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國偉﹕保育文化遺產 急需完整政策
2007年1月19日
【明報專訊】作者為長春社公共事務主任
上月清拆天星碼頭事件引起公眾爭議文化遺產的保育問題後,這陣子政府作出一連串動作,先是特首先生在《香港家書》抒發自己愛護文物的情懷,然後是民政事務局重新啟動文物建築保育政策諮詢工作,並透過改良古物諮詢委員會及公布近500幢歷史建築物,以展現政府在保育文物建築政策上的開明、問責和聽取民意的形象,修補因粗暴地拆天星鐘樓而被破壞的形象。
長春社一直倡議香港必須訂立完整的文物保育政策,以保存香港的文化遺產;可惜政府近日推出的新措施,與此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
首先,公布歷史建築物的名單,雖然可加強透明度和問責,讓公眾和地方議會對影響到地區歷史建築物的工程和發展項目有更大警惕,但在缺乏具體保護機制下,被評為各級歷史建築物的文物建築仍可能受拆卸威脅。按目前的機制,政府只能把建築物宣布為臨時法定古蹟,暫緩阻止清拆計劃,有效期亦只有一年,如果一年後政府無法將其正式宣布為法定古蹟,亦難以再阻止清拆。香港是否要制定更有效的古蹟保育機制?
但願不是軟硬兼施的花招
另外,古物諮詢委員會雖然委任了更多的新臉孔,意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更重要的是,整個古物諮詢的過程是否更加開放和容許公眾參與?古物諮詢委員會的會議是否公開?如果公眾對歷史建築物的評級不滿意,有沒有機制讓公眾申請就歷史建築物重新評級?有沒有機制讓公眾申請把歷史建築物評級或申請升級?
更重要的是,保護文化遺產是否只把焦點限制在一幢一幢的建築物上,而不理其周圍氣氛的保育?尖沙嘴水警總部前的樹林、元朗聚星樓被石屎森林包圍、東涌砲台被屋大樓阻擋其監察海防視線,都是慘痛的經驗。政府能否汲取教訓?
在名單以外的建築物,如危在旦夕的皇后碼頭、未被評級的景賢里、新儒家學派搖籃新亞書院桂林街校舍舊址,又是否任由它們被發展所吞噬?一些充滿本土特色的街道和地區,如灣仔喜帖街、上海街的裙褂舖,以至百多年來的政治中心——政府山,又如何保育?保育的財政來源來自何方?
執筆之時,傳來警方即將起訴保衛天星人士何來的消息。筆者心情沉重,希望政府推出的新諮詢是為保育香港文化遺產的真誠努力,而不是為了削弱反對清拆皇后碼頭的一套軟硬兼施策略中的一記花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