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遠﹕建構「社科三門」,路如何走?
2008年2月4日
【明報專訊】這是思潮版,不是hard sell園地,但建構「社科三門」總算思維大躍進,也與公民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值得我們在此簡單交代Roundtable對此的看法,望同路人指正,也望有心人共同努力。
「社科三門」需要肩負「培養人才」的功能,但並非指出產政壇新星或傳媒新貴,而是要提升市民對社會認知及論辯水平,幫助公眾掌握社會脈搏,以及整體加強以公共事務為志業之人士的社科底子、人文關懷及國際視野。只有在政府、政黨以外,有民間組織群另闢廣闊空間,持續地散播社科精神,並有系統地為新生代培養社會意識,什麼「政治人才」才會源源不絕。
第三部門的優勢,在於其「連結力」,社科三門亦然。香港的政治角力,往往建基在相互之間的不信任,非黑即白的政治歸邊,非奸即盜的政治標籤,阻礙政治陣型以至民間社會的對話、思想交流及合作,自然限制了政經發展的可能性,無助釋放社會能量。社科三門需要帶頭跳出舊有政治定性,在左與右之間尋求新動力,黨派、門路不應成為藩籬。
「社科三門」的另一優勢,在跨學院的「搭橋」。學院內不乏有心人,卻欠缺有效平台,幫助他們把研究心得跟社會連結,催化正面社會改造力量。要孕育較整全的社會介入視野,往往需要其他知識範疇的映照及補充,社科三門需要突破學科框框,並連結學院內外的知識分子。同理,「搭橋」使命應伸延至第一及第二部門,透過建構平台,催化更大的思想交流,並長遠協助不同個體及職業之間的社會流動。
「社科三門」長遠需要成為政策制訂的「外腦」,為公共事務引進新思維。吊詭的是,要保持活潑性及生命力,第三部門卻要捍衛其獨立性,拒絕被財團收編、被政府籠絡。因此,在營運上,「社科三門」需要下更多苦功,建立可持續發展基礎,對外擴展社會空間,對內優化管理模式及財政架構。
因此,我們急需為「社科三門」建立籌款文化,並拉闊大家對「慈善」的想像,除了關顧弱勢社群之外,培養大眾對社會的認知、關顧及參與,為民主政治及開放社會建立基礎,也該被視為「社會公益」。同時,「社科三門」需要開發跟組織社會抱負一致的營運項目,長遠自力更生。社會企業的運作模式,在發展第三部門的同路人必須慢慢學習、適應。
開拓「社科三門」,路途漫長,Roundtable人丁尚算單薄,就算過了「黃金十年」,也未必見到成果。但滴水足以穿石,是我們的信念,只要對此尚有貢獻,同志還會努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