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1, 2008

What is Web 2.0?

Two videos produced by Dr. Michael Wesch,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at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The Machine is Us/ing Us (Final Version)


An anthropological introduction to YouTube

Nonprofit Blog Exchange, etc.

Nonprofit Blog Exchange
http://nonprofitblogexchange.blogspot.com/

5 Tips to Start a Nonprofit Blog
http://havefundogood.blogspot.com/2007/01/5-tips-to-start-nonprofit-blog.html

SSIR Opinion Blog
http://www.ssireview.org/opinion/

Go Green Weblog
http://gogreenweblog.com/category/conservation/

食物券扶貧下月詢立會

議員歡迎﹕「十無人士」可吃飽
2008年10月31日

【明報專訊】特首曾蔭權早前提出預留1億元援助食物銀行後,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昨日透露,政府會主動接觸一些未能受惠予紓困措施人士,向他們提供即時和直接支援,不排除提供食物券,會把建議交予下月10日召開的福利事務委員會討論,並提交財務委員會審批。

張建宗昨晚回覆施政報告致謝議案時透露食物券的構思,事後多名議員表示支持。在會上提出要協助「十無」(即沒領綜援、沒住公屋、沒電費減免等)的人士。工聯會王國興得知食物券構思後表示,歡迎政府的建議,在金融海嘯下那些人生活更難過,如果政府不作支援,可能出現「官逼民反」。

民主黨何俊仁表示,綜援制度不健全,食物券可發揮作用,至少令低收入人士不會不夠營養及可「吃飽些」。

另外,多名議員關注最低工資立法和生果金議題,職工盟李卓人表示,工資水平應有合理水平,確保夠「養家」和盡快上馬。勞聯李鳳英則表示,若最低工資水平不符家庭基本生活需要,便失去立法原意。另一邊廂,自由黨張宇人認為政府應考慮最低工資是否在本年度推行,現時經濟進入寒冬期,擔心立法會削弱本港競爭力和加劇失業。

張建宗回應說,今個立法年度會全速進行最低工資的立法工作,但現時沒有足夠行業數據定立工資水平,需要先做統計調查。至於生果金增至1000元的建議,政府當局會於下月10日提交福利事務委員會討論,爭取在明年初落實,政府亦正考慮放寬領取生果金人士在居港期限的限制。

Thursday, October 30, 2008

毅行者籌款料遜預期一成


毅行者籌款料遜預期一成
2008年10月30日

【明報專訊】每年一度的毅行者活動下周五(11月7日)起一連3日舉行,樂施會期望今年籌得2700萬元,主力協助四川地震的災後重建,但樂施會承認金融海嘯衝擊下,以公司為單位的參賽者的募捐能力會下降,預期實際籌得的金額比預期低一成。

樂施會傳訊幹事顧德賢表示,去年毅行者活動的目標籌款額為2100萬,最終籌得2700萬元,而今年的目標是2700萬元,但由於大部分參賽隊伍都來自私人機構,相信他們的經濟會受金融海嘯影響,加上目標籌款額是在海嘯前定下,現時不少企業面對艱難的經營環境,捐款額料受影響,最壞的打算是實際善款比預期低 10%。

今屆大會邀請了從四川來港的地震災民及義工各兩名,作為主禮嘉賓,並全程參加賽事。過去3屆都有1040支隊伍參加,顧德賢表示,現時接近1000隊已報名,估計參加隊伍數目和去屆相若。

今年已是第28屆的毅行者籌款活動,自港英年代由駐港鲔喀兵引入。參賽隊伍共有4名成員,須在48小時內由起點西貢北潭涌,步行全長100公里的麥理浩徑,最終在屯門掃管笏寶隆軍營結束,沿途需攀越全港最高的大帽山等20多座高山。

Wednesday, October 29, 2008

中大校友發起善款收據換書

中大校友發起善款收據換書
2008年10月29日

【明報專訊】大學生炒宿舍、電腦配額等炒風甚盛,中文大學畢業生黃俊河卻對時下大學生錙銖必較的做法不以為然,決定將辛苦蒐集的大學參考書薪火相傳,轉贈給師弟師妹,唯一交換條件是一張至少150元的慈善捐款收據,其他畢業生亦紛紛仿效,於網上發起「善款換書」。黃俊河期望善款換書可發展為中大的傳統。

免師弟妹「撲書」之苦

10 年前畢業於中大工程管理學系的黃俊河,一直將一批每本逾200元的大學參考用書留在身邊。黃俊河近日得知有師弟因未購得參考書而感徬徨,剛送出14本參考書,條件是一張150元的捐款收據。他憶述︰「當年讀書左撲右撲,至開學個半月仍未購得參考書,上課時相當不便,所以向師弟妹送書的原意,就是免他們受撲書之苦。」

他笑說,現時的大學生過於金錢掛帥,處處抓緊商機,作為師兄要以行動做榜樣,「不要凡事以利益出發」。他指出,要師弟妹出示慈善捐款收據作為交換參考書條件,為防止他們免費取得書籍,轉售圖利。

盼成校園文化 體會心靈富有

現於一間地產公司任職經理的黃俊河,對當年辛苦撲回來的參考書珍而重之,原本打算留作日後升學之用。他正考慮以半日制形式攻讀MBA(工商管理碩士)或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方發現當年的參考書用途不大,對師弟妹卻是相當重要,所以決定全部送出,只留覑一本有紀念價值的參考書。

黃俊河的送書行動於中大流傳後,隨即引來其他學生或畢業生仿效,於討論區留言稱同樣可以善款換書模式送書給師弟妹。

黃說:「我知道有學生跟覑做時大感安慰,希望送書行動不是少數,將來會成為校園的一種文化,希望大學生體會到心靈的富有,較物質上的富有更重要。」

明報記者 蔡惠華

Monday, October 27, 2008

露宿者救濟會宿舍爆滿

求助倍增 露宿者宿舍爆滿
老闆淪落街頭個案料陸續浮現

2008年10月26日

【明報專訊】經濟不景下,各行各業都想盡辦法招徠客人,但原來亦有行業例外。自9月中金融海嘯發生,深水露宿者救濟會收到的求助個案激增一倍,舍監文偉堅平均每小時接聽3個求助電話,供露宿者入住的脇位已被佔滿。文先生表示,現在只反映經濟不景下,打工仔失業的「第一波」,預料「第二波」業主及老闆淪落街頭的個案將陸續浮現。

20多歲宿客 地盤無工開三餐不繼

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設有80個免費脇位的深水露宿者救濟會天天「常滿」,部分宿客是20多歲、打散工的年輕人,因地盤「無工開」而三餐不繼,亦有在內地工作的港人,因工廠倒閉而失業回流。

和太太一起打理深水宿舍的文偉堅嘆謂,近日承受不少壓力﹕「根本內地執笠同裁員都好厲害……宿舍人一多,你就知外邊失業率有幾差。現在的宿友根本找不到工,好多人滯留宿舍唔知點算。」

現在,救濟會每天仍收到逾20個詢問宿位的電話,文偉堅因「宿位爆滿」而拒絕求助人,但曾因此被來電者指摘「問極都無位」,感到很難受。他無奈地表示﹕「無辦法啦……經濟唔好,要捱大家一齊捱。」

