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3, 2005

社會政策 只循舊

'am now writing sth on how the logics and temporal manifestations of colonial rule have shaped nonprofits development across different policy domains in Hong Kong; to identify and make sense of the "recurring"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 and particularly any signs of path-dependency is one of the main tasks...

鍾劍華﹕社會政策 只循舊
2005年10月13日

【明報專訊】作者為﹕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香港的社會政策發展,長期受「重商主義」的支配,政府在「低稅收、公營部門受限制」的前提下,也從來沒有意圖以各種社會政策來推動財富及社會資源的再分配。在 殖民地時代,雖曾出現麥理浩時代的「社會服務發展的黃金歲月」,也曾出現肥彭在殖民地政府夕陽階段的、被評為「車人亡」式的社福發展政策,但大體都是政治權宜,而非根本地意圖改變香港社會那種功利的社會本質。 曾蔭權作為特首後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也明顯沒有意圖改變這一種長期的社會政策方向。

吃盡社會政策議題的政治效果

當然,政府的經濟能力因經濟復蘇而有所提升,在「福為民開」和「創建和諧社會」這些大綱領下,政府也不能不調整以往那一套「經濟好,民生自會有改善」的老 調,但終篇既強調「低稅制」不變,「要有效控制公營部門之規模」,各種社會政策的改善,也只是在原基礎上的充實,而非政策意念的更新。曾蔭權比前任優勝之 處,只在能避重就輕,迴避一些具爭議的社會政策議題,又能針對性就一些能引起廣泛關注的事項加以發揮,因而吃盡社會政策能發揮的政治作用,為其民望之提升 與不久後連任之爭逐,奠下基礎。

以醫療政策為例,融資問題已經爭論了十多年,方案亦已有多個,主要文件也有4份,政府的意向也已十分清楚。特首只重申明年將發表多一份文件,將來推行的改革縱不一定受歡迎,但也就不致即時算進他這處子施政報告之上了。

教育改革推行多年,一直爭論不休,這一份施政報告只強調投入的資源不會減少,對具體問題一概不談,心水清者自會確認這一策略只是「承先」,而無「啟後」,但政府只說承擔不變,寬大的港人自又會乖乖收貨了。

沒有開拓新的路向與空間

近幾年,基層市民甚或是一些中產專業人士面對的問題,除了是經濟結構造成的部分組群貧困長期化之外,應是因各種轉變而帶來的生活質素危機,這又具體反映在既 有秩序與價值觀之驟變,家庭問題惡化,生活質素下墮等等。面對這些問題,確有必要從根本想檢討社會發展路向,社會政策也應要更全面介入與支援,以扭轉在按 資本主義階段加上全球化而形成的存活方式惡質化趨勢。

曾司長在施政報告中沒有承諾為「最低工資」及「標準工時」作準備,只談政府已帶頭做 個好僱主,但卻應明知「呼籲投資者自發」終只屬徒勞,這一種矯情避責之態度,在施政報告的美麗辭藻包裝之下,仍清晰可見。西方社會眾多資本主義大國,加上 亞洲不少國家,倒如日本、新加坡等等,早已把「對家庭友善」視作各項社會經濟政策發展的主要考慮。曾特首這一份施政報告對此雖也算是突破性地提出這一意念,但在沒有政策方案跟尾,也無發展承諾之情下,只能算是掩人耳目,而不能算是社會政策發展空間之拓展。

凡此種種,並不是說要否定曾司長的努力。這一份施政報告確實是挖空心思,希望予人感受政府的關愛與對改善民困的熱忱,但如果不全盤檢訂社會政策的角色與社會發展的方向,一時的掌聲始終改變不了香港社會那一種功利與涼薄的屬性,生活質素的改善也就無從談起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