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3, 2014

黃英琦:共享文化公共空間

共享文化公共空間
2014年08月12日

民主黨中西區區議員與幾位市民上周到PMQ元創方,抗議建築物由「活化」變私有化。他們對活化後的歷史建築有諸多不滿,例如置於地下的前中央書院地基經常封閉,管理層亦不會外借場地予社區團體等。
看了這段新聞,我想起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的阮耀啟博士在一個「共享經濟」講座提及的三個概念;他說,除了我們熟悉的「私有財產」和「公有財產」,社會還有大量「公共財產」,英文是 the commons。住宅單位是私有,政府大樓是公有,而社區的公共空間、公園和街市等就是「公共」,是市民可共同享用的財產,管理者只是「託管人」。因此,公共設施的管理要設合用者的需要,規例不能太重視商業化或對市民過度苛刻。

PMQ是市民的「公共財產」,這說法大家不反對吧。建築物的復修花了數億元公帑,使命是推動香港的創意產業發展。開幕後,管理者巧妙用了熊貓展和夜市帶動人流,數以十萬計的市民蜂擁而至,也製造了噪音;同時,它的營運模式以高檔次高消費為主,卻未必對鄰近社區帶來裨益。

香港有許多具質素的「公共財產」,在PMQ山腳的中環街市是其中一項,但它已空置多年。市建局採用的活化策略是加建,蹉跎8年,面對司法覆核後再要說服屋宇署,聽說最近才開綠燈,但活化後的街市將有怎樣的管理手法?這才是關鍵。若市建局當年對中環街市的想像是共享,它今天已是有趣多元的創意市集和都市農墟空間了,根本不用加建和受建築成本大幅飆升之苦。

若PMQ或日後的中環街市管理者用共享及「公共財產」去營運,它與社區應更互動。首先,市民和非租戶的創意文化界可以參與和提出意見。在設計師的商店以外,它應有更多自由開放的空間,還有pop up日租小攤 (時間的共享)。它的管理價值可以少一點「防範」。今天的PMQ很旺,團隊有心,但從不同朋友處聽來,它仍未建立使用者與管理者之間的互信。例如,若信任存在,人和小狗可以在草地上玩耍;如有共享精神,不同的生活方式應被尊重,就不會令專程騎單車而來的朋友為難,因為「單車不准進入」,那又何必呢?

文化拆局 - 黃英琦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