97 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宿舍亦像現時般擠擁。文偉堅形容,當時的「第一波」,先是湧現大量失業的打工仔,到後期連業主及老闆都生意失敗、要賣樓賣車。「先是裁員減薪,只影響打工仔。到『第二波』時,生意真的做不住,老闆也無家可歸來這裏求宿。」他指,當時有宿友曾是坐擁20多架的士收租的老闆,在金融風暴下變得一無所有,要淪落街頭。

半數資源來自股息 大跌市營運更難

除宿友大增外,股市大跌亦可能令救濟會陷入財政困難。現時香港露宿者救濟會轄下3間中心(灣仔、深水及油麻地),共提供約200個宿位,每年的營運費共約100萬元,當中50萬元是靠匯豐股票每年派息所得。文偉堅表示,一旦「股市軲」,匯豐減少派息,便會影響機構的資源。

內地工廠倒閉 料更多港人回流求助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總幹事賴淑芬表示,近日有零星來自內地的查詢個案,機構亦擔心當愈來愈多內地工廠倒閉,會有更多港人求助。她說,90年代金融風暴後一至兩年,陸續多了一些較年輕、學歷較高的露宿者,包括IT人及設計師,而他們比一般露宿者更不願向人求助及介意被人認出,「他們通常外表比較『企理』,日間會表現得像普通人一樣,或者到快餐店坐一整天,夜晚才會去露宿」。

她說,因不少港人已在內地定居,於本港缺乏人際網絡,她估計,今次求助上升的情會比金融風暴時更嚴重,「當他們慢慢山窮水盡,半年至一年後再找不到工作便只好淪落街頭」。

明報記者 曾愛盈 賴月玲

露宿者救濟會

一間露宿者中心 父子兩代心血
2008年10月26日

【明報專訊】舍監文偉堅的父母,1983年起管理接濟露宿者的宿舍。父母退休後,管理工作便傳到文偉堅及妻子手上,兩人自1997年起接手打理位於深水的露宿者救濟會。他笑言,家族兩代人在這裡都花了很多心機,而分享營運心得時,他說最重要是對露宿者有愛心和耐性。

與露宿者交心 「最重要有愛心耐性」

要和宿友建立友誼,文偉堅抱覑「幫到便應該幫」的想法,不會有看不起他們的心態。他說露宿者有不少是飽受社會歧視、沒親人支持的單身漢,很需要別人認同和關心。他多年來和露宿者相處良好,甚至可成為「傾心事」的朋友,是出於愛心和耐性﹕「要將他們當做人,以朋友的態度對待他們,自然能贏取他們的尊重。」

曾想放棄 為使命感情堅持

雖然如此,但文偉堅自言有營運困難時,也曾有過放棄的念頭:「點都有時會想放棄,不過好短暫。始終覺得有使命同有感情,掙扎一陣很好就會站起來。」

從小便開始接觸露宿者,文偉堅說露宿者的形象已慢慢轉變,和一般人的印象已經不同:「以前講露宿者,人們都會認為一定是蓬頭垢面,但現在他們的衣著好光鮮,你很難看出他們是露宿的一群。」

對於經濟低迷,文偉堅對救濟會的前景難免擔心。過去經濟好時曾為宿舍買入電風扇、電視等提升宿舍服務質素。他坦言,現在這些電器如果壞了便可能無法更換;如有宿友半夜肚餓,可能亦未必能提供「應急」杯麵,「無辦法啦,要捱一齊捱」。

80宿位先到先得
深水露宿者救濟會小資料

2008年10月26日

■中心共3層,有64個男、16個女宿位

■開放時間為下午5時至早上11時;其他時間宿友必須離開中心,個人物品可留下存放

■為每名露宿者更換新脇單及枕頭,退宿時可把脇單及枕頭帶走

■各樓層有多部風扇、一部大電視

■宿舍有飲用熱水/清水供應,但不提供煮食設備,可能提供杯麵(視乎有否贊助人)

■每層有一個廁所及浴室,有熱水供應

■持有香港身份證便可申請宿位,先到先得

Saturday, October 25, 2008

施政報告 社會企業

施政報告 社會企業

67. 社會企業有助在社區層面創造基層就業機會。我們會繼續提高公眾對社企的認識。民政事務總署自今年初推行社會企業伙伴計劃,積極推動政府、商界、民間三方合作。至今已成功伙拍超過十個跨界別合作的社企計劃。我們會繼續透過「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提供種子基金,支持新的社會企業。

Policy Address Social Enterprises

67.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erprises helps create job opportunities for the grassroots in local communities. We will continue to enhance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enterprises. The Home Affairs Department launched the Social Enterprises Partnership Programme early this year to encourage tri-partite collaboration among the Government, the business sector and the community. To date, more than ten social enterprise project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through cross-sectoral collaboration. We will continue to provide seed money under the Enhancing Self-Reliance Through Partnership Programme to support the start-up of new social enterprises.

香港文化與社會研討會

香港文化與社會研討會
11月1日 (星期六) 上午9:30 至 下午6:00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信和樓422室
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會議內容:
I. 論本土 9:30 am - 11:00 am

谷淑美 關於 "時間" 和 "空間" 的文化政治 —— 從保育運動說起
葉蔭聰 集體行動力與新社會運動:「本土行動」的個案研究
司徒薇 從天星皇后運動思考香港後殖民與全球化語景的斷裂與整合
梁啟智 誰的本土:從城市爭端看香港城市發展研究的本土重塑

II. 解碼香港 11:15 am - 12:45 pm

呂大樂 解碼「麥理浩時代」
羅永生 七十年代的「回歸」論述
陳韜文、李立峯 傳媒、組織與集體回憶:香港不能忘記「六四」之謎
蔡寶瓊 全球化的道德困惑:香港成衣業給我們的啟示

III. 香港身份 2:15 pm - 3:45 pm

張炳良 香港身份:本地、國家及全球身份之爭持
謝均才後殖民地時代香港國民教育的文化政治
馮應謙、馬傑偉、林萃光 後京奧香港身份認同

IV. 香港‧媒體 3:45 pm - 5:15 pm

游靜 «長江7號»中跨性別作為存活的政治與想像
梁麗娟 尋找支持公營廣播的公民社會
朱順慈 記者博客:部落格的新聞觀
徐婉詩 香港駐京記者的中港斷裂

V. 家、教面面觀 3:45 pm - 5:15 pm

鄧永成 甜蜜的家:香港私人住宅的論述與現狀
許寶強 認真通識——在學校中廢校
蔡穎儀 玉不琢,不成器?細看香港父母育兒對策
陳智達 數碼世代中的青年、身份與媒體:一個在香港的教育個案研究

VI. 總結與討論——香港研究 5:15 pm - 6:15 pm

張少強 地緣政治與香港研究
吳俊雄、馬傑偉、陳智傑 香港故事:知識份子的角色
**所有講者圓桌對談

Friday, October 24, 2008

香港貧富懸殊全亞洲最嚴重

香港貧富懸殊全亞洲最嚴重 (08:10)
2008年10月24日

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發表年度報告,指香港是全亞洲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城市,其堅尼系數高於0.4警戒線。

這份題為《2008∕2009年度世界城市狀況:和諧城市》的報告,首次以基尼系數作為評定城市財富分配平均程度——即「平等程度」的標準。這個指數在0和1之間,數值愈低,表明財富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愈均勻;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

根據這份報告,北京市的基尼系數為0.22,在全球城市中最低。全球平等城市最為集中的地區是歐洲,丹麥、芬蘭、荷蘭和斯洛文尼亞的城市基尼系數在0.25以下,奧地利、比利時、法國、德國、盧森堡、挪威、瑞典和瑞士的城市基尼系數也較低,在0.25到0.3之間。

