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1, 2008

苗圃行動籌款建抗震小學

苗圃行動籌款建抗震小學 (20:10)
2008年5月31日

苗圃行動擬籌集7800萬元,在四川地震鄰近災區甘肅興建150間抗震小學。

苗圃行動表示,四川多個縣市有待重新規劃,他們會優先協助鄰近地區興建小學。

苗圃行動興建的小學將由輕鋼板等預製件組成,遇到地震只會變形,不會倒塌,預計可以使用10至15年。

中國紅十字會不收管理費 (10:29)

中國紅十字會不收管理費 (10:29)
2008年5月31日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已數度通令各省級紅十字會,地震捐款將全部用於抗震救災工作,不得提取管理費。

汶川大地震後,各界踴躍捐款,規模空前,但也對紅十字會、中國慈善總會過去依例收取管理費及捐款財務去向問題提出質疑。

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江亦曼強調,目前各級紅十字會的機關工作人員工資和日常辦公經費,是由同級財政部門撥付,中國紅十字會從未在捐贈款項中列支。

中國慈善總會秘書長劉國林也表示,慈善總會是純民間組織,不享受國家任何撥款和補貼,員工工資福利待遇,是使用創會初期創始基金的利息中部分來支付員工待遇。

他說:「我們把善款視為高壓線,任何人不能碰。大災當前、國難當頭,我們一開始就沒有想到過管理費的問題。」

由於這次捐贈數額龐大,中國紅十字會進一步加強對捐款的監督和管理。

江亦曼說,對於捐贈款物的調撥、分發、使用情況,紅十字會和其他接收捐贈的部門一樣,接受政府部門的審計及社會監督。國家審計署已在五月十四日進駐總會進行跟蹤審計,審計結果將按月公布。

中國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截至昨日中午時的統計,汶川地震全國共接受國內外各界捐款人民幣三百九十九億兩千四百萬元,其中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到賬捐款三十六億五百萬元,中華慈善總會收到六億八千一百萬元捐款。

Friday, May 30, 2008

徐旺仁﹕基層醫療:醫療改革的關鍵

徐旺仁﹕基層醫療:醫療改革的關鍵
2008年5月30日

【明報專訊】最近的醫療改革諮詢以更佳的新融資途徑為中心,指出人口老化,要確保市民為年老時的醫療所需未雨綢繆。這固然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卻不是融資改革的主因。我們急需額外資源,立即開展已拖延多年的結構改革,整頓紊亂的基層醫療系統,落實「錢跟病人走」等概念。香港已到了必須當機立斷的時候。

過去20年來,政府的精力都集中在公立醫院。公立醫院發展成有系統有組織,並提供全面、可靠、連貫但便宜的服務。相比之下,基層醫療質素參差昂貴又分散。因此,市民對公立醫院的信心比較大。

這產生了不少惡果:公立醫院承擔了巨大壓力,幾近崩潰。醫生長時間工作;除非急症,病人輪候時間數以月計。另一方面,市民不使用主要由基層醫療所提供的日常保健服務,缺乏預防意識,生病了寧可長途跋涉到醫院的急症室,也不向就近的基層醫生求診。上述種種不但缺乏成本效益,也不是維持一個健康社會的最佳方法。

倡設基層醫療管理局

其實,其他先進國家早已以基層醫療作為優質醫療服務的基石。可惜在香港,基層醫療在政府的放任下,既缺乏發展方向,也沒有機構掌舵,以至服務水準參差,診所毫無系統組織地散落各區,在社區中不能扮演任何重要角色。此外,私營服務收費透明度低,病人甚至無法預計最終收費。儘管如此,卻沒有人認為他們有責任糾正。

因此,在考慮醫療融資的問題時,首先要確保額外的款項和融資安排是以基層醫療改革為目標。基層醫療要發揮提高市民健康水平的功能,便要協調醫療和其他醫護服務。診所要提供以病人為本的綜合治療護理。

