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03, 2013

We嘩藍屋「留屋留人」

We嘩藍屋「留屋留人」
戰前唐樓變身民間生活館

2013-03-02 成報
核心提示:灣仔是本港最早發展之地,新舊中西建築不停交替,保育活化歷史建築是香港大趨勢,灣仔「藍屋」乃活生生例子,它是首個採用「留屋留人」的創新方法,來保育建築群。負責這活化項目的聖雅各福群會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化計劃主任周希旋接受本報獨家訪問時表示,預計本年中展開復修工程,在2015年會完成整個「藍屋」建築群的復建工作,屆時將命名為「We嘩藍屋」。

灣仔是本港最早發展之地,新舊中西建築不停交替,保育活化歷史建築是香港大趨勢,灣仔「藍屋」乃活生生例子,它是首個採用「留屋留人」的創新方法,來保育建築群。負責這活化項目的聖雅各福群會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化計劃主任周希旋接受本報獨家訪問時表示,預計本年中展開復修工程,在2015年會完成整個「藍屋」建築群的復建工作,屆時將命名為「We嘩藍屋」。該處除了設有「香港故事館」及社會企業外,原本居住在藍屋建築群的居民都可以繼續居住;換言之,這裏不單成為灣仔社區的地標,更是連繫街坊的場所。港聞部記者黎浩良報道

「藍屋」是位於灣仔區的一系列唐樓,「藍屋」建築群分別包括「藍屋」、「黃屋」和「橙屋」,它們位於灣仔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雙數門牌。

重現典型前舖後居布局

「藍屋」及「黃屋」是現今鮮有依然保存良好的戰前唐樓,現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能展現當年典型的前舖後居布局,即在地面層開設店舖,樓上各層則劃作住宅。藍屋是現今仍罕有地設有露台建築的其中一幢唐樓。「黃屋」的外牆設計別具藝術色彩,屋頂用木柱建成,並鋪上凹面的中式瓦磚。

聖雅各福群會於2010年9月提出申請獲得批准,並將「藍屋」活化成民間生活館,並會採用「留屋留人」的方式,居民日後都會繼續在原址居住。目前,「藍屋」仍有6戶人家,「黃屋」則有2戶,「橙屋」則已沒有人居住,合共有21人。

本報記者隨着聖雅各福群會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化計劃主任周希旋到「藍屋」建築群現場採訪,她說,「藍屋」建築群的修復計劃發展順利,現時工程的標書已經完成,在今年年初便會招標,期望年中可以開始工程,最快2015年中「藍屋」便可正式開幕。

周希旋表示,「藍屋」的復建工程需要建造基本的衞生設施,因為「藍屋」現時是沒有洗手間的,居民平日都是使用公廁;另外會增建廚房,將單位的後窗改為走火通道,並於空地加建橋、樓梯及電梯連接「藍屋」、「黃屋」和「橙屋」,並將底層向空地的圍牆打通。除了令「藍屋」成為符合政府樓宇安全基礎的建築外,也可以為居民提供更多生活空間。

她說,「黃屋」和「橙屋」將會首先進行復修,而當這兩屋復修期間,居民便會先搬到「藍屋」居住,待兩屋完成工程,緊接會進行「藍屋」的復修,屆時居民們便會到「黃屋」、「橙屋」暫住,從而令到這些原居民即時面對工程,也毋須離開自己的社區。

引入新居民展社區共融

除了原居民外,周希旋稱,「藍屋」建築將會引入新居民,但強調大原則是希望遷入的居民是認同「藍屋」建築群的理念,就是「社區共融、重視鄰里關係」等。「我們不希望將單位租出去後,那些租戶便早出晚歸,天天關上門在家就算,而是希望他們能積極參與社區的活動。」她表示,租金將會是市值的唐樓租金,而舊住戶則會有較相宜的價格。

現時「藍屋」建築群復修計劃主要由聖雅各福群會負責,另外社區文化關注、香港文化遺產基金會有限公司及「藍屋」居民權益關注組則負責協辦,各個組織各司其職,政府在當中則負責協調的工作。

周希旋特別提到「藍屋」居民參與的重要性,她表示:「因為「藍屋」復建後,是他們的居所,所以關注組會定期與建築師商談,究竟他們想要的房屋是甚麼樣子的,想要甚麼改變或保留甚麼風格,除了能夠保留「藍屋」的文化價值,也能尊重原居民的意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