在發展中地區,亞洲城市的平等程度最高,其平均基尼系數為0.39。亞洲最不平等的城市是香港,其基尼系數高達0.53。從全球來看,非洲和拉丁美洲仍然是城市不平等程度最嚴重的地區。拉美城鎮地區的平均基尼系數是0.5,南非和納米比亞的城市基尼系數分別高達0.73和0.62。

此外,美國許多城市的不平等程度也相當嚴重,亞特蘭大、新奧爾良、首都華盛頓特區、邁阿密和紐約等大城市的基尼系數,與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和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相當。造成美國城市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種族,因為當地非洲裔和拉美裔居民的收入水平與非拉美裔白人居民差距較大。 (新華社)

香港法律專業學會

法律學會成立
辦在職優質訓練

2008年10月24日

【明報專訊】香港律師會成立的香港法律專業學會昨舉行成立典禮,學會兼律師會主席黃嘉純在典禮中指出,成立學會之目的,是希望提供機會讓會員接受持續的訓練,以維持高水平的專業法律服務,並希望提高市民大眾對法律的認識。

據黃嘉純透露,學會針對現職律師提供多方面優質法律訓練課程,以及出版法律刊物,讓律師能有系統地提升和擴闊法律知識和技能。

另外,學會亦會協助市民認識法律,日後會開辦法律課程,以人權和財務等作主題,令大眾更了解本港的法律。

律政司長黃仁龍亦在致辭時表示,學會的出現正合時宜,由於本港民事程序改革在即,學會能夠提供訓練予業界人士,以迎接這重大轉變。

Thursday, October 23, 2008

耕地轉讓非私有化 農民將發土地證

耕地轉讓非私有化 農民將發土地證
2008年10月23日

【明報專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昨日表示,農民土地經營承包權有效流轉形成市場,前提是產權界定明確,要為每個農民承包的農地做確權、登記和頒證,具體界定和記錄土地所在位置、大小和形狀。他又表示,現有農地承包權長久不變,具體年期要由人大常委會立法確定,但相信會參考《物權法》對林地和荒地承包權達70年的規定。

中共三中全會公布有關農村發展的決定後,外界對如何解讀決定意見紛歧,誤解不少。

避免農民失地失房又失業

陳錫文昨日在記者會上做出多項澄清,強調容許土地承包權流轉並非要搞土地私有化,主導思想仍然是維持農村和農民生活穩定,極力避免出現農民失地失房又失業的情出現,因此,當局不同意為發展農村金融讓農民拿耕地承包權和宅基地作抵押品去借錢。

在城市徵用農地問題上,陳錫文指出,現時城市發展規劃若把農地納入城市建設範圍,市政府會一律把農村集體擁有的土地徵為國有土地,然後再透過招標拍賣等出讓方式批給使用者,日後徵地應限於公益性質用地,且不論具體用途按同區同價方式補償給農民,至於非公益性用途,如住房發展,則應讓農民通過集體組織談判議價,或參股共同發展,避免政府按農地價值低價徵地,然後以住宅或商業用地高價批出。

(明報駐京記者劉進圖報道)

馮可立﹕生果金敬老?

馮可立﹕生果金敬老?
2008年10月23日

【明報專訊】社會保障有不同的類別,例如社會保險(social insurance)、社會援助(social assistance)、社會津貼(social allowance)等,每一個類別都有特殊的政策意念及原則。社會保險主要是針對生命的「無常狀」,例如失業、疾病、工業傷亡、退休等,這些狀都是與職業及社會分配有關,所以市民與僱主及政府都負上部分責任,在一些供款計劃下確保出事後生計沒有太大的落差。社會援助是政府的扶貧方案,主要是希望窮人有基本的生活水平,不至風餐宿露、饑饉流離。它的重點是制訂貧窮資格,以及基本生活水平,因煀用公帑濟貧,所以資格及金額往往十分刻薄。社會津貼卻剛剛相反,它有更廣泛的社會目標,希望滿足某些社會類別或社群的特別需要,配合社會的整體發展。例如英國在南非的布匿戰爭中,在徵兵時發覺有三分一的青年身體虛弱到連來福槍也拿不起來,到了戰後痛定思痛,提出了兒童牛奶及膳食津貼,改善國民體質。

生果金是一項社會津貼,並不是扶助貧窮。不過,因煀香港政府對老人的生計保障做得實在太少工夫,所以它才使一般的中下層人士將它拿來幫補生活,成煀他們入息保障的穩定支柱。

生果金的歷史由來

1968年,香港政府邀請了學者楊哈士賓研究成立社會保障制度的需要,她的報告建議香港應該為退休及失業人士建立保障制度,以及建立扶貧的社會援助制度。當時政府認為「民意」反對設立退休保障,中低層的老人只好靠自己微薄的積蓄來度過晚年。

從 1965年的第一份社會福利白皮書開始,政府認為供養父母的責任應該屬於子女而非政府,政府只會提供非常有限的支援給予近似「三無」(無子女、無積蓄、無房屋)的長者,是救濟而非敬老。這個政策取向受到輿論的抨擊。到了1971年公共援助成立,起初因為太嚴苛,沒有很多人有資格申請,而且金額也相當低,扶貧的作用甚為有限。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機製造了大量的失業,很多老年的工人失業後很難再就業,當時社會氣氛很沉重。政府在那個歷史時刻,當然不敢觸犯工商界推行一個僱主僱員供款式的退休保障,另一方面亦不敢大肆革新公共援助制度,因此便設立了65歲便可以領取的老人津貼,金額不高,但希望可以在沒有退休制度下紓緩他們的生活壓力。在政治包裝下,它成為了一個「敬老」的制度。其實,就是因為沒有全民退休保障,同時亦有一個苛刻的公共援助,俗稱生果金的老人津貼成為了一個「道歉式政策」(policy of apology),彌補覑很多應做未做的政策空隙。政府這種所謂的敬老措施,其實只是對市民說一聲對不起,只不過謙卑及毫無期望的港人也勉強地接受下來。

其後老人津貼作了不少的修改,增加了高齡津貼,使70歲的長者可以多一丁點兒的金額。不過,後來政府用財政緊絀的理由,將老人津貼改變為扶貧計劃,訂下入息審查,使長者要變成窮人才能申請,敬老的範圍其實一早便收窄了。今次,施政報告所提的高齡津貼加上入息審查,雖然金額有所提高,但扶貧的味道太重,苛刻的資格審查將會使敬老的意義名存實亡。

生果金的未來

其實,最主要的問題是政府將退休保障延遲了30多年才實現,而從2000年成立的強積金制度更要有40年儲蓄才可以使老人的生活得到保障,前前後後要70多年才開始產生效果。我記得在1990年代與政府討論強積金的時候,不少非政府組織都詢問,那目前的老人怎辦?難道要窮到綜援水平才有生活保障?我們得到的只是默然無聲的反應。

如果政府不針對目前的老人家提供合理的全民退休保障,香港市民要求全民的老人津貼是不會停止的。特首曾蔭權提出生果金的資產審查,口稱敬老,其實是倒行逆施,口心不一。曾特首只顧政府開支平衡,不理民間死活,只會使社會矛盾升沩,官民關係陷入極低潮,將來就算道歉也已經無補於事了。

