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倫﹕看罷蔡公文章隨感
2008年8月4日
【明報專訊】於城大匆匆畢業數載,及後英倫學成回港,在事業上浮浮沉沉,只能說得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而已。餘閒與同屆書友碰面,彼此也笑以「假中產」自嘲自娛一番。稱「中產」者,皆因我輩入息雖達中產階級之列,但與「有產有業」的光景相距甚遠,甚遠!所以加個「假」字在中產的前頭自作諷刺。偶然讀上蔡公一篇文章(蔡子強《香港中產只講「覑數」?》刊於2008年7月24日《明報》),勾起一些激盪,希望就「假中產」話題稍作分享。
先談結婚與置業。對「假中產」而言,組織新家庭而住所盡可能與家人鄰近,希望借此相互照應、照顧父母。樓價 / 租金不斷茘升,要於居住在市區的家人附近找樓房,普遍都要叫價200多萬。試問一個青年從校門步入社會,事業起步才幾個年頭,即使節衣縮食勒緊褲頭也難以應付生活,還要面對通貨膨脹的狂噬。政府承諾公屋申請者三年上樓,「假中產」卻高不成低不就,沒有首置、沒有居屋,徒有「中產」之名而沒有「中產」之實。
醫療改革又如何呢?「假中產」大部分人都有包括所屬僱主或自購醫療保險,除非有重大疾病,否則一般都避免使用公營醫療體系。既然,「假中產」本身不是主要使用者,為什麼一直以來不透過稅務鼓勵僱主提供醫療保險或個人購買呢?這些簡單稅務寬減也要幾位老頭「踢十幾年」入不了龍門?現在卻營造迫切性來硬銷強醫金逼「假中產」就範。怎麼不叫人反感?
再談教育吧!剛大學畢業的「假中產」體會就更深。筆者有幸為最後一屆政府資助的高級文憑畢業生,副學士政策幾年來卻不知有多少學弟學妹無辜受害。認識一位學弟,讀完兩年副學士,再銜接入自負營虧學士課程,一顆求學上進之心卻換來債台高築。這就是政府對新生代「假中產」的恩賜嗎?
「假中產」發聲 有何不妥?
「中產」只是廣義的統稱,數字上由「月入二萬至十萬」均可稱為中產一族。可能蔡公已到了所謂「上層」中產,對於這群「假中產」處境難以真切體會。試問政府提出所謂向中產傾向政策,有否將眼界投射到我們身上呢?過去幾年,政府哪項政策可以稱得上良方妙藥,幫我們這群人度過不景氣的歲月?
另一論點更為有趣,提出與美國文化差異論。什麼是中國人、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呢?父輩一代逃難至香港,透過在社會努力發憤圖強、自力更生改善生活。社會上富足人士,應當主動關懷社會弱勢一群,這不就是香港社會價值觀嗎?香港市民無論本地、祖國以至世界發生什麼天災人禍,哪一次是沒有迅捷慷慨地伸出援手?
事實上,現時社會最令人擔心反而是港人引以為傲的核心價值逐步消失。「假中產」認同社會確有貧困人士需要幫助,但貧窮本身卻不一定是社會的問題,可能出於個別原因,但不問情由便向政府乞討資源是否又合理呢?有否檢討貧窮背後的根源呢?如不問情由一刀切免去三個月公屋住戶租金,而一班「假中產」卻眼看私人樓宇租金上升而生活困難,竟然無人理會。公共資源分配是否用得其所,此事值得深思。
既然,「假中產」認為資源分配不公,甚至核心價值觀受損,在社會上以某種理性、合法方式發出聲音有何不妥呢?在代議政制下,不同利益團體進行各種游說、議會角力等去爭取所屬階層最大利益、公共資源分配等,絕對並非香港專利,西方世界更是如此。這樣又怎能牽涉到文化差異的問題呢?如此,實在看不見香港會因此而令變成「全無價值、全無人情味的民粹主義社會」。
其實,問題核心在於中產人士欠缺主動,難以動員。而所謂中產又包含廣泛階層,讓各政黨各自表述、演繹,宣稱自己真正代表中產階層。以上一番說話,代表覑社會上大群「假中產」的心聲,同時又被受忽視的一群。大多為政者皆肉食者鄙,尸位素餐而不能遠謀,沒有長遠眼光推之善政去扶助「假中產」階層,這樣便妄想可達至社會和諧、公義?相信將有一天,原本沉默、內斂、溫馴的「假中產」,若被迫到梁山泊之境,只有變得激進,放聲高昂地走上街頭爭取權益,而咆哮聲之巨,勢必更為之動盪民心!慎之。
作者是城市大學最後一屆
公共行政及管理高級文憑畢業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