我們必須改變目前以專科醫療為重心的市場狀,建立社區診所網絡,讓中西醫護系統中不同的基層醫療人員攜手合作。社區診所在質素和服務方面都要達到一定要求,包括晚上周末照常服務,服務重心在預防疾病,如疫苗注射和身體檢查等。公立醫院經過多年努力,建立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文化。基層醫療醫生和護士也必須接受培訓,讓同樣的文化植根。當市民建立起對社區診所的信心,便不會尋求不必要的醫院服務。此外,基層醫護人員也要把關,與第二層醫護人員組成網絡,互相轉介病人。

建構社區診所網絡是重大的結構改革,而發展全民電子健康紀錄、讓病人以醫療券向認可名單上的醫療機構或人員購買指定服務、推行政府建議的登記冊等等則是重要的相關措施,能起到分流病人到新設施和改變病人行為等作用。最重要的是成立基層醫療管理局,訂定審計和監控機制,確保基層醫療的有效管治。這不可或缺。

改革兩大挑戰

改革基層醫療有兩大挑戰,一是專業人員,特別是護士和家庭醫護人員嚴重不足;二是要尋找合適的地點興建社區設施。要解決問題,我們需要全面評估培訓和資歷認可的機制和情,以及審視與重要醫療服務有關的土地政策。

如果結構改革能在10年內取得成績,香港的醫療系統將可為整個社會提供更佳服務,從而使市民生活得健康,減少對醫院服務的需求,節省社會和市民的醫療開支。

可是,推行改革需要資源,對公立醫院的撥款短期內不能減少,反而要增加,以改善服務和輪候時間。我們必須要投入額外金錢來推行上述種種基層醫療的改革措施,才可以達到長遠的目標。要將來獲得物有所值的醫療服務,便要在今天作出適當的投資。

作者是香港工商專業聯會醫療委員會成員

Thursday, May 29, 2008

Two Nonprofit Leadership Training Programs in US

Executive Education for Philanthropy Leaders

The Center for Social Innovation at the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ere is still limited space available for the 2008 session of our Executive Program for Philanthropy Leaders.

Access cutting-edge ideas, connect with exceptional philanthropy executives and harness effective frameworks to emerge a better manager, leader, and innovator. This intensive, week-long executive program focuses on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for grantmakers, with a special emphasis on vision, power, governance, and collaboration. Led by Stanford's world-class faculty, the program will take place at the Stanford Business School. Philanthropy leaders from private, corporate, community, operating foundation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that grant at least $2 million annually and have full-time staff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Space is limited, so submit your online application today:

All participants receive a one-year subscription to the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Dates: July 27-August 2, 2008
Apply by: June 9, 2008
Tuition: $7,300
____________
For More Information

Web site: www.gsb.stanford.edu/exed/eppl
Contact: Brett Cicerone, cicerone_brett@gsb.stanford.edu
650.723.0544 (local) or 866.542.2205 (U.S. and Canada only)

2008 Senior International Fellows Program

A rare opportunity for senior Third-Sector practitioners from overseas…
4-weeks in New York City to network, study and reflect!

APPLY NOW !!

The Center on Philanthropy and Civil Society is pleased to announce a unique fellowship opportunity: the fall 2008 Senior International Fellows Program. The program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ird-Sector decision makers from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This year’s program will focus on the topics of community foundations, as well a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diaspora philanthropy. The deadline for application is June 20, 2008.

Please see the attachment for program details, eligibility requirements and application guidelines or visit the Center’s website.
For your convenience, I am also attaching a condensed version of the program’s information, which we hope you will find suitable for posting to a listserv, newsletter or other appropriate venues. If you have any difficulty accessing the attached files or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us.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the Center’s program and thank you in advance for your assistance in sharing news of these opportunities with your members and others in the sector.

Sincerely,
Amal A. Muhammad
Program Associate
Center on Philanthropy and Civil Society
The Graduate Center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____________
For More Information

Email: cpcs@gc.cuny.edu
tel. 212.817.2010 ; fax. 212.817.1572


Wednesday, May 28, 2008

港復康組織研四川設中心

港復康組織研四川設中心
2008年5月28日

【明報專訊】香港復康會轄下的「世界衛生組織復康協作中心」憑所獲得的數據估計,四川地震導致約5萬人傷殘,估計有一成半、約7500人需要截肢。該會正研究在四川設立復康中心,協助斷肢者復康治療。

