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6, 2007

環保社企 知易行難

兩位中年漢一部回收機
看環保工作之知易行難

2007年12月26日

【明報專訊】如果說政府不重視環保,不符合事實,因為第三屆特區政府設立環境局,以政策局的規格專職環境保護工作,說明政府對環保的重視。另外,本港不乏從事環保事業的人,儘管他們從生意覑眼,但是能夠讓投資者賺錢而又有益於環境保護,何樂而不為?因此,官民在環保方面其實有高度共識,但是本港環保領域的一些範疇,例如學校飯盒回收,卻是進展不理想,使目前大多數學校飯盒都被棄置在堆填區,污染環境。今日《明報》報道的一宗個案,顯示政府推行環保的力度具決定作用,事實勝於雄辯,政府不立法強制推行,有志於此的投資者可能撐不下去,學校飯盒回收失敗,只有繼續埋在堆填區了。

這宗個案是這樣的。有兩位中年男子,幾年以來投資超過100萬元,設計了一部處理飯盒的回收機器,可以把飯Å與飯盒分開,清洗乾淨飯盒,然後分類,再壓碎,最後成為可循環的物料,用作製做文件夾。據介紹,這部機器,目前全港僅此一部,其他做回收飯盒的,都是靠人手操作。另外,這兩位中年男子以社會企業理念經營,聘請了8名聾啞人士。這樣一個機器創新和營運理念的生意,創辦約半年,迄今只有一個客戶,每日處理約3萬個學校飯盒,處於虧蝕狀態。

目前全港學校,在上課的日子,每日製造30萬至33萬個飯盒,他們的佔有率不到十分之一,而據介紹,那部機器每日最多可以處理10萬個飯盒,現在因為生意不夠,機器每日最多只是運作3小時。因此,現實情是:這部機器未得到充分使用,未能減少學校飯盒污染環境,而經營者虧蝕,若撐不下去了,則不止是這個投資失敗,更是一個社會企業結束。

《明報》記者採訪這兩位中年男子時,他們雖然虧蝕了半年,但是對回收學校飯盒的生意前景仍然樂觀。從整體市場而言,他們有樂觀的理由。因為目前他們的市場佔有率只有十分之一,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加上有設備和技術上的優勢,競爭力超前,他們說:能夠每日回收處理10萬個飯盒,就有錢賺了。現在的問題是:只有言行一致的飯盒供應商,才會把學校飯盒交給回收商處理。而事實上,大多數飯盒供應商都是口是心非。

飯盒供應商為取得學校的訂單,都標榜提供「環保飯盒」,包括使用可供回收的PP膠(聚丙烯)物料飯盒,並會交由回收商處理。但是,有環保團體揭破供應商在取得訂單後,卻弄虛作假,為了多賺錢,不但未提供PP膠飯盒,有些則不交給回收商處理,直接運到堆填區;有些則做門面工夫,例如有供應商每日提供約3000個飯盒,但是只把300個交付回收,卻要求回收商發出處理了3000個飯盒的證書,以向學校交代;另外,有些交給回收商處理的飯盒,只是打碎了之後,卻未循環再用,還是運到堆填區棄置。

飯盒供應商藉「環保飯盒」之名賺錢,卻未履行其承諾,牟取最大利潤當然是誘因,不過主要關鍵是法例沒有要求,他們沒有責任要這樣做。立法會議員蔡素玉發現名不副實的「假環保飯盒」問題,今年11月7日的立法會會議上,曾經提出有關問題,其中包括「會否檢討現時的飯盒供應商發牌制度,將提供真正『環保』的午膳定為其中一個發牌條件?」當日政府對此避而不答,只強調透過制訂指引和宣傳活動,讓學校分辨真正的供應商,從而明智選擇。看來,政府仍然倚靠供應商的良知來推動環保,老實講,這個取態如果奏效的話,就不會有現在的問題。

政府對於類如處理回收學校飯盒,若要看到效果,不用資助有關業者,只要創造商機,業者自然會投資和調節,政府需要做的只是給業者創造一個空間。例如關於學校飯盒,政府只要根據「生產者責任制」原則,立法規定供應商必須回收和達到循環再用的要求,回收業者就有商機,那兩位中年男子這一盤生意,便有發展機會,他們的社會企業便會成功了。

