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0, 2010

塱原保育

保育塱原長春社:如乏資助無可能運作
【明報專訊】長春社總結過去5年在塱原推行的自然保育管理計劃,錄得雀鳥數目較計劃前上升25%,幾乎絕塱原的黃胸(俗稱禾花雀)最近重返塱原。但長春社承認,計劃自負盈虧的目標則達不到,收入只佔支出極小部分,如無政府資助根本難以持續下去,意味是「無底深潭」。

長春社倡購地 環保署指不可行

長春社認為政府應仿傚米埔做法,收購私人農地,然後讓團體管理,令香港最後一片農耕淡水濕地可以繼續運作。但環保署表示,2003年製訂新自然保育政策時已評估以公帑收地不可行,因涉及龐大財政。政府歡迎有意以管理協議模式運作的團體,隨時提出申請,會按既定程序處理。

禾花雀重返塱原

政府先後投放了逾1100萬元,自2005年底開始,將部分塱原土地批予長春社及香港觀鳥會推行自然保育管理計劃。長春社保育經理戚曉麗表示,塱原耕作的面積約110萬平方呎,佔整個塱原約五分之一,參與農耕活動的塱原農民,由最初約10人增加至目前25人,佔塱原農民人數約三分之二,顯示當地人已接受團體在該區推行保育計劃。

長春社在管理範圍內種植不同植物,吸引雀鳥覓食,如現有5萬平方呎土地種植稻米,去年冬季發現20多隻禾花雀棲食,較以往改善。但戚曉麗承認,管理計劃推行的經濟活動,如辦導賞團、出售農產品等收入只是杯水車薪,政府從環保基金撥款資助,才可為農民「包底」,讓濕地農耕活動繼續運作。

收入價杯水車薪

本身是長春社理事的港大地理系副教授吳祖南認為,米埔大部分土地毋須人為管理,但塱原的生態價值要有耕種活動配合,開支自然較大,目前以管理協議計劃進行保育確是無底深潭,缺乏政府資助根本無可能運作下去。但他反問「政府每年亦要花大量資源保養和維修市區公園,為何無人反對?這與政府認為是否值得有關,如果值得,再花多些錢也是應該的」。

他指出,塱原是全港碩果僅存的農耕淡水濕地,人為活動和自然並存,甚為難得,即使最終無法達到收支平衡,亦應繼續補貼,但可要求管理團體增加經濟活動,例如出售農作物,收窄虧損。

明報記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