華西醫院增設中心 可容600人

成都華西醫院亦設計一間擁有600張病脇的復康中心,跟進斷肢者的復康進度,並會諮詢醫管局的專業意見和尋求技術支援。

復康會主任(資源拓展及傳訊)賴翠瑩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復康協作中心20多年來,在內地的醫院、復康中心及福利院進行培訓。地震中不少人傷及脊椎、腦部,傷勢嚴重,該會正研究將部分需要長期護理的傷者,送往該會位於深圳的復康中心治療。

派治療師赴川指導醫護

由於四川地震後對復康服務及培訓的需求甚大,該會擬在四川成立復康中心,協助斷肢傷者的復康治療,亦會與四川省康復醫學會合作,派出由義工組成的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到四川華西醫院和四川附近的醫院,向當地醫護提供專業指導。

港醫療隊兩周施40手術

醫管局在地震後派往成都華西醫院的約50人醫療隊今日返港,兩星期以來,醫療隊為30多名骨折病人共施40多宗手術。

醫管局質素及安全總監梁聣賢說,由於截肢者做完手術後,已轉移到其他城市治理,有些則回到所屬城鄉,醫管局很難進一步跟進,但華西醫院計劃設立一所有600 張病脇的復康中心,跟進斷肢者裝配義肢的復康工作,醫管局會向該院提供專業意見或技術支援,亦會因應情和需要支援災區。

記黎則奮論七十年代青年激進運動

[source: 基層大學網站]

(前言:基層大學及街坊工友服務處合辦的「黎則奮論七十年代青年激進運動」已於5月5日舉行,共三十人出席。街工胡偉忠及基大夏菽各自整理黎的發言,各成一文。胡文側重七十年代青激運動之大事演進,夏文集中青激運動的起承轉合。二文合成一篇詳盡紀實)
七十年代香港青年激進運動回顧
(黎則奮主講,胡偉忠整理)

背景

五、六十年代,戰後文人(如徐復觀、司馬長風、胡菊人等)在本港宣揚祖國意識。美國支持的友聯出版社,宣傳自由主義反共,出版物包括:《兒童樂園》、《祖國》、《知識分子》、《中國學生周報》。此外,本地文社活動也扮演了鼓勵青年關注及認識中國的角色;較著名的文社刊物有:《開放》、《華聲》、《烈焰》。

中文大學前身的「新亞書院」,新儒家學者如錢穆、唐君毅在文化上發揮影響;他們提出海外華人「花果飄零」,相信「苦難中國有明天」之說[註1]。六七年《盤古》雜誌出版(創辦人包括胡菊人、戴天、黃維波等),包錯石針對中國人「花果飄零」之說,提出海外中國人的回歸,為華人知識分子指示出路。[註2]六七、六八年世界各地學生運動此起彼落,本地青年激進運動的中堅,後來創辦《七零年代雙周刊》的莫昭如及吳仲賢,均深受感染。

轉變

六六年天星小輪加價五仙,青年如蘇守忠、盧祺等的自發抗議,其後抗議規模擴大,受政府鎮壓並演變為騷動。

六七年五月新蒲崗絲花廠以及接連的其他工潮,社會上民眾反抗情緒逐漸高漲,演變成親中左派領導的對抗殖民政府鬥爭。港英政府最終全面鎮壓民眾抗爭。

六七後親中左派改變策略,培養愛國分子的子弟接受專上及大學教育,以便日後在教育界發揮影響。

六十年代後期的大專界

六七年,面對電車罷工,港大學生會發起學生義務參與駕駛電車,雖然由反殖運動看,是反動行徑,但卻標誌著本地大學精英開始走出象牙塔去服務民眾的意識。

六九年三月發生「珠海事件」(珠海訓導逼令學生解散文學研究社),珠海學生吳仲賢及港大《學苑》編輯陳婉瑩發起學界的聯合抗議行動。港大亦發生《學苑》事件,《學苑》編輯部決心堅持編輯自主,不受學生會幹事會干預,爭議導致《學苑》編輯部在架構上獨立於學生會幹事會。踏入七零年,大專及青年刊物聯手發起「中文運動」(要求將中文定為法定語文);同時,莫昭如及吳仲賢等創辦《70雙周刊》,倡議公社式開放組織形式,強調以行動介入社會,推動了學生及青年運動進入保釣的高潮。本地青年開始認同香港作為「自己的地方」,而不再看做「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

