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0, 2005

組建「整合型政府」-- 公民社會的位置?

時事評論
P16 信報財經新聞 莫宜端
2005-03-09
回到港英的模式?


  當行政長官董建華辭職的傳聞在京、港兩地不斷發酵之際,傳媒的焦點由「為何辭職」演變為查找一系列「向前看」的命題,諸如一旦曾蔭權成為行政長官,任期是兩年抑或五年、哪些前高級公務員會否「回巢」以及董班子如何過渡至曾班子等。

  部分民主派的政治人物也對曾蔭權接任行政長官額手稱慶,甚至認為爭取普選的合理時間或由二○一二提早至二○一○年。更有評論認為若曾蔭權當上行政長官,正代表香港的管治在回歸後八年由「商人治港」回到港英模式。

  但筆者認為,香港實際上不會回歸到港英模式,反而是向內地省市換領導的模式靠攏。再者,從政治形勢分析,新的行政長官任期不論是兩年抑或五年,只是另一個煙幕;朦朧了的真命題,是香港缺乏多年的政治和政策人才、政黨發展和政策研究等的需要,迫切性再一次泡沫化。

上面提名單?下面劃圈圈

  所謂內地模式是指行政長官的辭職和背後醞釀、協商繼任人的「黑箱操作過程」,與內地發放地方領導更替的輿論策略,以及醞釀、協商繼任人的操作方式愈來愈相似。

  其實自從一九七九年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選舉法及地方組織法,把差額選舉引入地方政府領導和人大常委會委員的選舉後,直至近年實行差額選舉的例子才增多,例如二○○三年廣州市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由八名候選人角逐七個副市長職位、湖北省人大早於九八八年對省人大常委會和副省長進行差額選舉等。可是,「上面提名單、下面劃圈圈」的等額選舉仍然是常態;剛剛產生的多個省市包括福建和廣東省長,均是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連任。

選舉模式離不開黑箱作業

  實際上,具體哪些省市自治區,可批准多於一名候選人參加市長、省長以及地方人大代表選舉,還得由中央決定並公布,更說不上由下而上提名這回事。

  假若媒體的報道屬實,將在七月前舉行的新一屆行政長官選舉,在提早開跑的情況下,將與內地的省市長選舉看齊—即最壞的結果是候選人由中央決定的等額選舉(二○○二年第二屆行政長官選舉的翻版),樂觀一點,也只是由中央導演的差額選舉,熱門候選人既沒有壓力要讓其班子事前給公眾評分,也沒有壓力要向八百人以外的公眾提政綱、辦論壇,這將是港人將要面對的政治現實。

  除了選舉離不開黑箱模式,若曾蔭權繼任行政長官,其管治方式,特別是對民主派和公民社會參與的態度,亦未必會回到港英模式。港英模式.二之一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研究所立場。


時事評論
P10 信報財經新聞 莫宜端
2005-03-10
組建「整合型政府」


  表面上,政壇若來個大洗牌,回歸到政務官治港,不只行政會議可以回歸港英精英而非愛國精英的任命,連「行政吸納」和民政系統的籠絡公民社會的方法也可再派上用場。但是,回歸後的七、八年,公民社會在建制吸納能力愈趨渙散的情況下自行整合,其力量跟回歸前已儼如兩個世界。

  加上過去幾年政府高層的決策的種種爭議和失誤,身為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也有責任,另外部分政務官出身的問責官員,管治能力的不濟亦日益彰顯。徒靠公務員重掌特區班子,放棄高官問責制,或許有可能(只是可能)滿足了平穩的要求,但未必跟得上公民社會對高質責管治的標準。簡而言之,「潘朵拉盒子」已開,政府換班不等於香港市民就停止了爭取摸索一條邁向民主和公民參與的管治之路。

政黨發展何時見綠燈

  短期內,董建華任內造成的「行政、立法分裂」局面或許因為由熟悉原有體制運作的公務員系統掌握,加上可能有民主派參與的「執政聯盟」(民主派對曾的授位表現雀躍)而得以紓緩。但是,因中央的高招主動出手,行政長官的「中長跑」突變成「百米賽」,連原本決心向執政黨邁進的自由黨和剛與港進聯完成合併的民建聯,也壯志未酬,更不要說民主派。

  預期北京更多插手新一屆政府人事與施政的情況下(澳門模式),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的第三號報告書提到的「政黨發展不成熟」、「公民參與程度不足」和「香港缺乏政治人才」等需積極探討的議題將再一次被放緩。這將代表「建制政治」(行政長官及其班子)與「民間政治」(包括民選立法會議員和區議員)繼續脫鈎。

  人換了,但制度仍無寸進,我們看清了事實沒有?今天的香港市民與七、八年前只求「馬照跑、舞照跳」的港人不同了。紅灣半島、領匯和西九事件均反映不同階層的社會、政治意識愈發成熟,並愈來愈多透過法律和社會動員挑戰政府的決策,這會因曾的上任而停止嗎?(除非港英管治時期對待反對派言論及行動的組織及措施再次出籠。)

  香港需要像英國首相貝理雅提倡的「整合型政府」(Joined-up Government)—由政策醞釀到執行均作出跨部門和官、商、民三方的大範圍的互動和合作。若新一任行政長官在七月前產生,公民社會和商界組織進一步發展的政黨,應該盡早讓熱門或冷門的候選人,知道中央的要求之外還有民間對制度改革的訴求。難道在內地政府也頻講「制度創新」的世代,香港這個理應走在現代化前沿的城市甘於在舊制度下兜圈嗎?

政制改革仍要繼續

  在政治和社會的改革中,保守與前瞻兩種理念,總是在互動之中。當保守力量在出力時,改革力量也要不辭勞苦、不計個人利益加大力度,讓社會得以平衡。

  北京希望香港長治久安的苦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在香港國際大都會的各種國際影響下,是否只維持保守方向便能達到長治久安?新的行政長官及其班子,能否抓緊這個各方妥協形成的局面,促進香港各階層以良性互動的方式邁向二○一○年,筆者拭目以待。港英模式.二之二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研究所立場。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