作者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副教授

Wednesday, October 22, 2008

張超雄﹕增加生果金捉錯用神

張超雄﹕增加生果金捉錯用神
2008年10月22日

【明報專訊】生果金水平的爭議,由年初延續至立法會選戰,直至近日施政報告,特首終於有個說法。為回應各政黨建議的生果金水平,特首宣告擬將生果金由每月625至700元,劃一調升至1000元。這個做法本來能讓政黨「加分」,偏偏特首卻要加上一個資產審查機制。政黨為爭取增加生果金不遺餘力,卻令特首借勢將生果金變相推翻,愛你變成害你,政黨無不群起攻之。

最近環球經濟急速轉壞,直接衝擊很多清貧長者的基本生活。當「紙皮沒價」的年代徐徐降臨,拾荒的利錢加上生果金,再也不能維生。現在生果金再要多加一度鎖閘,政府咄咄逼人,無異將清貧長者趕盡殺絕。

仰賴生果金維生的長者究竟有多少?這個數字或許不好計算,但長者領取綜援和生果金的數字,加起來便達長者人口約九成,當中兩成多領取綜援,另外六成多領取生果金。有數據同時顯示,三成多長者正處於貧窮狀態。由此推斷,未有領取綜援而僅靠生果金餬口的長者約佔一成,人數多達8至10萬。

審查機制「篩走」有真正需要長者

本來增加生果金並無不可,亦是必需之舉,問題只是要協助清貧長者,重點不應是調整生果金,而是徹底檢討綜援制度的不足。目前長者佔整體綜援個案超過一半,但要申領綜援並非易事,很多長者因為種種原因,並不符合資格。不要說長者綜援的資產限額甚為嚴苛,長者若與家人同住,政府假定家人必定支援長者生活,於是要申領綜援,便需全家一起申請,否則即使家人沒有供養亦無法申領,除非子女願意簽署俗稱「衰仔紙」的不供養父母證明書,令長者陷於尷尬的境地。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援助制度,環顧外國絕無僅有。

但綜援的「創舉」,加上其負面標籤,已令無數清貧長者卻步,選擇只以生果金維生。一旦落實生果金審查機制,制度縱然如何寬鬆,總難避免部分被「篩走」的長者,其實是有真正需要。特首要將生果金這道保障長者最後的安全網一手摧眦,日後這些長者可能再無退路。

生果金是本港僅有的全民福利,原意是社會對長者的回饋。然而,隨覑長者貧窮率節節上升,生果金的性質已由「敬老」變為「養老」,成為相當部分長者的生活依靠。這是一種「扭曲」的現象,政府該做的是撥亂反正,而非將錯就錯,索性以生果金支付長者基本生活。本來綜援水平亦只能僅僅應付長者所需,對於被新的審查機制界定為有需要的長者,政府卻以少於這個水平一半來支帳。政府的「縮骨」,已傷透長者的心,特別是那些年將70、勞碌大半世後準備接受社會回饋的長者。

特首打倒昨天的我

若特首非善忘之輩,想也不會忘記自己面對議員的質疑,曾在去年10月的答問大會上強調生果金只是敬老象徵,「不是可以全部用以過活」。但今天的我已打倒昨天的我,特首現在真的要將生果金轉化為過活費,這是將逐漸建立起來的社會契約一手推翻。經過多年的演化,生果金的「敬老」性質已被廣泛認同,社會視之為對長者的承擔,而長者亦以此為社會對其的敬重。這是一種無形的精神紐帶,讓社會上的個人感到與整體社會的共生連繫(communal society),是凝聚社會的重要元素。因此,生果金的質變,也將令這種社會資本隨之消失。

其實事情十分簡單,生果金既是回饋性質,便不應將之作為生活津貼。而綜援既是保障清貧長者的常規機制,要改善他們的貧窮狀,便應從改革綜援做起。

長遠而言,綜援亦非解決長者貧窮的良方,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幾乎是唯一出路。即使保守如美國,實行供款式的退保制度亦有多年。人人皆會步向衰老,但年老不必然要抵受貧窮之苦。長者仰賴的不應是救濟和憐憫,享有全面的退休保障,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

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Saturday, October 18, 2008

公民社會的雛形(User-Generated Organization)

健吾﹕我們應該更用力嬉戲
2008年10月18日

【明報專訊】我想,這是最後一次了。

如果香港人面對這條掛名保護兒童,實質強制網絡公司變身「網特」的法例通過,對不起,香港又失去一個重要的核心價值。香港跟內地有什麼不同?香港是一個在網絡上享有自由的地方。在香港,不會有網頁被block,不會有資訊因為政治意見不同而被阻隔於市民眼前。

港人真的一聲不吭 香港真的完蛋了

香港人就是這麼有趣。只要事情複雜一點,他們唯唯諾諾,似懂非懂,卻又不認不懂。淫審處的條例再改,僵化的是那些掌權者的腦袋,條例是死的,執法的人才是活的。活的人像活死人,又何來開放的創作空間?現在趁機為香港加入網絡監控,如果香港人真的可以一聲不吭,香港真的完蛋了。

有社會學的研究說,網絡已經翻天覆地的成為一個新時代的進步推動力。他可以集結人力,「無用心組織架構地建立一些組織」,成為公民社會的雛形。他可以對增進知識、資訊、意見和噪音的流通,改造人類的價值觀。他可以為政黨和政客拉票,令沒有地區工作的議員直入議會。他可以是一個巨型的圖書館,把所有你想存檔或不堪一記的資料倒留在內。本來,說錯英文的議員的片段只在深夜播放,收視點頂多幾點,最多三四萬人看。現在,誰在香港不知道他說他會try什麼?

網絡的力量,是一種牽一髮動全身,出一手傷一生的力量。只要是被網上寫一句,就會瞬間被起底,家細背景全都一目了然。上回有快餐店員工被強姦的短片曝光,有人把一個女孩的照片放到網絡。女孩忽然收到很多短訊,說「支持她」,說「那些人渣一定冇好死」。但是,那個女孩不是涉案的事主。結果女孩平白被網民以為她被強姦了。在這個「認知=現實」的世代,那女孩,大抵也被網民強姦了。同樣,快餐店強姦短片事件爆出後,有一個男生的照片被放上網絡,被指是強姦犯。結果,這個男生,也無辜受了平白之冤。

網絡會令人瞬間失去很多很多自由,更會很容易的令人受到很多心理傷害。要禁絕的,是盜取別人的照片後發布等等虛擬的傷害他人身體,令人構成心理傷害的行為,而不是流通的資訊。

「網絡23條」沒既定立場只是試水溫

政府發言人說「網絡23條」沒有既定立場,明顯只是試水溫的官腔。沒有既定立場?一個人說話時可以沒有既定立場嗎?你相信他由心的不知道,有人安排他要做這件事,是給他一個原爆位,令他自爆身亡嗎?你相信,新一代香港人不知道網絡的自由幾近是他們唯一的自由嗎?

我知道,兒童需要保護。但是,春照事件發生時,看最多、談最多的,是成人。把事件炒熱的,八卦的,是成人。現在卻又假惺惺的說要保護兒童,這不叫虛偽,是什麼?水清無魚,在加拿大吸得太多清新空氣的香港人回港度假時時會感冒,有說是加拿大的空氣太好,回到香港這些那渣的空氣他們不適應。教香港小孩面對情色資訊的方法,不是把資訊空間「淨化」,而是要增強他們對情色資訊的抵抗力、理解力和接觸能力。教他們正面地面對情慾、情緒,要他們知道性行為跟快感是連成一線的,要男生都知道人搓他們breast時、跟男人擁抱時身體或許會有反應而不一定是同性戀……

要求媒體極度淨化、卻不肯承認自己內心實質有一小部分的污穢。善忘、一刀切、貪圖方便,這些都是香港人。香港人易管理,就是他們從不細讀條文,從不對多層概念再切割邏輯思考,也不看公開的文件。這條網23條,就像推動23條那個人,換件粉色衫、改梳一個髮,就安安穩穩地坐進立法會了。香港的崩壞,需先淨化聲音、淨化傳媒,最後才淨化政治選擇。你可以不吭一聲嗎?

