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9, 2007

李鍾熙: 社會服務也有創業潮

觀點》社會服務也有創業潮
【經濟日報╱李鍾熙】

2007.08.29 03:50 am
一般人多是在事業有成退休後,才開始投入社會公益活動,最近卻有愈來愈多年輕人加入社會服務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的風潮,他們不但以它為終生志業,而且用高度企業化的方式去經營,讓自己為社會服務的理想成真。

根據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分析,這一波社會服務的創業風潮,源自於全球化讓更多人看到世界的歧異和衝突,也體認到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不能只靠政府,更無法依賴以營利為主的私人企業,因而選擇將自己的專長及精力,以非營利企業(non-profit enterprise)的方式投入社會服務,希望讓世界變得更好。

例如幾年前才拿到MBA的Cindy,決定和朋友共同成立非營利的社服企業,全力協助開發中國家創立新公司。幾年下來,從南美、印度、土耳其到亞洲,成功幫助了300多位創業者。他們使用一套嚴謹專業的評估方法,每年在各國挑選出幾家對社會可能有重大影響的小公司,再提供資金及各項專長,協助其拓展業務。她相信只有透過這種實質的幫助,才能真正為一個落後地區創造新生機。

另一位曾任華爾街主管的Gerald,體認到社會上有很嚴重的機會落差(opportunity divide),於是決定成立非營利的社服企業,來幫助低收入家庭小孩接受教育訓練,並找到好工作。他的熱心投入和企業化的高效率,得到許多銀行及大企業的贊助,紛紛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幾年下來,受惠的小孩不計其數,也使得該機構得到全美國最佳社服企業獎。

再如曾是創投專家的Henry,因為家人生病使他了解到許多老人痴呆病患的無助,於是決心放下工作,轉而成立非營利的醫學研究中心。他以過去創業投資的專業及方法,有策略地募款,並選擇世界頂尖的科學家,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因此在短短幾年內,已有多項成果進入醫院臨床試驗。

雖然這三個真實案例各有不同,但他們共同的目標都是希望透過社會服務,讓世界變得更好。他們並沒有去走競選公職的路,因為企業化的方法比政府更為直接、更有效率;而社服企業又與一般企業不同,他們不以追求利潤為目標。

不過,雖然社服企業不為營利,但為了有最好的效益和效率,仍需要有高度專業的企業化管理,管理大師杜拉克(Drucker)就有專書討論此一議題。他認為一般企業以營利為目的,目標明確、誘因清楚,反而容易管理;而非營利的社服機構最大的困難,在於目標較為抽象籠統、績效衡量不易,也因此其經營管理成為許多專家研究的課題。

事實上,哈佛大學商學院早在1993年,就率先成立了Social En-terprise Initiative(SEI),專門探討如何有效經營非營利的社服企業,如何企業化地創造社會價值,目前參與的教授已有65位,相關課程數十門,而每年註冊的學生也有數百位,企業化之社會服務似已蔚為風潮。

在公部門效率不彰,而私人企業唯利是圖的現實社會中,非營利企業的角色及功能愈來愈受重視。我們若能鼓勵年輕人,多投入高效率的社會服務企業,或許真能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作者是工研院院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