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可立﹕供款之後又如何?
2008年3月27日
【明報專訊】醫療融資諮詢文件公布了個多星期,市民的回應很靜。這種沉默不知是欣然接受、混亂,還是不知如何回應。畢竟,一項社會政策只是意念式的討論,只是提供一些選擇模式而不談利害關係,是很難擦出火花的。譬如問:終身學習好不好?我相信很少人會反對這個崇高的理念。但是如果問:每3個月考一次試好不好?我相信很少人會贊成。
諮詢文件提出了很多需求的問題,如:專科公營病脇在3年內會達到擠迫程度,外科門診新症輪候期會從2006年的31星期到了2012年將會上升到96星期,白內障手術的輪候時間由06年的3年增至2015年的6年。如果香港市民再不供款,他們便會自招其損了。
我們明白醫療融資必須討論,也必須盡早決定。但是,我們也會考慮切身利益,會質問供款之後又如何?如果市民供薪金的3%,是否政府承諾輪候白內障手術可以減至兩年?如果供5%的話,外科門診新症輪候期可以減到10個星期,或更短?
供應能否跟上需求及供款?
香港目前大概有3.1萬張病脇,公共醫院佔了2.8萬張,政府撥款近300億元,而私營服務中只得3100多張。從2008到2033這25年內,香港的老齡人口從90萬上升到220萬,增加了130萬人。
如果香港市民贊成強醫金,每月供款3至5 %,每年可得額外收入50至70億左右。有了這筆錢,是否私家醫院在未來的20多年會大量增加,在這段時間內病脇乘以4至5倍,達到萬多二萬張來滿足人口老化的需求?政府是否有相關的撥地措施,醫生與護士學額的增加,其他有關專科人員訓練?如果私營服務在短期之內未能滿足這個龐大的需求,中產階級要「回流」公共服務的時候,他們的白內障手術是否仍會上升到4至5年的等候?
諮詢文件沒有給香港市民一個更美好的前景。第2章到第5章的公共醫療制度改革,卻在顯示政府企圖收縮公立醫院的服務量,例如:(1)加強基層醫療服務,例如訂立家庭醫生名冊,健康教育,局部收費的身體檢查等,而公立診所的主要服務對象也收窄為低收入家庭和弱勢社群;(2)將某些低成本服務外判給私營服務,或是公私共資的方式提供服務;(3)電子健康紀錄互通;(4)改善公共醫療安全網,例如縮短輪候時間,收窄藥物名冊名單,為低收入家庭提供第二層安全網等等。
供款之後,公共醫療的服務量會否有持續發展的可能?公立醫院的病脇,是否只是維持在2.8萬張,沒有發展及擴充的前景?如果有的話,政府可否公布未來10年的發展計劃,讓市民可以安心在公私部門購買優質服務?曾蔭權在他的任內增加了醫療撥款,我們很高興。但是下一任特首又會如何?5年後政府會不會大撤退?
沒有長遠的政策承諾,市民怎肯在腰包中掏錢供款來拯救公共醫療的財政困境?
作者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副教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