也許,我不應該說出來。香港變了,能夠見證這個香港的崩壞,唯有當成一種福氣。天國快到了,我們應該更用力嬉戲。

Friday, October 17, 2008

理大副學士 升學者四成讀資助學士

理大副學士 升學者四成讀資助學士
2008年10月17日

【明報專訊】理大專上學院公布應屆副學士畢業生升學及就業調查,17%畢業生選擇就業,平均月薪9000至1萬元,薪酬水平較去年上升約一成。理大專上學院院長梁德榮預料金融海嘯影響下,明年副學士畢業生恐更難找工作。

17%畢業生就業 薪酬升一成

理大專上學院今年有1877名副學士畢業生,當中1657人回覆調查。77.8%受訪畢業生繼續升學,大部分學生升讀自負盈虧的學士學位課程,升學總人數的四成成功升讀資助學士課程。梁德榮承認:「入讀受資助課程的要求較高,但院校開辦的自資課程同樣具質素。」

為配合「三三四」學制,理大專上學院與專業進修學院計劃於2010年合作開辦四年制大學學士課程,屆時副學士畢業生可升讀有關課程的三年級。院校屆時亦會取錄2012年首批新高中學制畢業生,預計課程內容以工商業為主,學費則參考現時自負盈虧課程,約5萬至6萬元。

Monday, October 13, 2008

三中會決推進農村改革

三中會決推進農村改革
昨日在京閉幕 提2020年發展目標

2008年10月13日

【明報專訊】為期4日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昨日在北京閉幕。全會聽取討論了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所做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至2020年中國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

據新華社報道,出席十七屆三中全會的中央委員202人,候補中委166人。顯示有兩名中委及一名候補中委缺席。

首邀專家學者列席中全會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有關方面負責人以及中共十七大代表中部分農村基層代表和研究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部分專家學者列席了會議。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列席中全會,這在中共歷史上還是首次。

會後發表的公報說,中央全會認為,中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要加快改造傳統農業、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要覑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

流轉土地 全會公報隻字未提

引人注意的是,全會公報對引人注目的「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問題隻字未提。反而強調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格規範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等。一般相信,有關土地流轉問題,將會在稍後全文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及。

銀監研放寬農村金融准入

而中國銀監會昨日立即開會,強調要制定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的總目標和實施細則,包括放寬農村金融市場准入、大力發展小額信貸等。

美國農村發展研究所駐京代表李平昨日對本報表示,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今後20年中國農村發展藍圖,具有里程碑意義。其重要性可與30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相提並論,這次會議影響也不限於農村,而是對全國各地均有影響。

農地可售 專家指里程碑意義

李平表示,會議通過的「決定」全文雖尚未公開,但可能會容許農民「流轉」(出售)或抵押「宅基地」(丁屋地)的使用權和村民自治方面的改革,都是值得觀察的。

據透露,由中紀委授權拍攝的大型電視紀錄片集《厚土》,即將於明年在中央電視台播出。該片主題是揭發土地違規問題,拍攝過程中曾受到地方官員阻撓。

(明報記者報道)

Sunday, October 12, 2008

愛護動物協會﹕恐釀遺棄動物潮

愛護動物協會﹕恐釀遺棄動物潮
2008年10月12日

【明報專訊】被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形容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狂潮影響民生之餘,也快將掩至寵物界!愛護動物協會擔憂,若經濟持續轉壞,不排除出現棄養寵物潮,而相關慈善機構所獲的捐款亦會大跌,寵物慘受牽連。而在元朗一間靠外界捐獻維持照顧流浪狗的狗場,近年所獲款項銳減,可能率先成為金融災難的「炮灰」,200多頭狗正面臨斷糧危機。

收養流浪狗機構 捐款銳減

「我為鰦鱓狗,早與丈夫子女反面!」50餘歲的李姑娘視狗如命,9年前,她不理家人反對,在一名志同道合的女友人全力支援下,先後在元朗設立兩間狗場,收養約240頭流浪狗,她負責打理,友人則供應狗糧及其他開資。

惟 2年多前,友人疑因陷入財困,狗糧供應逐漸減少,近月在金融海嘯波瀾下,糧食已較高峰期銳減逾半,數百頭愛犬由「豐衣足食」變成「無啖好食」,未來食糧亦成問題。「為了繼續養狗,我已欠下近10萬元債……」面對斷糧危機,李姑娘只有無助地說:「我養了牠們這麼多年,如自己子女般,不想就此放棄……但如果再無辦法,最後只好把牠們交給愛護動物協會處理。」

愛護動物協會發言人表示,根據過往經驗,領養和遺棄動物的數量,以及愛護動物機構籌得的捐款等,均受到經濟氣候影響,其中以11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及SARS最為明顯。發言人續稱,金融海嘯仍屬初期階段,故影響暫未浮現,但若情如政府所形容為「百年一遇」,領養動物及捐款數字必定下滑,而遺棄動物的個案則可能茘升,最終令寵物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情令人擔憂。

籲與寵物共渡時艱

「如果寵物無病痛,一個月只需要花200至300元。」發言人呼籲市民不要因經濟恐慌而放棄寵物,應與牠們一同共渡時艱,「動物只被視為人類的寵物,但主人卻是牠們的全部,而寵物任何時候也會在主人旁邊予以安慰。」

昨日,10多名關注動物心協會的義工,親身前往李姑娘位於元朗洪水橋的狗場了解狗隻的情,「狗場情很嚴峻,數百頭狗隨時無糧食」。義工William說。他估計,將有數以百計的狗場陷入類似困境,呼籲有心人致電協會主席張小姐(電話:6103 5086)提供援助。

明報記者 朱嘉欣

樂施會宣明會籌款暫未受經濟影響

宣明會憂未來捐款減少
2008年10月12日

【明報專訊】雖然公益金的籌款大幅下滑,但本港其他慈善團體暫未受到經濟不景的影響。香港世界宣明會總幹事趙煥明說﹕「(捐款)即時未有顯著的影響,始終金融海嘯是9月才開始,可能要遲幾個月才看到。」

香港宣明會的捐款主要是依靠每月捐助計劃,趙煥明說﹕「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助養一名兒童,一個月也是220元,不算大數目,不用太有錢。但若果經濟不好,失業率高企,連工作也沒有了,便可能受影響。」宣明會正密切留意9至11月的發展,「看看要求終止助養的情會否惡化」。

趙煥明表示,宣明會所得到的善款,一般會盡快將之交到受災地區,例如地震海嘯等;即使有餘款,他們最多也只會作一個月的定期,「我們沒有買股票、債券,相信市民也不期望我們拿他們的錢去做投資」。