我們並非替這兩位男子拉生意。事實上「環保」對於許多生意人來說,可有可無,若非法例規定,他們大多不會重視。例如今日《明報》另一篇報道,指政府就強制新大廈要符合一些環保標準,將發表諮詢文件,據知涉及照明(用環保燈)、空調(水冷)、升降機、自動電梯、電力設施等方面。其實目前政府就此已有指引,供發展商參考遵行,但是因為並非強制規定,發展商鮮有理會。從這件事,也可以說明要求商人自動自發參與環保工作,不切實際,必須透過法律手段,強制推行,才有效果。

我們不懷疑政府推動環保的方向,但眾多事實擺在眼前,不禁不令我們懷疑政府的決心,事實勝於雄辯,缺少以法律為手段的決心,收效有限。請政府正視問題,盡快行動,立法強制回收學校飯盒,讓事實說明政府真的有決心做好環保工作。
飯盒回收先鋒瀕結業
污者自付未落實 月蝕13萬

2007年12月26日

【明報專訊】兩名港人半年前斥資百萬元,自行設計機器,專門回收塑膠飯盒,成為全港首間同類型回收商。與此同時,一家專門供應學生飯餐的公司,寧願為每個塑膠飯盒「倒貼」兩毫子給回收商作運輸等雜費,但兩批好心人走在一起,卻未有好報。回收商目前開工率僅得三成,每月虧本逾13萬元。港府近年猛推環保政策,奈何這兩名環保先鋒卻要「蝕大本」,再過半年,公司隨時關門大吉。

塑膠回收商張志明和玻璃回收商盧添發,半年前自資百多萬元設計和建造全港首部「飯盒回收機」,以處理大規模的(聚丙烯)塑膠飯盒。

自行設計機器 處理一成學校飯盒

「飯盒回收機每日可處理10萬個飯盒,除了兩成人力外,八成都靠機器自動處理飯盒及吃剩飯Å的分流,機器清洗飯盒之後,再打碎塑膠料。破碎的塑膠料可循環再造,用來製作文件夾、紙皮箱的包裝塑膠帶等。」盧添發說,半年前他們成功「開單」,跟學校飯盒供應商、德國漢莎附屬公司合作,負責處理全港41間中學的即棄飯盒,平均每日要回收3萬個飯盒,佔全港學校飯盒的一成。

小學每年丟棄3000萬飯盒

現時全港112間中小學飯盒供應商,只有少數願意自行承擔處理丟棄塑膠飯盒的成本,其餘大多只是將飯盒丟到垃圾站,再運往堆填區,對堆填區構成壓力。「綠領行動」調查顯示,單是全港小學,每年就丟棄超過3000萬個飯盒。

漢莎公司工商膳食部總經理丘炳仁表示,很多學校飯堂或大型食肆並非不願承擔回收飯盒費用,只是市面上的飯盒回收商極少。部分只是以人手分流飯盒,又或巧立名目,標榜將飯盒回收循環再造,事實上卻同樣丟棄飯盒在堆填區之中。漢莎公司為了環保,每個飯盒願支付兩毫給這香港唯一塑膠飯盒回收商。

盧添發及張志明經營的飯盒回收業務,半年來招致連番損失,每月虧本13萬元。「雖然飯盒供應商肯花成本處理所丟棄的飯盒,但以每個飯盒回收收入兩毫子(未計出售塑膠料的收入)來說,回收工場的租金、機器、人工亦未夠支付。」工場共聘用了7至8名聾啞人士。

聘聾啞者 有心回收 無力回本

由於訂單不夠,工場每日只運作3小時(生產時間上限可達10小時),「飯盒回收機」可處理的飯盒遠未達標。盧添發說,單靠學校飯堂,他們實在無法營運下去,現在正努力游說幾間大型食肆,包括美心、星巴克(Starbucks)、麥當勞等,和他們合作。若未能談得成功,他們再過半年,有可能不能再經營下去。

環境局在本報截稿前未有具體回覆有關飯盒回收商的政策。生產者責任制法案2009年率先於膠袋上推行,但計劃尚未推廣至其他垃圾。地球之友劉祉鋒表示,唯一的飯盒回收場有結業危機,事緣政府未落實生產者責任的法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