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生》導演
9萬元創一個奇蹟
IMoney智富 第91期 (2009-07-18)
這個暑假猛片排隊上映,冷不防一齣戲名平凡的港產紀錄片《音樂人生》,靜悄悄與《殺人犯》、《冰河世紀》、《哈利波特》等大片於院並列。此片沒有大卡士,片名平凡,零宣傳零廣告,完全不符市場流行的常規,卻擠進暑假黃金檔期。由最初只放兩場,現已至少加至30場;由一間戲院,增至3間戲院,電影未上,逾半場數已預訂爆滿。
創造這個本港電影界小奇的人,是獨立電影導演張經緯,他以僅9萬元資金,追蹤一個香港鋼琴天才6年,記錄一個天才的成長故事。沒有任何成功方程式,唯一的計算,導演說,就是拋開成功方程式的陳腔濫調。
記者︰伍詠詩 攝影︰郭紫珊
張經緯一身恤衫西褲皮鞋,聲沉厚,像個教書先生,其實他在香港拍獨立電影已有7年,過去曾編寫《天水圍的夜與霧》劇本、拍攝記述綜援人士生活的《歌舞昇平》,今次拍《音樂人生》,沒想過會有如此成績。
張導演11歲開始學大提琴,入讀演藝學院成為第一屆演奏系畢業生,畢業後加入小交響樂團做全職樂手,兼職教琴。「別以為樂手收入差,在香港教琴收入好好。」身邊同學一邊教琴,一邊炒股炒樓,他卻在拉了15年大提琴後,毅然在26歲放下琴弦,決定到美國紐約讀音樂,後來轉讀哲學,最後讀電影。
「繼續做音樂,都可能繼續生活,但賺到好多錢之後又怎樣?我覺得在音樂上我可表達的有限,想試第二個範疇。」
2002年學成返港,遇上黃家正(KJ),一個導演口中的奇人。
遇上讓我有感覺的天才
「由美國返港,透過校際音樂節朋友認識黃家正,當年我拍了13個細路,有些家長我覺得太壓搾孩子,我不喜歡;KJ不是最出名,但是最令我有感覺的一個人。
「KJ在11歲到捷克與專業樂團演奏,鋼琴老師羅乃新碰巧有事沒同行,多了一張機票,我便一個人跟去拍,結果在後台發生好多事,一切都沒有計算。」
那一幕,剛完成一場盛大演奏的11歲鋼琴天才,在鏡頭前詰問人生意義,然後哭了起來。
可惜回港後,張經緯要接其他工作,加上欠缺資金繼續拍攝,只得暫時擱置。「但這件事在我心底好多年,感受好深,一直想完成它。」直至2007年,來自台灣資助紀錄片拍攝的非牟利機構CNEX贊助,他主動再找KJ。
此刻的KJ已由小孩子變小夥子,就讀男拔萃,一臉帥氣,睥睨眾生,鏡頭前他狠批音樂只為比賽的扭曲文化,痛罵父親種種不是,天才內心世界,原來充滿幽暗,一一都攝在鏡頭內。KJ說,他不但要做音樂家,更想做回一個人(Human being)。
故事震撼人心,但製作費只有9萬元,張經緯手上資源有限,他惟有度好拍攝計劃,只用15日便完成拍攝,再花數月在家中剪接,省下不少租器材費。「我好識計數,預算計得好準,至今拍攝的工作全部不會白做,也毋須節衣縮食。」
原來7年來,他每接一單工作都添些器材,逐漸在家建立專業攝製室,「好多拍獨立電影的人不懂計數,只懂計縮數,但長遠必須有部署,只靠別人給錢一定做不來。」
專欄博客力薦口碑載道
這篇文章刊出時,電影上畫才第三日,單在百老匯電影中心的15場幾乎全部爆滿,AMC原定8場亦火速售罄,要再新加5煬;IFC則新加入放映,預計加場陸續有來,氣勢如虹,但其實最初僅有國際電影節和張虹電影節放映,觀眾只有400多個,十分小眾。
「起初戲院不理我們,影評人家明4月在國際電影節看完覺得很好,向Gary(百老匯電影中心負責人)推介,他在5月中看過後,馬上決定把此片上院,但有點猶豫,一來檔期好爆;二來紀錄片始終少人看,最後只給兩場特別場,在7月中放。」
電影播出後,無論音樂、教育、電影的專欄作家如徐詠璇、周凡夫、陳惜姿、石琪,還有人氣博客,也高度評價,最後口碑一個傳一個,兩場戲票竟5日內預訂爆滿,結果一再加場,導演也形容「十分意外」。
「我覺得現在買票的是知識分子、文化界、中產父母、學音樂的。香港學音樂的人好多,皇家音樂學院的考試多到嚇死人。」這部片的題材,擊中許多階層的興趣。
「但成功最主要原因,當然是黃家正這個Character,很少人像他會反思每日自己做甚麼,他真是一個奇人,捉到這人已成功了一大截。」
天才傳奇本來已夠好看,一個傲氣又帥氣的天才故事就更吸引,張經緯笑說這是意外收穫。「揀他時沒想到他長大變成靚仔,11歲時又奀又哨牙,靚仔當然(人人)想睇啦。」
在片中,KJ刻意揀一首超時樂曲參賽,挑戰比賽制度和文化,結果演出好得令評判破例頒冠軍給他。在片外,導演也剪了一條超長的預告片放在網上,「網上資源是免費,YouTube放幾長都得,吹咩,我們無錢宣傳,無廣告,不靠網絡還靠甚麼?」導演與KJ,猶如上演一齣兩生花。
創意工業求計算是戇居
《音樂人生》由小眾走到大眾,導演是徹頭徹尾沒有奉迎市場作出計算,然而市場還是透過票房給他加冕,顛覆了市場常規。
張經緯說,商台一姐俞琤看片後很喜歡,對他說,「這件事最神奇的地方,是一切沒刻意計算︰沒計算檔期,沒計算市場口味,但最後卻跑了出來。」
導演這天嘗試解開玄機︰「計算不應在於觀眾喜歡甚麼,最潮是甚麼,對創意工業來說,計算是戇居的。
「當然不可能完全沒有計算,問題是計甚麼?我自己計算兩樣東西。一是電影能不能與人溝通,而非自言自語;二是這個故事有甚麼感動我,我不會估計如何感動人,必須諗有甚麼感動我,我相信人最原始的感覺是一致的。
「有人說,拍古典音樂死梗;有人話,有細路喊一定得,夠催淚,這樣計算一定死梗。」其實張經緯不是沒計算,只是他看準市場上陳腔濫調的缺口,下意識地與「潮流」對幹,由揀名氣不高的黃家正,到選取音樂人生這課題,都是「勇」字當頭,打破慣例,成就創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