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02, 2005

長者網絡發展協會

I'm doing some research on philanthropy and retrive numerous articles from HKEJ. Here's another old article. Both「長者安居服務協會」and「長者網絡發展協會」are running very excellent services. I know about their activities hrough John and other NGO friends and have once referred a potential donor to them. Hope that donor has eventually made a donation to them...

長者IT服務籌款不易

信報財經新聞
程家明
2004-07-08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羅致光早已公開表示,不會參選下屆立法會,他對未來看來已滿肚密圈,其中一項是長者工作,包括利用IT幫助長者改善生活素質。

  羅致光在一九八三年已開始接觸長者工作,當時的對象是中西區老人,現在,他手頭有關長者的工作,共有三個主要項目:一、出版長者雜誌;二、「包租公」計劃;三、改善舊區管理。

   羅致光是「長者安居服務協會」的主席,該會旗下的「長者網絡發展協會」亦由他出任主席,長者網絡協會在二○○一年開辦了一個「老友網」,是一個長者入門 網站,亦稱為「老有網」,意謂有網沒網的分別;長者雜誌《老訊》,是「老有網」的一部分。這位等候離任的議員認為,老人家需要可以自己host的免費網 頁,需要自己的電郵戶口;亦需要資訊服務,例如安老院的資訊,特別是有素質的、可信的資訊。

銀髮市場具發展空間

  他 說,網絡世界裏原本已有大量的資訊,但網頁多由年輕人設計,很少考慮到老人家的局限,例如字體太小、行距太密;此外,長者也非常需要有關健康、安老院、消 閑的資訊,但坊間的資訊良莠不齊,哪些是廣告,哪些是真正的資訊,「有料」、「無料」有很大分別,因此有需要想出一個方法,方便長者們獲取有用、正確的資訊。對目前網上的資訊,他說:「我仍不滿意。」

  日本是亞洲區內較早注意到「銀髮市場」的國家,香港在這方面卻仍未起步。羅志光認為, 銀髮市場不單是產品,服務亦有開發的空間,例如旅行團,老人的要求與年輕人很不一樣,老人早起,節拍慢,不能去太多地方;他希望能舉辦老人博覽會,但暫時 供應方面仍未就緒。換言之,供應銀髮市場的產品與服務仍未足以支持一個博覽會的規模。

  長遠而言,他期望長者網絡服務能企業化,自給自足。他預計「老有網」以蝕十年為限(由二○○一年起計),這十年間靠捐款支持,期間希望推動出一個銀髮市場。

   不過,羅致光透露,為這類電子化的長者服務籌款比較困難,因為很多人認為IT對長者不是必需品,因此,去年底微軟香港透過一個叫做Unlimited Potential的全球計劃,與長者網絡發展協會合作,舉辦長者電子賀卡展或慈善義賣,對協會是很實質的幫助。微軟這個全球性慈善計劃主要是以社區為基礎,向有需要的人士提供科技培訓,針對的不單是長者,也包括年輕人及少數族裔等。

互聯網增加長者社交機會

  談到IT對 長者的作用,羅致光認為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心理上的,另一是與子女與外界的聯繫。心理方面,懂得使用IT,令長者覺得自己追上時代,不會脫節;聯繫方面,現在許多成長子女已不與父母同住,有些更移居海外,電郵、Web-Cam都有助長者獲得更多有效途徑與子女接觸。這些對長者而言,十分良好,有助長者 心理健康。

  羅致光說,有說法指網上接觸缺乏真正的「人氣」,但事實是,上網對長者也多了社交機會及話題,長者網友也喜歡相約「飲茶傾偈」交換上網心得等;此外,在網上遭拒絕,感覺上不會像當面或電話裏被拒那樣強烈。

  此外,用電腦也有助長者發展出更多其他興趣,例如數碼照相、由下載照片到自製光碟。長者從中可以找到更多新的活動,老人家活動得愈多就愈健康,這是IT對長者一大貢獻。

  羅致光接觸到的長者社群,發現網上的資訊果真令他們追上潮流,他們也跟青少年一樣講「秘技」,例如講做powerpoint的「秘技」等。

   上周政府統計處新公布的數字顯示,香港人口生育率與增長率去年雙雙創下戰後新低,整體人口在二○一五年後將加速老化;去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超過八十六 萬。據羅致光手上的資料顯示,有用電腦的長者約佔百分之二點五,即二萬人左右,其中用電腦上網者則有一萬至一萬五千人,部分是到老人中心上網,「老有網」 亦有兩個中心,一個在灣仔,仍未全面運作,另一個名為「老友學園」,在觀塘,有十部電腦。不過,老人中超過四成是文盲。這是在長者中發展IT的一大局限, 年齡反而不是一個問題,許多八十多歲的老年人都可以在電腦面前興致勃勃。筆者也不時收到超過八十歲的親戚的電郵。

  另一個發展長者IT網絡的障礙,是人對風險的厭惡(risk aversion)—怕失敗的心理障礙。所以,羅致光說,找「有心機」的導師很重要;他們經常會由老人家來幫忙老人家,因為老人家有的是時間,「唔掂攪到掂」。

「包租公」服務走散了的羊

  此外,也有退休人士幫忙做導師,例如校長、老師等,學得較快的便可以教;不過,這不是說不用年輕人。羅致光說,年輕人的參與可以有另一重意義,就是讓年輕人多點了解老年人,從而學習跟長者相處,令他們回家後面對老一輩時,更加明白年長者的需要與局限。

  至於前述羅致光三項有關長者的主要工作,IT與雜誌只是其一,另外兩項則是有關改善長者居住環境的,與IT關係不大,其中,「包租公」服務是協助住在自己物業的獨居老人。

   羅致光說,香港為數一百萬的老年人口中,十二萬獨居;在這些獨居老人中,有一成住在自己的物業裏,其中不少是舊樓,維修差,居住環境很糟糕,但這些老人很多都沒有錢維修,因此,「包租公」計劃打算籌一千萬元,進行一個試驗,為這些老人代管物業,把物業裝修後出租,租金令長者有固定的收入,而長者可搬到老 人院舍或公屋居住。這計劃的基礎是:這些舊樓通常市值低,但租金仍可以有百分之十至十二的回報,所以租比賣對該獨居老年業主更「著數」。

  至於改善舊區管理則原來不是針對老人家的,但長遠而言,這些社區將成為老人家的社區,因此必須及早令這些社區內的設施、物業不要殘破得那樣迅速,令住在裏面的人可以有更舒服的居住環境。羅致光形容舊區管理改善是亡羊補牢,而「包租公」計劃則是服務走散了的羊。

   不管是否採用IT,老人問題必須及早。香港目前四十至四十九歲的人口比例最大,因此,二○一六年老人比例增幅會最大,二○二一年後更成為社會的最大挑 戰,到二○三六年問題將達致頂峰。羅致光說,老年問題如果單靠政府資源一定不足夠,必須與私營企業一起合作,如要老人服務能持續,必須發展出一個銀髮市場,單是靠慈善捐助,不足以令老人整體生活得更好。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