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01, 2009

隱形善長

隱形善長 婆婆再捐120萬物業
2009年3月1日
【明報專訊】「如果因為少錢而不做(捐款),我一世都做不到了。」74歲的陳婆婆,上周看過本報有關鮮魚行學校的「交齊功課換食物」報道後,立即捐出3000 元予該校購買食物。原來陳婆婆一直樂善好施,雖非大富,卻是個「隱形慈善家」。主要靠物業收租、積蓄及子女「飲茶錢」過活的她,過去10年默默行善,粗略一算,已捐出超過50萬元。最近她更計劃將位於旺角、市值120萬元的收租物業變賣作捐款,以行動證明善心人不一定要腰纏萬貫。

陳婆婆的助人歷程,要由80年代說起。她憶述,當日閱報得知有兩名尼泊爾籍保安員遭打死,便透過報館捐款協助他們的家人,自此她便不時以同一途徑,為社會上有需要的人略盡綿力。

97年起資助內地山區學生

1997 年,陳婆婆在朋友的穿針引線下,展開其內地助學之旅,主要集中於廣西省。她眼見當地很多小孩因家裏太窮,小學畢業後便被迫輟學工作,她遂以每人每年350 元的金額,資助15個山區小學生上學,「如果能讀下去的,我都會繼續捐,無理由他們有能力都無得讀下去?」獲陳婆婆捐助的小孩中,有3人更讀上大學,其中 2人已畢業,更與陳婆婆保持聯絡。

自從去年內地推出義務教育政策,優先處理農村小孩上學問題後,陳婆婆就將此任務交給中央,但她並未停下來。去年四川大地震,不少人喪失家園,甚至親人,陳婆婆毫不猶豫從銀行戶口拿出10萬元捐給紅十字會賑災,其後再先後捐出30萬元,總數40萬元其實已接近她的全部積蓄,但她說:「只是別人有需要,我有能力便幫忙而已。」

「有需要就幫」是陳婆婆的助人格言,但強調幫人都要「計數」。自言生活簡單的陳婆婆,平日多進食清淡的素食,開支主要靠4名子女的「飲茶錢」,以及出租早年購入、位於旺角的物業作幫補,間中會作小投資。精打細算的她說,計算過平日生活所需,再量力而為捐款,總不能「有幾多捐幾多」。

量力而為﹕有幾多捐幾多

已74歲的陳婆婆說,由於近年身體欠佳,已無意再打理旺角的出租物業,故萌生捐給紅十字會的念頭。紅十字會發言人回應,由於該會並非物業管理、買賣物業專家,故鼓勵捐贈者先轉售物業,再將款項捐予紅十字會。發言人補充,該會尊重捐助人的意願,視乎個別情與捐助人商討有關的安排。得悉紅十會的意見後,陳婆婆表示,會考慮先將物業賣出,將款項留下來分批捐給有需要的人或機構。

明報記者 馮樂琳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