七十年代青年生活的氛圍

完全以公開考試(會考)為目標的教育,令青年感到生活意義的迷茫。

經歷六六、六七的社會動盪,來自社會低下層的學生,感受到普羅大眾在現實生活所受的壓迫。

中學生聯盟

中學生因聯校活動(科學展覽、辯論比賽),擴闊了社交圈子。李維鏗、關品方(後來大學的「國粹派」)與黎則奮辦學生刊物《學潮》,出版兩、三期,收到六百多回條,組成「中學生聯盟」,並因而參與「學聯」。(「學聯」指「專上學生聯會」,一九五八年由徐永祥[註3]等人創辦)

從保釣運動到反貪污捉葛柏

一九七零年,保衛釣魚台運動開始,最初由海外中國學生(特別是北美地區)發動。香港學生(包括周魯逸)於2月14日成立「香港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曾先後於2月14日及18日在中區日本領事館前示威,抗議日本侵略釣魚台。2月18日行動中21學生及青年被警方拘捕,當中7人是大學生。事件令保釣青年情緒更趨激動。

2月20日,《70雙周刊》再成功發動另一次大規模保釣遊行。

4月17日,香港大學學生會在荷花池畔舉行和平示威,約有一千同學參加。

7月7日,學聯於就釣魚台事件舉行維園示威,過程中政府出動警察鎮壓,有學生被追打受傷,並有學生遭拘捕。港大學生會卻在行動前宣佈退出示威行動,在校園內引起激辯。事實上,在七十年代的學運,中文大學學生的參與一直比港大積極,也同時較有社會理想。

一九七三年六月,涉嫌貪污的前總警師葛柏成功潛返回英國。消息傳出,很多香港市民,不滿政府處理不力,青年學生發起「反貪污、捉葛柏」大遊行。為平息民怨,港督麥理浩爵士委任高級副按察司百里渠成立調查委員會,提交報告,檢討反貪污工作。(廉政公署於一九七四年成立。)

運動轉向低潮

七十年代初,經歷二十多年「資本原始積累」後,本港經濟開始起飛。72年上任的港督麥理浩,逐步將殖民政府管治方式轉型,至73年底,再無大型青年運動出現,運動由高峰轉向低潮。

港澳老托派(香港的樓子春、孫良駟、澳門的向青)介入運動,在青年刊物上與學生及青年辯論運動路線及策略。《70雙周刊》吳仲賢、岑建勳受到托派思想感染,開始由無政府轉向托派,莫昭如則仍堅持無政府路線。

此時,激進青年領袖紛紛到歐洲學習。中共亦開始對大專界進行統戰。

國粹派與社會派

親中「統戰」刊物《七十年代》雜誌的主編李怡,是當時著名的青年導師。很多大專生在他的引導下認識祖國。《大公報》女記者葉中敏(現時仍於《大公報》出任高職),經常聯繫大專界,進行統戰。

「大專服務隊」也相當活躍;隊員不會參加抗爭行動,而是搞「生活營」,並鼓勵大專學生「修橋築路」,培養服務人民的精神。

經常回內地「認識祖國」,而實質上接受中共指導回港進行親中愛國宣傳的學生,在大專學生組織中十分普遍。麥華章、關品方、馮可強(《盤古》後期的主編)、劉佩瓊、陳毓祥、程翔等,都屬於這批「國粹派」學生。[註4]在中共指引下,他們不會介入本地社會抗爭,與殖民地政府對抗。

