政府如意算盤 公民團體為我所用
2007年7月15日 (日)
【明報專訊】本月5日,曾蔭權就任第三屆特首之後,首次出席立法會答問會,開宗明義說未來特區政府要「走入群眾」,並認為傳統的公眾諮詢方式,已經不合時宜,他要推動公眾參與(public engagement),改善政府決策過程。接著,各個局長初步闡述施政大綱時,也是眾口一詞,提到走入群眾、公眾參與,因此,可以確信,「走入群眾、公眾參與」將是曾蔭權的施政主軸,問題是如何開展落實而已。
當日曾蔭權只是悤調「『公眾參與』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政府與民間社會都有自己的角色扮演,政府官員需要走入群眾,而民間社會也要自行組織起來,收集民意,系統地向政府反映。這才是一個真真正正互相溝通的最好方法,這亦是長期的工作,需要雙方用心用力經營,才會有成效」。曾蔭權並無提及用什麼方法落實,與他關係密切的民間智庫智經研究中心日前發表研究報告,為曾蔭權補充了這一頁空白。政府對智經的報告雖然只是說會詳細研究,暫時未有決定,但從事態之來龍去脈,人們有理由相信智經是替政府鳴鑼開道,有關建議得到政府接納的可能性很大。
智經的建議稱為「公民參與」(曾蔭權對此稱為公眾參與),有8項具體建議,基本上把公民參與納入政府決策過程的一部分,例如建議制訂一套公民參與守則,列明推行公民參與的標準程序與表現指引,讓所有參與決策的部門及機構有所依循;政府架構方面,建議在特首辦或政務司長辦公室之下設立秘書處,監察公民參與架構的運作,若諮詢組織工作涉及不同政策局,應由一位更高層次的官員負責協調統籌。另外,智經建議政府借調公務員(特別是政務主任,即 AO)到公民社會團體(以下簡稱公團)工作一段時間,安排公民社會人士借調至各諮詢委員會秘書處工作。
上述這些建議,假若政府照單全收,公眾參與日後的政府決策過程,不但會成為常規機制,而且位階甚高,這樣的改變,對本港日後的管治模式和政治生態有著深遠影響。智經又建議政府協助培育並善用「政策企劃人」及「政策中介人」,拉近政府與公民社會的想法及期望,從而為政策轉變創造條件,政府若接納推行,香港將出現政治掮客,游說政治也會因而興起。
智經的建議能否有助特區政府的管治,目前難下斷語,若落實推行,我們認為可能會出現以下一些情況﹕第一,政府為了與政黨搶民意,以政府機器的絕大優勢,爭取公團為政府所用,以免他們與政黨合流而加重對政府的壓力;政府這樣做,官員工作量肯定大增,在民意爭奪戰中,政黨也不會束手待斃,因此政府可能同時面對兩條戰線,所形成三角關係的複雜程度,或許較目前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政府、官員是否有足夠能力同時駕馭政黨和公團,值得注意。
第二,政府搶奪民意,公團的角色及分量吃重,影響力大增,必然加速和壯大公團的發展,會吸引有志之士從政,甚至一向對政治冷感的工商界,也要積極介入或是培養代理人來爭取或捍衛本身利益,這樣的話,香港社會政治化的熱度會陡地升溫。事實上,前日曾俊華以財政司長身分首次公開演說時,講題是《從專業人士到專業政治》,他大力鼓勵專業人士擺脫「政治是邪惡」的反政治心態,揚棄「專業傲慢」的政治盲點,把握政府即將進一步擴闊問責制,增設副局長和助理局長等機會,考慮走「專業從政」之路。政府推動公眾參與,鼓勵專業人士參政,客觀上給香港社會走向政治化吹響號角。事態發展,值得注意。
第三,公團成員大多數是專業人士,一般被視為社會精英,對於社會大眾起覑領導作用,他們對社會事態觸角敏銳、有活力,敢於衝擊傳統,挑戰權威。假如真的如智經所建議,政府借調政務官到公團工作一段時間,另外又安排公民社會人士借調至各諮詢委員會秘書處工作,此舉難免予人政府希望經過人員交流,彼此「學習」之後,公團能夠「更有組織和系統地為政府所用」的印象。不過,公團經過這樣的改造之後,會否被政府同化?當公團的思維方式與行事作風都與政府趨同,公團還有什麼作用,是否會淪為只是替政府政策背書的角色,值得留意。
政府以民意為基礎來制訂政策,不再閉門造車,當是好事,現在走入群眾,讓公眾參與,是在聆聽民意的基礎上邁出一大步,運作上已經涉及政府介入並塑造民意了,因此而調動起來的整體社會參政熱潮,也將使香港社會出現另一番局面和境況,是好是壞,視乎整體社會能否正確調適。不過,無論如何,政府的施政主軸改變了,社會各界都要作出回應,特別是工商界不能再視政治與己無關。香港距離告別「政治免費午餐」的日子,更接近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