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0, 2005

三十會

SARS後成立善用所長回饋社會

【明報專訊】問「三十會」創會成員是否在紅酒、高爾夫球局上認識,他們神神秘秘不肯揭盎,只說是「朋友的朋友」。但引發他們「創會」的事件,則是人人皆知的香港大事──SARS。2003年SARS令全城發起清潔行動,這群「西裝友」自動請纓到屋洗地,魏華星笑言:「洗地不是我們專業,效果不太好,因此決定還是善用所長,回饋社會。」

魏華星和莫宜端,雖然想不起受過香港什麼大恩惠,但他們都認同七十年代出生的一群,乘香港經濟起飛浪頭,是最幸運的一代。魏華星說,自己是香港出生、香港讀書的土產﹕「看自己的地方起跌,希望出一分力。」

「三十會」會員來自銀行、設計、醫療、法律、工業等專業,「代表香港有知識的中產階層」,會員數目由創會時10人,增至現時260人。有關《水退之後》一書及該會資料,可瀏覽網站:http://www.30SGroup.org

中年中產充當記者寫下海嘯回憶

【明報專訊】人到三十,得到一份工作、一架車仔、一間屋仔、一個老公/老婆仔後,還求什麼﹖一群年到三十的中產香港人,組織一個「三十會」,試飲紅酒外,更主力發表文章月旦時政、組織社區活動協助弱勢群眾。去年南亞海嘯後,會內30位專業人士學搖筆桿做記者,為善忘的港人留下海嘯的集體回憶。

魏華星,1972年香港出生,香港城市大學畢業,現職電訊盈科資訊科技部策略拓展經理。

莫宜端,「七幾」年香港出生,負笈英國完成學士、碩士學位,曾任無和香港電台記者,現職香港政策研究所研究員。

三十會為海嘯災區重建籌款

2003年SARS後成立的「三十會」,會員在SARS期間曾拿起地拖協助全城清潔。魏華星和莫宜端兩位成員,最新「跨界別」動作,是聯同另外28位義工走入傳媒界,出版《水退之後》一書,採訪海嘯中失去摯親、前往災區救援、留港組織籌款的港人。除了為災區重建籌款,他們也擔心港人對災區的關注退得像潮水那樣快,因此希望記錄屬於港人的海嘯集體回憶。

專業人士當訪問新丁

大部分負責採訪義工平日身居要職,但在訪問現場卻只是個「新丁」。魏華星說,一位行政管理人員訪問曾志偉,準時6點抵達片場,到11時才等到曾志偉抽出空檔接受訪問。中產「分分鐘都是錢」,5小時白等的成本可想而知。雖說是新丁,但靠義工的人際網絡,海嘯遇難者黃嘉雯的父親黃承洵、藝人曾志偉、赤柱監獄的捐款囚犯阿強,都成為被訪對象。

曾任無、港台記者的莫宜端,今次是她轉行後首次復出,她覺得「執筆」較「執咪」讓她看得更多,如發現了帶港人脫離險境的領隊李兆邦﹔最大收穫不是「英雄」榮譽,而是重燃工作熱誠。她說:「新聞重視的數字,往後未必有人記得,但新聞對個人影響,往後留下來的,就是這些故事。」

西裝筆挺的「IT人」魏華星,在書中也「忽然感性」,總結對海嘯災難的一點感受,「失去的,雖不能挽回﹔重拾的,卻更值得珍惜。」對經歷97回歸後,政經跌盪局面的香港中產,這句話是否同樣適用﹖

明報記者李曉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