七六天安門民主運動及四人幫倒台後,「國粹派」在思想上經歷了低潮,很多雖然保持親中關係,但已對社會主義理想幻滅,投身商界財團,離開運動。

所謂「社會派」學運分子,其實骨幹衹有十多人。港大的曾澍基是當中重要的領導人物,其他包括陳文鴻、陸文強、王卓祺、黎則奮、杜耀明、石鏡泉等。「國粹派」也曾拉攏社會派成員,但不太收效。(程翔曾組織井崗山訪問團邀約社會派骨幹參加。)社會派較注重社會理論的根據,同時重視介入本地社會問題。當時的影響力並不太大,但其中一些畢業後任職教師、社工、新聞等行業。78年的金禧事件及79年的油麻地艇戶事件,不少都直接間接參與其中。82年電影《靚妹仔》引起的社會道德辯論[註5],催生了「匯點」(Meeting Point)的第一次論壇;「匯點」後來成了八十年代著名的論政團體,有不少成員是七十年代社會派。可是,經歷八九民運及九七回歸後,不少著名的社會派成員(如曾澍基、陳文鴻、黎廷瑤、張健波)卻好像深深接受中共的政治、社會、經濟路線,反而似是向國粹派轉向。

國粹派與社會派人物的發展確有點詭異之處。

青激運動中的托派

前面提及,《七零年代雙周刊》部分成員傾向無政府主義(如莫昭如及零七年過身的傅炳榮),但部分核心成員逐漸轉向托派。吳仲賢是當時青年托派的代表人物;《七零年代雙周刊》其他的托派成員,尚有梁宗廣、岑建動、黃望潮以及李懷明。

當時其實存在不同的托派分支,本地托派其實不是一個統一的組織;例如吳仲賢[註6]及李懷明[註7]就分別屬於不同的托派分支組織[註8]。黎則奮及當時的學運朋友並不太辨識到不同的托派分支,但記得開會時托派人常比學生組織人多,在搞行動上也相當主導。他們常與學生辯論運動的路線,這類關於社會運動的論爭及遊說是七十年代社運文化的一部分,托派組織亦常冀望透過論爭過程吸收更多年輕朋友加入。

托派始終不是本地社運的主流位置,動員能力有限,因此也曾借助學生的行動,向托派國際組織「交差」;一九七五年,社會派學生組織遊行,抗議南韓的朴政熙政府鎮壓學生及工人運動;後來有托派組織在自己的報告中,卻把活動說成是自己發起的[註9]。

托派組織十分關注中國民間運動,並認為有責任去介入及串聯內地的進步運動。七六年四五天安門運動、七八年西單的民主牆大字報風潮及其後的「北京之春」民主潮,托派都有認真及深入的討論。[註10]托派的串聯工作,在中共嚴密監控及壓制下,不但迅速中止,更代價巨大。八一年三月,吳仲賢在內地被捕,「詐降」後回港遭托派開除,他的政治運動生命亦完結;同年十二月,同屬「革馬盟」劉山青在國內聯繫民刊人士而被捕,更陷獄十年。

不過,托派中人對中國社會運動的觸覺始終較敏銳。因此,八九北京民運初起時,他們的反應也較迅速;當年四月,吳仲賢等人早意識運動將蔓延,努力聯繫及遊說學聯參與五四遊行。

記曾澍基:社會派的領袖人物

曾澍基先後與黎則奮及社會派友人創辦大風社、進青社,推出社會及文化評論刊物《風雷》,又與陳文鴻、黎則奮等辦過一山書屋,出版《左翼評論》;一山除售賣正版書外,也賣翻版大專教科書及翻版國內書。[註11]曾澍基確是七十年代社會派當中出色的人物。可是,八十年代末,逐漸遠離所有抗議或批判中國政權的社會行動;這可能和他性格上的強烈民族感情有關。[註12]六四期間,身在英國曾澍基,多番表示不贊成支援國內民主運動。[註13]他仍不時從經濟研究角度,發表經濟分析及政策建議。如在香港回歸後,倡議本地發展「二元經濟」[註14],以及今年初提議政府注資強積金戶口,但近期的觀點,常給人與社會現實脫離的感覺。[註15及註16]

七十年代本地的新左派思潮

新左派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等)在六十年代歐美的社運及文化圈子已十分受注意。

在本地,胡菊人可能是最早公開表示受新左派影響的人物;他對新左思想的接觸來自六十年代末參與美國愛俄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

有些朋友提到1976年出版的《號外》雜誌,以及早期《號外》表現的新左派文化色彩。《號外》的一位主要創辦人是陳冠中。他從不是學運的積極參加者。記憶中,他在大學時代對新左文化理論的研究也不太深入。

陳冠中近年發表不少憶述《號外》的文字,但當中的記述往往欠缺了「知性上的真誠」(intellectual honesty)。因為:

