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4, 2007

《從諮詢到公民參與》研究報告

智經倡借調公僕走入群眾
批傳統諮詢未反映民意 建議強化公民參與

2007年7月14日

【明報專訊】去年底政府清拆天星碼頭,觸發逾200名示威者與警方爆發衝突,事件揭示官民對保育議題存有重大分歧,政府官員、傳統諮詢組織和立法會主要政黨事先都沒有料到。與特首關係密切的民間智庫智經研究中心昨日發表報告,直指傳統的公眾諮詢模式已經失效,無法捕捉民意趨勢,建議政府在構思政策初期便引進「公民參與」,借調公務員到公民社會團體工作,以及由日後增設的副局長負責統籌公民參與的工作。

政府下半年訂副局長職能

政府發言人表示,會詳細研究報告書,並在將來進行公眾參與程序時採納最合適的方法。政府亦會進一步研究本地和海外在公眾參與政策制訂的實際情,加強公務員在有關方面的培訓。發言人續稱,將於下半年處理設立副局長及局長助理職位的計劃,屆時會就其職能作詳細建議。

智經委託香港大學進行公民社會研究,昨日發表《從諮詢到公民參與—優化香港政府決策及管治之道》報告,稱傳統的公眾諮詢模式已失效,政府沿用的一套諮詢委員會制度及公眾諮詢方法,已無法滿足公眾期望,「目前政府官員與公民社會成員之間,普遍缺乏互信及體諒」。報告指出,近年公民社會團體透過遊行示威等行動,成功營造足夠的社會壓力,觸發天星碼頭抗爭,又令政府不得不暫緩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等。

倡訂官員「公民參與」守則

報告提出多項強化公民參與的建議,包括借調公務員(特別是政務主任)到公民社會團體工作一段時間,並安排公民社會人士借調至不同諮詢委員會的秘書處工作,促進雙方了解;又建議政府制訂一套公民參與守則,讓官員有所依循(詳見下表)。

智經公民參與研究小組召集人林煥光表示,本港的公民社會意識逐漸提高,政府在制訂政策的過程中須作出根本性的改變:「不可以再拘泥於過去的一套,全部做好晒,整好晒個餅,問你鍾唔鍾意食,這種是被動式的諮詢做法!」他說政府建議增設的副局長,可負責落實公民參與的工作。

社協:借調工作增互信

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認為,部分政府官員對扶貧工作過於抽離,欠人性關懷,他歡迎報告建議借調公務員到民間團體工作,增進官員對前線的了解:「政府常覺得一些團體有陰謀理論,其實我們做事有根有據,並非每事批評,他們(公務員)來工作可以增加互信。」

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成員兼基督教女青年會總幹事陳麗歡表示,本港有太多諮詢委員會,令市民低估諮詢委員會的重要性,她促請政府減少諮詢委員會的數目,就重要議題作重點諮詢,激發市民參與。

報告可於智經研究中心網站下載:http://www.bauhinia.org

政府撞板多 新法尋出路
2007年7月14日

【明報專訊】上周四,特首曾蔭權在立法會答問大會的開場白,這樣說覑﹕「『公眾參與』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政府與民間社會都有自己的角色扮演,政府官員需要走入群眾,而民間社會也要自行組織起來,收集民意,有系統向政府反映。」

昨早,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在立法會上說﹕「民政事務局的工作既是一貫面向社區、面向基層,有責任掌握社情民意,就應該更加重視『走入群眾』,真正服務好社區民生。」

再看智經研究中心昨日發表的「公民社會研究報告」內容,可謂與曾蔭權政府的未來施政方向一脈相承。

智經推報告先探反應

有知情者形容,智經這份報告絕對是為特區政府服務,找出政府「搶民意」之道。

近幾年,政府在推行維港填海、遷拆灣仔「喜帖街」、清拆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時,就遇過社會人士的激烈反對,令有關工程一再被拖延。不過,在政府眼中,推行有關工程時,當局卻是依足既定的諮詢及法定程序,但每每臨近「埋牙」階段,卻出現民意反覆。

一次如是,兩次如是,政府心知不妙,覺得要檢討日後推行重大政策時的諮詢過程,但究竟如何爭取民意、了解民情,如何具體改進公眾諮詢的模式?知情人士說,政府在「無計」之下,便希望智經透過學術機構,協助他們研究出路。有關報告建議又可先由智經發表,探探坊間的反應,然後再觀乎情,決定哪些可上馬。

明報記者

扶貧委員分歧大
公民參與成效小

2007年7月14日

【明報專訊】智經研究中心的報告點名批評扶貧委員會的「公民參與」成效不彰,直指委員之間存有重大意識形態分歧。智經公民參與研究小組召集人林煥光認為扶貧委員會有一定成效,但處理的政策範疇太廣,扶貧工作本身亦高度複雜,建議政府日後處理同樣複雜的議題時,應斬件討論以提升成效。

張建宗指評論欠公允

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卻指有關評論有欠公允,強調扶貧委員會在過去兩年多舉辦多項公眾參與活動,出席者包括基層代表和貧窮人士。他說,委員會推出的多項措施,包括交通費支援計劃及兒童發展基金等,均是經過與持份者深入討論、凝聚共識的成果。負責推動社會企業的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表示,未詳閱整份報告內容,但認為報告對扶貧委員會有點偏頗。

報告臚列共建維港委員會、民政事務局表演藝術委員會及環保署廢物管理設施諮詢小組等組織在公民參與方面的成效,當中,已解散的扶貧委員會被指成效不彰,工作未有實質進展,歸咎於委員之間存有重大意識形態分歧,「委員會會議不僅無助縮窄分歧,徒添各方之間的不信任及失望」。扶貧委員會成員馮檢基表示,委員會對部分重要範疇如貧窮定義和貧窮指標,的確缺乏討論和諮詢。
社會各界持份者
2007年7月14日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祖為表示,「公民參與」(Civic engagement)泛指政府制訂政策時,邀請各界參與討論,包括商討解決方法、雙方價值觀及優先次序等;他強調,「公民參與」的過程必須有計劃,團體須獲充分資料,與政府作反覆的理性討論,有別於傳統的諮詢論壇和社區訪問。

「公民社會成員」則是公民社會的持份者,來自社會各界。陳祖為舉例稱,環保界的綠色力量和長春社、宗教界的天主教香港教區、社福界的保良局和聖雅各福群會、勞工界的工聯會、爭取保衛皇后碼頭的「本土行動」,以至地區層面的街坊福利會,均屬「公民社會成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