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07, 2010

梁寶山︰香港藝術有幾個十年?

梁寶山︰香港藝術有幾個十年?
《信報》,2010年6月7日
記得是2004年,第一次做火炭的研究調查。其時大家仍習慣叫「藝術村」,群聚─cluster這概念還沒有變得時興。當時從我的人脈關係可以找到的單位還不到二十個。翌年,正覷着三揀一的信和主動謀求合作。此後開放日一年比一年大,藝術家、工作室和看熱鬧的人群的數目愈來愈多,政府官員與議員微服出巡……但相熟的朋友每年都重新評估伙炭的壽命─三年、五年、抑或十年,最終風光不再。

不像近年地產經紀,一見面就問你是否藝術家,然後就開天殺價地仆傻瓜。第一代目擊證人,師友之間呼朋引類,明星效應最後促銷焦點,本來是異想天開。十年將至,買入單位擺明在工廈做獨居老人的關晃逝世已經三年,在人流不斷上升的同時,早年的伙炭明星梁志和、冼紈、白雙全、林東鵬閉門謝客─這意味着什麼?許是太過熱鬧,2009年施政報告也來推波助瀾推出扶植六大產業和活化工廈政策。先不論地產商是否活化的最終贏家,但看「官」明查暗訪後仍然脫離藝文工作者辛苦經營的日常現實,雙方覺得對牛彈琴。

活化政策從去年10月出台到今年4月正式實施,工廈用家春江水暖鴨先知。 2010年1月觀塘有band房集中地被相中落釘,不相識的觀塘band仔來電說道要幫忙。同樣有十年歷史的band仔群聚,想整理出一個整體狀況。調查不作猶自可,做了出來真是非常驚人。常以為表演藝術因有票房收入維持,藝文工作者的經濟及社會狀況應不比視覺藝術邊緣。誰料出來的結果是─觀塘群聚平均月入不到10000元)伙炭是 15000元);學歷過半數在中學(火炭是大學,甚至逐漸上升到研究院);七成人個人攤分月租在1000元以下(火炭是1500元) 。

市場的迷思

縮減工業用地,其結果只會是推高租金售價,怎會是不升反降?何況活化的現眼報,除了是業主倍數加租(好戲量被加一倍租),還有有錢都無得租(觀塘Live House Hidden Agenda正是如此),和有能者推高售價(華聯舊樓千尺單位被推到120萬)。政府再來的回應就是,那大家應搬去活化後的工貿大廈,那裏既合乎土地用途消防規格─啊!真是何不食肉糜?幾次問卷調查所得,藝術家之所以落戶工廈,是因為租金便宜而且規模合用。南區那幾幢「活化」大廈,門檻是10元一呎。就連香港畫廊大哥大漢雅軒,也仍然選擇落戶長沙灣工業區,其他有心無金的個體戶和擠迫戶就更可想而知。藝文工作者在西九時代未曾翻身已碰頭,清貧藝術家柴米油鹽的小數目,關鍵都在一千幾百塊,租金升20%都足以致命。何況現有的幾宗活化申請,不是升呢為酒店便是商廈。

以土養文

2月20日遊行路經油街,這幢丟空十年的政府物業仍在勾地表中。從油街安置到牛棚的團體從原初的「?」個到了現時只剩下五個活躍團體與個別租戶。我想仝仁另一個着火位,是幾個群聚在一毫子資助也沒有拿的情況下幹出了成績,是否因為我們都在體制之外因此不被承認?難道那些仍在空中樓閣的西九、警察宿舍、域多利監獄才算是群聚?真心扶植創意及文化產業,怎麼不從已有的基礎做起?

要藝術家跟官府擺大道理不是易事,不同藝術媒界、區域生態的藝術界在這幾個月間守望相助開列出合情合理的政策建議,然而支薪的政策官員仍是原地踏步,提不出良好意願與政策來。在與藝術家散漫的會議裏,我高興深明大義的朋友沒有一個喊出要求政府租金資助。租金資助只會進一步推高市場,而且審批程序肯費時失事。政府閒置空間多的是,古蹟門檻太高,但還有無數被殺校舍、房署廠廈甚至林林種種的宿舍。何不以類似台灣的方式開列清單供藝文團體,尤其小型團體甚至個人租用?以馬藝中心成立時超額六倍認租推算,我們的需求起碼是一千個小型單位。

規劃不能迴避市場

上周來港的Kunzmann,認為創意城市的必經流程,是群聚子有又子子又生孫,一個群聚飽和了便會向城市四方蔓延,遲早區區有睇頭。但他沒有說明身城市的草根原居民以至藝文工作者的辛酸。

有伙炭的後來者明言落戶伙炭,只為一年一度的開放日,但有年輕藝術家不止一次在開放日後便收到業主來電說單位被人相中,被高價收購,而買家自稱是藝術家。研究調查顯示,群聚的協同效應更多是一種主觀願望與想像,落了戶不等如入了場─問火炭藝術家最近一年最能在事業上幫忙發展的三個人是否在火炭?半數人的答案是零。「場」倒眾人推─近年火炭開放日除了只是人流每創新高之外,普及之餘未見提升,到頭來只是漁人得利。視文化藝術為工具的政策制定者與地產商當然樂見群聚開枝散葉,但真正視文化藝術為目的與價值,並了解其生態的會明白能夠跑出走紅的藝術家只是冰山一角,搞興個場,不單要有名星,更要有不求聞達卻樂在其中的工作者,而且後者永遠是大多數。沒有後者的捧場(make the scene),展覽演出門庭冷落。

如何留住最好的時光?能夠讓真正的用家安居樂業是關鍵。同樣以紐約為榜樣的 Tom Angotti在New York On Sale指出問題的核心是,我們必須正視自由市場。正在清洗城市的混雜多元的不是自由市場,而是有意的規劃結果─因為規劃竟然迴避了決定土地運用的最強力玩家房地產。要掀破自由市場的迷思,必須要使用土地而不是炒賣土地的用家參與規劃,最好的時光才有望能夠留住。(作者為工廈藝術家關注組成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