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嶽﹕多管齊下加強政策研究
作者為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助理教授、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
和先進國家政體相比,香港的政策研究水平落後甚遠。要改善施政,加強政府內外的政策研究能力,是未來政制發展的關鍵議題。
現時港府主要由政務官負責政策研究,政務官一來並非以研究能力取仕,二來不少也沒有經過正式的研究訓練,正如練乙錚最近在《浮桴記》指出,一般政府研究在方 法上只是一般碩士生水平。香港民間有不少可用於政策研究的力量,包括大學、民間團體、智庫等,但這些資源和力量沒法有效地用於公共政策研究,也無法介入決策過程,加上政府壟斷大部分政策資訊,都令香港政策研究難以發展。
港府內部一直缺乏專職研究的機構。中央政策組成立以來,主職為協助政府探測民情,而非作長遠而全面的政策研究,政府應增撥資源為中央政策組增聘全職的專業研究人員,以及從學術機構借調學者或研究人員,令中央政策組集中作長遠、跨部門和全面的政策研究,加強政府的研究素質。
05年施政報告撥出2000萬資助學界作政策研究,是可喜的開始,應該將之制度化。我們建議政府成立「公共政策研究基金」,由政府先出資成立種子基金,然後鼓 勵工商界及社會各界捐助。研究申請者不應局限學術界,而應開放至容許民間團體、政黨、智庫和其他人士申請,由獨立的評審委員會決定審批撥款。
現時香港各民間智庫資源短少,而研究成果往往未能引起公眾討論,對政府政策的影響亦有限,比起先進國家以至區內新興民主地區如南韓或台灣均大為遜色。政府應參考外國經驗,例如考慮若商界捐款成立基金以作學術或研究用途,可以免稅,以鼓勵工商界捐助研究。
現時香港各大學在評核升職及聘用時,出版於國際學術期刊是最重要的標準。本地政策研究較難在國際期刊出版,往往只當作「社會服務」,令本地學者對本地政策研究望而卻步。政府應透過教資會修改大學調撥資源及審核研究的標準,確認本地政策研究可以與學術研究享有同等受評核的地位,以鼓勵本地學者作政策研究。
另一方面,立法會和政黨的研究能力亦可加強。現時立法會研究部角色較為被動,只能根據立法會及其委員會的指示作研究,而且由於立法會各黨不希望研究部的報告 帶傾向性,故其研究往往只是資料鋪陳,缺乏分析及評估。我們認為應容許立法會研究部作更具指向性的研究,例如集中衡量立法或政策的財政及其他方面的影響、外國相關法例,以及提出不同政策選擇,以供議員、政府及公眾參考。
指定部分議員津貼供政策研究
在現憲制架構下,香港的政黨沒可能執政,其政綱亦難以轉化為公共政策,故政黨缺乏誘因將資源投入政策研究,選擇將資源投放在地區工作和社會行動等對選舉有較直接效益。要加強政黨和 議員的研究能力,不能簡單增加議員津貼,因為無法保證政黨和議員不會將津貼花在齋宴蛇宴上,但可以指定部分撥款專供議員或政黨申請作政策研究之用。只要有關研究計劃的撥款過程、財政和研究報告均公開,公眾應有足夠的監察以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簡言之,現時香港的政策研究能力高度集中在公務員系統內,政府外許多可用以研究之力量無法用於公共政策研究上。政府要多管齊下﹕增加資源、提供誘因,以及加強學術界、政界和行政部門的人才互換(例如常規性的借調計劃),才可補現有政策研究之不足,改善施政。
【本文改寫自香港民主發展網絡7月12日發表之《培育政治人才,發展政黨政治——培育政治人才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