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款風遍到中小學
新校開支多 平民學校絞盡腦汁
2005年11月25日
【明報專訊】新校舍開支「一闊三大」,加上政府推 出「一對一」資訊科技撥款計劃,令中、小學颳起「籌款風」,以應付額外的冷氣、資訊科技、保安等龐大開支,沒有富豪支援的平民學校,只有出盡法寶籌款。成 功在一年多籌得180萬元的聖公會柴灣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校長馮家正教路,今日校長不能高高在上,宜與家長建立合作關係,籌款才會容易「達標」。
另一所位於慈雲山的平民學校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為遷新校舍計劃籌款270萬元作準備,但過去一年只籌得4.6萬,跟目標距離甚遠。校長計劃發動學生一人一信,並拜訪富商,將籌款範圍伸展至校外。
明報記者 李曉雯
■個案一﹕家校合作 籌得180萬
隨設備齊全的千禧學校落成,為回應社會對學校質素提升,一所運用政府公帑的津貼學校,隨時要由學校自行籌募百多萬元應付需要。聖公會柴灣聖米迦勒小學為迎接 去年9月遷入新校,定下180萬元籌款大計。雖然成功「達標」,但校長馮家正預計,隨學校發展,籌款已列為學校長期工作。
校長「動之以情」 家長落力協助
馮家正說,2004年初得悉獲分配新校時,已訂立180萬籌款大計,終於今年10月「達標」。籌款方法不外乎校內募捐、籌款表演和晚會,但校長、教師付出的心血不少。馮說,小六學生通常覺得不會受惠,對籌款活動反應冷淡,於是親自向學生游說「動之以情」,最後小六成為全校捐款最多的班級,令他大為感動。他坦言對一般「平民學校」要籌過百萬元的確有一定難度。他說﹕「若學校沒有資源,改善教學環境,家長更不會支持籌款,變成一個惡性循環。」他建議,現時擔任校 長要與家長建立深厚關係,「如果校長還高高在上,與家長距離太遠,很難令家長願意真心幫助學校。」
馮家正說,家校關係要由校長到教師,一點一滴建立。他身為校長,會盡量抽空出席家長活動,亦會鼓勵教師下課後致電學生家長,互相分享學生的學習情,培養學生、家長對學校的歸屬感。
隨校園設施老化,學校未來仍然負擔龐大維修費,「政府津貼勉強足夠應付日常開支,若運用其他津貼,會影響教學質素。」馮校長坦言,今日身為校長,已準備將籌款訂為長遠工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