(一) 陳強調《號外》是由他自己拉攏鄧小宇及丘世文三人創辦;過程中沒有諮詢其他人。可是,陳卻掩飾了最初他想出的是一份像《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的本地書評刊物;經與曾澍基及黎則奮等的商討後,才有了《號外》初期作為文化社會雜誌的構思,一眾友人在最初幾期付出的心血也十分關鍵。[註 17]

(二) 陳雖有提及胡君毅的貢獻,但卻含糊其辭,沒有表明,胡君毅當初是黎則奮向他推荐的事實。[註18]

(三) 陳有提及丘世文稍後加入,卻沒有再談的是,丘世文與及新加入的股東,將《號外》轉向商業化及迎合布爾喬亞市場,換掉了初期的寫作班子。[註19]

(四) 黎則奮及友人後來辦《文化新潮》[註20],是因為對《號外》路線轉向的失望,因而另辦刊物,嘗試以左翼「意識形態批判」的角度去評議大眾文化的現象。這個事實陳應該十分清楚。[註21]

七十年代其他的社會改革力量

七十年代尚有很多本地學生、青年群體,如「大專公社」、「天主教大專學生聯會」,及各式各樣的青年文社,以致大學生群居的「小社堂」(mini- hall)。「天主教大專學生聯會」出版《曙暉》,史文鴻、馬國明等都曾參與。「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影響不少本地的青年工友,當時有陸漢斯、陳立僑,後來《70年代雙周刊》「工學聯盟」的劉千石亦加入其中。