樂施會﹕未有很大變化

樂施會發言人表示,籌款暫時未看到很大變化,但管理層已有心理準備,正評估金融海嘯對他們籌款的影響。

無國界醫生發言人稱,其香港辦事處有99.9%的捐款是來自公眾,擔心金融海嘯影響機構所籌得的款項,繼而波及前線的救援工作。

公益金受助機構拓資源

受助機構自行籌款拓資源
2008年10月12日

【明報專訊】公益金屬下有144間受助的福利機構,當中不乏規模較小的組織,他們都擔心金融海嘯會影響公益金的收入,繼而影響他們的「水喉」。

香港輪椅輔助隊中心主任黃小姐表示,其組織主要依靠公益金的撥款運作,一年涉及80至90萬元,有7名職員。黃小姐說﹕「我們都擔心(金融海嘯)有影響,但我們比較被動,籌款多少不是我們能控制。」該組織12月會舉行步行籌款,希望可籌得20萬元。

露宿救濟會幸未投資債券

另一個受助機構——香港露宿救濟會,在灣仔、深水及油麻地分別設有中心,提供200個宿位給露宿者及無家可歸者,除了燈油火蠟、租金外,主要開支是聘請6名舍監。救濟會負責人鄧先生自己也是義工,他指出,該會主要由馬會、公益金及組織的基金支持運作,一年經費約100萬元,公益金提供約10多萬元。「我們的基金買了股票,主要是匯豐,以往也是靠利息支持,不知道今年會否派少了,但幸好我們沒有買債券。」

生命熱線對明年審慎樂觀

生命熱線的資源是來自馬會、公益金及多個企業捐助,副總監錢文紅表示,明白金融海嘯對慈善團體及企業的影響,「2009年的情,我們理事開會也討論過,是審慎樂觀」,他們一方面會開拓更多贊助機構,同時要節流。錢文紅說,現在他們剛好撰寫計劃書,欲向公益金申請撥款、開展新的服務項目,「我們都擔心現在這樣的情,他們會手緊些」。

生命熱線有15名職員,向有自殺傾向及有情緒困擾的人士提供服務,紓緩他們的情緒,而接聽電話主要是靠義工,錢文紅說﹕「不排除日後有義工因為經濟問題而未能服務,但幸好暫時未有這個情。」

公益金半年善款跌四成

公益金半年善款跌四成
需向144間機構撥款逾2億

2008年10月12日

【明報專訊】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不少投資者的資產被畄走,如此經濟環境下,商業機構經營困難,打工仔隨時丟飯碗,慈善捐款亦大受打擊。據悉,公益金首當其衝,由於今年初香港經濟已不明朗,最新數字顯示,今年4至9月期間,公益金所得的善款較去年同期銳減40%;而上市公司買「靚軲巴」的慈善計劃,今年1至9月只籌得2300萬元,較去年同期、股市全盛時期的4050萬元亦大幅下跌。

11月8日便是公益金的40大壽,去年香港經濟環境良好,公益金破紀錄籌得2.59億元的善款,想不到今年大壽的禮物竟是金融海嘯。公益金發言人指出,初步估計,今個財政年度首6個月的善款數字較去年同期急挫40%,具體數字要待核數師核實始公布。

上市公司減 幸運股號善款急跌

公益金發言人說﹕「好像股份代號慈善抽籤安排計劃,便drop(下跌)得很厲害,現在都沒有公司上市了,希望稍後市會轉好。」這計劃99年面世,在本港創業板及主板上市的公司,只需捐出30萬至100萬元支持公益金的工作,即可選取一個幸運股份代號,直至08年3月底,已吸引270間在港上市公司參與,累積籌得善款逾2.4億元,例如泓富產業信託便捐出100萬元,以獲取股份代號「808」。

但現在香港股市已由牛市變熊市,公司排隊上市的盛已不復再,公益金亦因而少了一條「水喉」。

港交所發言人指出,08年1至9月間,有關計劃有23間上市公司參與,籌得2300萬元,但去年同期有42間上市公司參與,籌得4050萬元。

如此跌勢確令人擔心金融海嘯的骨牌效應出現了。回顧過去公益金的籌款統計,回歸後最差的是SARS期間的2002/03年度,只籌得1.49億元,發言人不願評估今年度的情會否如SARS般糟糕,「會drop(下跌)幾多?我唔敢講,我只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公益金」。

發言人說,公益金已向144間受助機構承諾撥款約2.11億元,希望未來幾個月的大型籌款活動可以力挽狂瀾。「(金融海嘯)影響有幾大,明年1、2月的百萬行便會知曉!」一旦未能籌得2億元的目標,公益金便可能要動用儲備「填數」,以支持福利機構的運作。

上年度存款投資額值9.51億

根據公益金07/08年度的年報顯示,其銀行存款、現金及投資共值9.51億元,當中2.39億元的投資組合,有1.53億元是購買了債券及債券基金,8600萬元是購買貨幣基金。

明報記者 施嘉雯

Wednesday, October 08, 2008

女教師協會

女教師協會倡政府全面資助公開試
2008年10月8日

【明報專訊】公開考試對學生前途至關重要,女教師協會主席周蘿茜擔任公開試題主任後,力數不負責任監考員「四宗罪」,如監考1小時去廁所10多次、考試未完就離場、監考期間肆無忌憚談話、取得試卷後與學生一同作答而沒有監考。該會憂慮考試及評核局連年虧蝕,拖累公開試質素,要求政府全面資助。

女教師協會及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最近兩星期以問卷訪問3049名中三至中七學生,結果顯示72%學生認為當局推行12年免費教育同時,應該全額豁免中五、中七公開考試的考試費。另外,有68%受訪學生不贊成考評局財政獨立,擔心考評局自負盈虧會增加考試費維持收支平衡。

香港女教師協會主席周蘿茜表示,近年考試費平均每年增加7%,但仍然多年面對虧損。她建議當局全數資助首次參加會考或高考的學生,預計有關開支約1億元。

批監考員欠專業

周蘿茜透露,她擔任公開試監考員近20年,近年看到監考員的行徑欠缺專業。她說﹕「去年在官塘區擔任試場總主任時,有監考員在1個小時的考試中,到洗手間 10多次;又有監考員背覑背囊派卷,而且收卷後,比考生走得更快。」周蘿茜指出,部分監考員的行為不專業,更違反守則,已向考評局投訴。

考評局表示,已為監考員提供指引,並加強培訓,而監考員應該待考試完結,所有學生離開後才可離開。據局方資料,09年一般日校高考生約需付2400元考試費,應考8科的會考生一般繳付1054元;考評局預計今年有2650萬元虧蝕,明年有3680萬元虧蝕。

復康會倡病者預早計劃後事

復康會倡病者預早計劃後事
調查﹕面對死亡 長者較年輕人積極

2008年10月8日

【明報專訊】「我好鍾意花,我個靈堂一定要放滿玫瑰和百合,棺材入面都要擺滿花圍住我……我要火葬,要用佛教儀式。」58歲的林志清曾經中風,雖然看上去還很年輕,但她已向兒女交代好自己的後事。她說﹕「死亡不是禁忌,會開口跟子女說,不怕日後他們不知怎安排,無所適從。」

早安排後事 免子女爭拗

林志清曾為父母安排葬禮,但事後「很不安樂」,因為不知道安排是否合他們心意。復康會「說生談死——生命教育計劃」教她打破忌諱,為自己安排後事:「(仔女)按照我意願去做,為我做完最後這件事,可以走得好安樂……大家不用爭拗,又不用擔心我鍾意什麼。」她說計劃令她學懂積極面對生命:「雖然我安排了後事,但不等於我坐覑等死,有生一日都會積極珍惜生命,做義工幫其他人。」

