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3, 2008

醫療改革與救濟主義復辟

醫療改革與救濟主義復辟
張超雄 立法會議員(公民黨)

《星島日報》雙龍會 2008年6月12日

近年,不少報章都興起籌辦救濟式社會服務,形式是透過它們的社會服務版,報導一些市民的悲慘遭遇,然後呼籲讀者捐款協助當事人解困。而在那些被報導的個案中,尋求醫藥費「續命」的通常會佔據版位的頭條和最大的篇幅。當大家細閱有關報導時,不難發現其中有很多個案是因為需要接受的治療屬「非必要」,又或是病人需要服用的藥物屬「自費藥物」,因此令不少經濟能力欠佳的病人在無計可施下,要向傳媒出賣自己的悲情故事,以獲取那點點「續命錢」。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不論政府及醫管局都曾多次向市民及議員承諾,任何人士都不會因為其經濟環境欠佳而不能接受必須的治療,但觀乎見報個案數字之多與情況之壞,政府的承諾似乎早已站不住腳。而最令人不解或令政府難堪的是,大部份接獲讀者捐款的個案,在接受那些被指為「非必要」、「非第一線」的治療後,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好轉。即或有部份個案始終都因病去世,那些由醫生建議但又被定性為「非必須」的治療,至少亦給了病人一些時間去等待可能出現的奇蹟。從這角度而言,我實在十分質疑當局究竟是如何訂定甚麼是治療是「必須」、「值得」和合乎「成本效益」的。

最近政府推行的醫療融資諮詢方案,其中最主體的建議是全民醫療保險安排。負責推銷方案的周一嶽局長曾不下一次強調,有關方案可令市民有更大機會以廉價享用到一些現在不被確認為「必須」的昂貴治療,整體的醫療服務質素將會有大幅改善。但局長的美言加上其球場英姿(見醫療改革諮詢電視廣告),仍說服不了我相信「保險公司會做賠本生意」的蠢道理。事實上,「貧」與「病」通常都「交煎」,基層市民一般都付不起錢買大額保險,卻又常因工作艱苦身體透支加上無錢進補而易患大病,試問保險公司的精算師又那會容得他們繳交廉宜保費卻可以享用貴價治療呢? 即若是中產階級,一些醫務社工朋友就說,不時都會見到一些中產家庭,因為其中一名成員患上惡疾而淪為綜援戶,原因一來是他們的收入高,很多時都要自費購買如「加以域」等動輒萬元一服的非名冊藥物,即使是他們購買了醫療保險,由於癌症/長期病治療需時長而且費用高,病人很快便會花光保額,最終他們仍是要與窮人一樣,尋求各式各樣的福利甚至救濟去渡過難關。

事實上,應該如何處理公共醫療開支,不單是一個財政課題,亦是一個道德課題,一般市民若是難以明白其中所以,不妨抽空看看美個通俗劇集「仁心仁術」,其中一些集數就有提及主角醫生因為不能幫助買不起醫療保險的基層市民而感到無奈難過。當然,如果大家有興趣,買一隻「美國清一SICK檔案」的DVD看一看,自會更加明白當醫療道德立足於保險公司「成本效益」的計算上,事情會有多糟。事實上,我已不止一次提及過,若將香港的公共醫療開支與各個發達國家比較,香港的比率是遠遠地偏低,不同的只是別的國家視人民的健康為資產,香港則視之為負擔。舉個例說,在英國,一個肝炎帶菌者便可以在沒有任何病徵的情況下,免費接受成本幾十萬港元的干擾素治療,以免一日病情惡化成為癌症。如此厚待,香港人真是造夢也享受不到。

筆者以前擔任社工導師時,曾向學生介紹香港社會工作的其中一個來源是教會的慈善救濟工作,想當年不少人參與教會聚會便是因為「有奶粉派」。想不到今時今日香港社會居然倒退百年,資源再分配的工作不是以稅收與福利工作等較公平、理性、有規劃的方式達成,反而是重回尋求社會賢達善長人翁救濟的舊路。可以預見,當政府提倡的醫療改革真的上馬時,報紙上會出現更多包括中產人士在內的真實患病故事在「鬥慘」勸捐,而筆者作為已屆不惑之年的中產份子之一,真擔心香港人的同情心終於會有一日衰竭停頓,令可能會不幸患病的我買不來多一分鐘的生命。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