註釋:
(以下註釋由記錄者嘗試附上,希望對有興趣再深入了解的朋友,提供一點參考的渠道。)
[1]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發表於1961年《祖國》,見《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三民出版社,1974),收在《唐君毅全集》第七卷,學生書局。
[2]包錯石等:《海外中國人的分裂、回歸與反獨》,原文發表於《盤古》,重刊於《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第272頁。
[3]徐永祥,港大醫科學生,離校時未畢業,後來於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工作。
[4] 「國粹派」這名稱最先是由曾澍基提出的,以彰顯當時學生運動中主流派及少數派的矛盾。根據曾澍基的憶述:「主流意見是認識中國,先定下大方向,才處理週遭問題,以免旁生枝節。我屬領袖之一的少數派卻認為,殖民地不公義比比皆是,奉行社會主義的祖國大陸,沒理由反對在香港本土內進行抗爭行動。」(見曾澍基:《「國粹派」、「社會派」源考》,二零零一年三月五日,文章收錄在浸會大學的曾澍基網站:http://www.hkbu.edu.hk/~sktsang/1973.doc)
[5]有關電影《靚妹仔》引發的爭議,參看方卡謬(黎則奮):《反調》(廣角鏡,1984)書內的文章。
[6] 吳仲賢,《70雙周刊》托派傾向成員,七四年離開《70雙周刊》後,成立「革命馬克思主義者聯盟」(簡稱「革馬盟」),出版左翼政治刊物《戰訊》,八三年在國內被捕後「詐降」,回港後遭「革馬盟」開除。生平簡介,可參看吳萱人編:《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香港,1997)。
[7]李懷明,《70 雙周刊》托派傾向成員,當時與前「革命中國共產黨」成員彭述之等前輩聯繫,七四年離開《70雙周刊》後,成立「新青社」,出版進步中學生刊物《左岸》,並參與政治刊物《新思潮》、《十月評論》等。(參看劉山青《無悔的征程》,明報出版社,1992,頁59,頁63-65)
[8] 當時,國際托派運動存在著「多數派」及「少數派」的分野。根據李懷明的憶述:「吳仲賢及李懷明雖分屬當時的國際托派運動內的多數派和少數派,但不是分別屬於不同的系統,他們之間的系統衹有一個:第四國際;他們的爭論從對拉美游擊戰術到古巴革命,從建黨策略到1975年葡萄牙革命,從文化大革命到反越戰運動。1978年起,兩人引渡年輕一代托派,統一而組成「革命馬克思義義者同盟」(革馬盟)。」(引自李懷明08年5月28日電郵。有關本地多數派及少數派的合併,可參看劉山青《無悔的征程》,頁66-72。)
[9]有關本地托派組織「交差」的需要,李懷明表示存疑。就他所知,國際托派並沒有規定地方支部要「交差」或提交報告。 (李懷明08年5月28日電郵。)
[10]內地四五運動的回顧,可參看陳子明等著:《四五運動:中國二十世紀的轉折點》(香港:博智出版社,2006年)
[11]:陳冠中記述一山書屋兼賣盜版書,有明顯不同的圖像,強調書屋的盜版生意有既定原則:「除了出正版新書外,也盜版別家的書,只是我們盜得很有原則:只盜版中國共產黨和當時四人幫禁掉的書。」(見陳冠中《事後》第9章:「自己開書店」)
[12]:曾澍基在1982年有《民族主義、回歸與改革》的文章,表達他對香港回歸中國,以及對民族主義的看法。文章可在曾澍基的浸會大學網頁內找到:http://www.hkbu.edu.hk/~sktsang/online.html
[13]:對於黎則奮所述﹝「六四期間,身在英國曾澍基,多番表示不贊成支援國內民主運動。」﹞曾澍基認為是失諸偏頗的。八九年,他在英國時曾參加華人學生抗議中共政府的示威;但對於當年傾向混雜的民主運動及一些感情用事的有關詮釋,曾澍基是有所保留的。當年他趕寫博士論文,甚少有機會評論當時的運動。他曾有一篇較詳細的有關文章,想在本地一份主要報紙發表,可是卻遭拒絕刊登。(根據曾澍基08年5月29日致黎則奮的電郵。)
[14]:「二元經濟」 (dual economy),指社會上同時發展就業人數少的高增值行業,推動地區經濟,又同時維持就業人數多的相對低增值行業,解決就業問題。參看曾澍基:《二元經濟:香港未來的挑戰》,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三日 ,《明報》論壇版。文章可在曾澍基的浸會大學網頁內找到:http://www.hkbu.edu.hk/~sktsang/online.html
[15]:曾澍基與王卓祺在年初,建議政府在盈餘豐厚的年份,將經濟紅利注入港人強積金戶口。(參考王卓祺、曾澍基:《有關強積金分配「經濟發展紅利」的建議》,« 信報»2008年1月15日。)文中根據積金局數據,指出「強積金自2000年成立以來,在目前全港349萬就業人口中已經有68%的參與率,涵蓋 213.8萬僱員及36.6萬自僱人士,共250.4萬人。」政府在08/09年財政預算案採納了類似建議,承諾為月入一萬以下的員工強積金戶口,注資六千元。但預計受惠的市民只有百多萬,遠低於曾澍基的估計。其中的原因,是曾、王兩人忽略了強積金計劃一直十分缺乏監管,本港很多僱員及自僱者都沒有強積金戶口。
[16]:關於黎則奮的意見(指曾澍基近期的分析與社會現實脫離),曾澍基有給予回應(曾澍基08年5月29日致黎則奮電郵。)。他指與王卓祺關於以強積金分配「經濟發展紅利」的建議,原是要儘量廣泛地為強積金戶口注資,而對貧窮階層可考慮更多的注資;但現時政府衹向月入一萬元以下的強積金戶口注資,與原來的建議有很大出入。因此要評論他的想法是否脫離現實,不應以現時政府推出的方案為根據。此外,曾澍基相信他近年有關本地經濟的分析(二元經濟、經濟結構的解體等),仍然是在當前知識分子圈內有洞察力及啟發性的見解。他舉近期就香港經濟與內地「非均稱融合」的論文作為例子。(參看Tsang Shu-ki : “The Hong Kong Economy under Asymmetric Integratio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r Dissolution”, The China Review, Vol. 7, No.2, Fall 2007,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部份要點可見於曾澍基在法國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的講演撮要,參看網站:http://www.hkbu.edu.hk/~sktsang/Integration_080415.pdf)
[17]:「我惟一諮詢的是中學同學鄧小宇。」(見陳冠中《事後》第16章:「一張小報的誕生」)
[18]:「我曾到訪他們的[指劉迺強的《工貿商周》]編輯部,因而認識了美編胡君毅,黎則奮說胡君毅想不幹,我說正好我要找人。」(見陳冠中《事後》第16章:「一張小報的誕生」)
[19]:參看陳冠中《事後》第17章:「外星人來了」
[20]:《文化新潮》(The Writer’s Magazine), 1978年10月創刊,出版十二期後停刊;其後在1985年曾短暫復刊。《文化新潮》的創辦人包括曾澍基、黎則奮、黃醒華(七十年代初學運「社會派」領袖,前學聯主席及亞洲學生協會秘書長,刊物的主要贊助人)、王卓祺(擔任該刊的發行人),及多位朋友。
[21]:陳冠中回憶大學社會派及本地左翼青年提及過《文化新潮》,但對於《文化新潮》班底與《號外》的微妙關係,卻隱而不提。「社會派在1979年底辦了《文化新潮》月刊,標榜新文化人和文化典範轉移,健筆如黎則奮等製造了頗大聲浪。..」(見陳冠中《事後》第12章:「作為形容詞的左翼」)