社區復康會網絡高級經理梁錦滔指出,中國傳統社會認為死亡是負面和禁忌的題目,復康會的調查發現只有不足三成的長期病患者有為自己計劃後事:「復康會鼓勵病者向家人表達意願,特別在危急的情應不應該急救,腦幹死亡是否依然堅持等等……讓家人不用在壓力下做決定,一世不安樂。」

另外,在受訪的836名長期病患者中,復康會發現長者較年輕人更積極和平靜面對死亡。至於什麼才算「善終、好死」,最多人選擇「軀體痛苦減至最低」、「死前過有意義的一生」、「臨終過程不要太長」等(見表)。

明報記者 曾愛盈

環團轟環保園「四不像」

環團轟環保園「四不像」
引進金屬回收業 被指違原意

2008年10月8日

【明報專訊】政府於07年4月批出環保園第1期土地,但至今過了年半,尚未有廠房落成運作,園內6幅土地仍有兩幅無人問津。為盡快租出土地,環保署改變批地原則,將其中一幅劃作回收廢金屬,日前開始招標,月底截標。此舉卻被環保人士批評做法與最初制訂的廢物管理政策背道而馳;回收廢金屬的業界則指入場門檻太高,地點偏僻,欠吸引力。

6幅土地仍有兩幅無人問津

政府興建環保園的原意,是以可負擔的租金,為回收業界提供長遠土地,鼓勵回收業界投資先進技術及增值工序。環保園主要處理本地廢物,並優先處理生產者責任計劃下,缺乏經濟價值的廢物,如電腦及車胎等,從而提升整體回收率。

綠色力量﹕廢金屬有價 扶助違背政策

然而,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指出,廢金屬一向有價,極具經濟效益,根本不用政府扶助,政府劃地回收金屬,不但無助本港回收業,還會造成與園外的業界競爭,與民爭利。他認為土地遲遲未能出租,反映市場反應冷淡,政府應檢討原因及改善,但為了盡快租出土地,竟不惜違背政策目標,令環保園變成「四不像」。

環保園首期6幅土地,至今僅批出4幅,作回收廢木料、煮食油、電腦及廢塑膠。對於將園內土地劃作回收金屬,環保署回應稱是在收集業界意向後,才決定將園內土地劃作回收金屬用途。租約規定,每年最低回收4萬公噸本地產生的廢金屬,並要求租戶引入增值工序。

該署解釋,環保園的概念在本港首次推行,希望以循序漸進方式發展,因此,除處理缺乏經濟價值的廢物,亦會考慮讓其他回收行業進場。

「入場費」太高 金屬業界無意投標

然而,廢金屬回收商迅祥集團主席陳健雄表示,環保園「入場費」太高,估計按金加基建費用逾千萬元,並不划算。他又指,園內地皮連接旁邊堆填區的沼氣排放口,標書要求廠房須離地15米高才符合安全標準,並不合理,因此無意投標。

政府斥資3億元興建的環保園位於屯門38區,佔地8公頃的第1期原定06年底招租及運作,但因屢有中標公司撤租或被政府終止租約,落成日期一拖再拖。環保署指其中3名租戶可望年底開展興建廠房,明年運作。

明報記者 馬耀森

推動精神健康政策聯席

精神病人自殺增 團體斥欠支援
2008年10月8日

【明報專訊】本港每年發生不少自殺事件,推動精神健康政策聯席引述死因裁判官報告指出,每年的自殺個案中,約三至四成涉及精神病患者。聯席昨日連同20多名精神病康復者遊行示威,要求政府制定政策協助精神病患者重投社會及應付生活困難。

昨日參與遊行的,包括精神病康復者張太,她在20年前因工作及感情問題困擾而患病。張太表示,患病初期曾不時有自殺念頭,甚至飲過洗潔精自殺,幸及時送院。她笑言﹕「之後怕痛,故打消了自殺念頭。」張太批評政府對精神病患者支援不足,到醫院覆診時醫生診症粗疏及拒絕處方副作用較小的新藥,往往令患者更辛苦。

康復者示威 政府總部外悼輕生者

聯席及20多名精神病康復者昨趁重陽節到政府總部示威。他們頭戴白紗,部分更手持貼滿自殺新聞剪報的相架,悼念由去年10月至今年9月的74名自殺身亡精神病患者。他們更將政府總部當作靈堂,即場讀出74名死者的名字並上香致祭。

去年自殺個案 精神病人佔四成

聯盟代表彭源昌表示,政府投放在精神康復服務的資源,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0.24%,是澳洲的約四分一。他指出,精神病人自殺數字上升,每年更佔自殺個案的30%至40%,希望政府可在下周公布的施政報告中,作出更多支援精神病人的措施,例如為患者處方新藥及加強社工輔導。

張超雄﹕最低工資對殘疾人士有另一標準?

張超雄﹕最低工資對殘疾人士有另一標準?
2008年10月8日

【明報專訊】10月特首發表施政報告,預料工資保障運動將正式壽終正寢。不過,在部分商會和勞顧會資方代表已表態支持跨行業最低工資的同時,一些商界人士和擁抱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者仍然認為,最低工資破壞市場供求,導致人手緊縮、資金撤走和經濟衰退。對殘疾人士就業「忽然」關注的他們更強調,僱主不願以最低工資支付殘疾人士薪酬,最終只會令他們被市場淘汰。

雖然我認為部分人祭出殘疾人士的關注只為轉移視線和製造分化,但不良的意圖不代表當中無理可依。事實上,特別是在沒有殘疾就業配額的香港,大部分有工作能力的殘疾人士為換取僅有的工作機會,均願意接受極低的工錢。他們的月薪很多只有千多元,在庇護工場工作的一般更不逾千元。目前聘用較多殘疾僱員的為一些非政府機構,其餘的則受聘於庇護工場、社會企業,或接受輔助就業服務。這些機構帶覑傷健共融的社會使命,為殘疾人士提供較「友善」的工作環境;而殘疾人士較低的薪酬,則令機構在競投合約時更具競爭力,同時為殘疾人士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有謂「一個願打,一個願捱」,機構和殘疾人士各取所需,低薪可說是建基於一種「互利」關係。最低工資的立法,反而可能削弱機構的競爭力,直接衝擊殘疾人士的就業機會。

問題是,當社會發展至目前富裕的水平,我們是否仍能接受一個每周工作44小時的人,只能得到可恥的工資?為何有人願意辛勤工作,卻朝不保夕,連基本尊嚴也難維持?為何「自力」不能「更生」?如果我們認同最低工資是個道德問題,以維繫工作道德觀,那麼為何在關乎殘疾人士就業權益的問題上,我們卻要搬出另一套道德標準?我們能說這套標準不適用於殘疾人士嗎?顯然不可。最低工資該保障所有勞工,不論殘疾與否,均能獲得合理工資。

在這種困局下,勞顧會最近參考澳洲和美國的經驗,提出一個「打折扣」的方案,建議引入殘疾人士生產力評估機制,生產力較低者會以百分比計算最低工資水平。此方案既可保障殘疾僱員獲得合理工資,亦可維持機構的競爭力。

不過,若這套評估工具運用不宜,便很容易濫用,例如一名殘疾人士的生產力可能與常人無異,但測試卻要求同時處理數項事務,而這個工作崗位原本卻沒有此要求。由此,評估機制便會淪為製造歧視的工具,變成僱主壓低工錢的理據。何有消息指政府有意將最低工資定於一個甚低的水平,即時薪22元,若殘疾人士工資在這個水平上再「打折扣」,最低工資於他們又有何意義?

聘傷殘人士 享稅務優惠

但這不是說最低工資不適用於殘疾人士。相反,殘疾人士的議價能力比其他邊緣勞工還低,更應受到最低工資保障。在兩難下,我認為可以上述的方案為本,輔以適當的稅務優惠措施。例如一名殘疾人士被評為只及常人五成生產力,政府便可透過稅務優惠向企業補貼其餘五成(甚至更多)的工資。一方面,企業不會因聘用殘疾人士而增加成本;另方面,殘疾人士亦可獲得工作機會和工資保障。而納稅人亦不會蒙受損失,因為對殘疾人士提供工資補貼,成本可能比以綜援支付他們的生活開支更低。

當然,這個構思尚未成熟,仍需更多數據支持。統計處年底將發表有關殘疾社群的詳細調查,屆時我們可更了解殘疾人士的就業問題。其實殘疾人士面對最大的困境可能不是工錢偏低,而是更基本的就業權利。我希望訂定最低工資只是第一步,政府日後仍會通過政策改善殘疾人士的就業處境。而任何最低工資方案必須在機制內引入殘疾團體的聲音,否則原意保障殘疾人士的最低工資,最終只會令他們受害。

作者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Saturday, October 04, 2008

澳門明愛

澳門逾兩成人有自殺傾向 (22:05)
2008年10月4日

澳門社福團體「明愛」今天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澳門市民面對壓力越來越大,超過兩成人承認有自殺傾向。

澳門明愛於今年四至七月進行「澳門居民壓力程度與自殺傾向意見調查」,訪問了一千四百多名市民,結果顯示,澳門市民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受訪者普遍受著中至高程度的壓力,但他們表示會採用積極的方式面對。

調查又發現,超過兩成受訪者承認有自殺傾向,當中百分之二點八更有自殺行動,困擾自殺者的問題主要是人際關係。

對於高達兩成人有自殺傾向,負責調查的澳門明愛總幹事潘志明表示驚訝。

他認為,澳門市民經濟能力提升後,抗壓能力卻下降,不少人經常將問題歸責於自己身上,反而成為紓緩壓力和解決問題的障礙,間接增加了自殺傾向。

潘志明呼籲受問題困擾人士應向家人和朋友傾訴,共同分擔問題,不要以為自己可以單獨解決。

他又建議市民平時增加人際相處及參加社團活動,有助增強抗壓能力。

(中央社)

志願團體提供免費飯服務

志願團體提供免費飯服務
2008年10月4日

【明報專訊】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吳衛東形容,被告的個案屬極端性質,她既已離開學校,家庭支援又幾近零,除非被告主動向社工求助,否則社工也很難把她找出來。吳表示,既然被告未成年,社署或可擔任其監護人,協助她出獄後入住院舍。

吳衛東表示,「窮到無飯開」的人只要肯到區內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求助,社工至少會給他一個杯麵以解燃眉之急,絕對毋須鋌而走險。他又指出,志願團體如仁愛之家、聖雅各福群會等,都有提供「免費飯」服務,可透過社工轉介求助。

另外,吳表示,隱閉青年的問題嚴重,這批青年離開學校後,社工幾乎無法把他們找出來,只有靠外展社工去機舖及網吧才會偶遇,但由於建立關係相當困難,要提供協助也絕非易事。吳又指,以案中被告來說,她窮得可能連出沒機舖的錢也沒有,而且痛失家庭支援,一般不會有人發現她陷入困境。

Friday, October 03, 2008

安老院中介經營手法惹質疑

安老院中介公司 經營手法惹質疑
被指以社工招徠 轉介長者收佣

2008年10月3日

【明報專訊】根據社署數字,本港私營安老院平均入住率只有約七成,面對激烈競爭,專為長者介紹安老院的中介公司亦應運而生。由多間私營安老院組成的香港安老服務協會昨日在報紙刊登廣告,批評一間標榜「社工免費助你揀安老院」的中介公司,在公立醫院建立網絡宣傳,又以社工招徠,企圖以「專業」及「非牟利」形象誤導市民,實際上轉介每名長者可獲安老院逾萬元佣金。

安老院服務協會登廣告批評

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李輝質疑,該公司在公立醫院「打通天地線」,招攬出院的長者入住指定安老院後,以提供跟進服務向院舍收取逾萬元「佣金」,「部分長者住了兩三個月後便忽然要求離去,然後中介公司又再介紹同一長者到第二間院舍」。她批評有關公司以社工提供專業意見為名,實際卻令長者選擇減少。

截至8月底,全港共有577間私營安老院,入住人數為3.6萬名,入住率70.8%。有安老院負責人指出,「轉介」或安老院結業後「轉讓」長者,費用可達1.5萬元甚至3萬元。

記者於網上發現一間標榜「社工助你揀安老院」的私營機構,該間名為「長者家」的機構發言人伍致豐強調,他們並非中介公司,但確有社工跟進長者,現與200間安老院合作,於長者住院後提供一年「個案管理服務」,提升其住院質素,並向院舍每月收取800元費用。

「長者家」強調非中介公司

伍說,不會承認香港安老服務協會所登廣告指的是他們的機構,但若引起別人誤會,不排除會控告對方誹謗。伍說,他們與醫管局無任何商業合作,只是在醫院內一本名為《復康速遞》的雜誌上賣廣告。對於協會指有中介公司帶長者不停轉院牟利,他認為可能只是院舍服務未能令顧客滿意。

醫院管理局回應指出,公立醫院嚴禁任何未獲批准團體在院內宣傳,至今未接過相關投訴,已通知各醫院留意,確保未經批准的單張不可在醫院內派發。社署回應稱,政府並無要求長者需透過中介人公司安排入住老人院,長者及其家人可在自由市場自由選擇。

熟悉安老服務的民主黨副主席狄志遠表示,私人安老院競爭劇烈,不少院舍入住率不足一半。他指出,部分長者出院時,家人多感徬徨,故會先入住稍為昂貴的私營安老院,數月後待情穩定,便會搬回家及排隊輪候每月約只需2000元的津助院舍,故入住數個月後便離開的個案不少。

華員會社會工作主任職系分會主席梁建雄表示,醫院的醫務社工不時收到中介公司的宣傳單張,但多數不予理會,長者出院時只會提供社署安老院舍資料小冊子。北區一間安老院負責人表示,「長者家」曾轉介約20名長者給他們,當中只有1人因不適應住院生活而離院。他表示相信自由市場,安老院可選擇是否購買長者家的服務,但即使給了佣金,亦不代表安老院的服務質素可因此變差。他不願透露佣金費用,但指協會及「長者家」的說法均有偏差。

明報記者 賴月玲

Thursday, October 02, 2008

有關社會企業的主要概念



Presentation Overview:
~ Common SE strategies in HK
~ S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markets
~ Revisiting the entrepreneurship process
~ Connecting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How social and economic goals are blended together?]
...

Reviewing some competing SE ideas and concepts
Social Enterprise v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社會企業 vs 社創精神
Commercial vs. entrepreneurial
商業性社企 vs 創新性社企
Economic wealth creation vs. social wealth creation
經濟價值創造 vs 社會價值創造
"Supply-driven" vs. "demand-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供應主導」 vs 「需求主導」的發展策略
Production realm vs. consumption realm
從生產面向著手 vs 從消費面向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