記黎則奮論七十年代青年激進運動
[黎則奮主講、夏菽整理]

(前言:基層大學及街坊工友服務處合辦的「黎則奮論七十年代青年激進運動」已於5月5日舉行,共三十人出席。街工胡偉忠及基大夏菽各自整理黎的發言,各成一文。胡文側重七十年代青激運動之大事演進,夏文集中青激運動的起承轉合。二文合成一篇詳盡紀實)

知識初戀:馬克思主義

黎則奮(下稱Q仔)這樣開始:希望大家聽完,結合自己經驗,否則今晚分享的,便淪為白頭宮女話當年…

作為七十年代香港「新左派」代表人(另一個是曾樹基),Q仔交待了自己的信仰,他說: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哲學,很能吸引青年人,當時社會矛盾嚴重,自然受馬克思主義影響。Q仔一生不斷思考自己,他套用王凡西(流亡英國的中國托洛茨基主義者,寫有《雙山回憶錄》)說過的一句話:知識初戀對一個人影響最深。即使日後產生懷疑,影響還是一生的。Q仔今天對馬克思主義觀點也有懷疑,但分析框架依然不變。

青年激進運動的源頭

談到七十年代香港青年激進運動出現的背景,Q仔首先提出的是社會矛盾。他說:為何66年天星小輪加五仙,觸發成群眾騷亂?Q仔生於傳统左派家庭,兄弟姊妹都讀傳統左派學校。67年暴動時,左派學生都準備好鬥爭。附近小販,參加鬥爭,從鬥爭中脫胎換骨。究其原因,是殖民地社會矛盾,階級剝削,所以新浦崗一宗工潮,就演變為67暴動。

至於67後的青年激進運動,Q仔列舉幾大源頭。

一是自由主義的文化啓蒙運動。六十年代文社活動在青年(大學、中學)中十分活躍,除愛好文學外,亦探討中國及本地時事,出版刊物。當時一批「南來文人」(即從大陸逃難來港的一批知識分子)如司馬長風、徐復觀、胡菊人等,創辦多份文藝刊物(詳見黎則奮主講:〈七十年代香港青年激進運動回顧〉,下稱〈回顧〉),他們或傾向新儒家,或傾向自由主義,批評中國共產主義,鼓勵年輕人思考人生哲學問題,對一些文化青年起啓蒙作用。

二是68年全球學生運動。受歐美學生運動鼓舞,香港學生亦活躍。Q仔提到幾個人物,一是莫昭如,剛從澳洲唸書回來,在青年文化協會當幹事;一個是吳仲賢,珠海學生;陳婉瑩,港大學生報《學苑》編輯。69年發生「珠海事件」,先是學校限制文社活動,後爆發成學生抗議事件,莫昭如、吳仲賢、陳婉瑩都介入其中。其後莫、吳等人合辦《70雙周刊》,成為青年激進運動的一面旗幟。

三是1968年的「中文運動」。當時社會有不少爭取中文為法定語文的呼聲,《70雙周刊》亦出版有關專輯。時Q仔唸中五,與不同學校學生串聯,出版刊物,幾期便吸收了600人。當時文社活躍,社與社有聯絡,串聯容易。

四是1970年的「保釣運動」。Q仔特別提到包錯石。包是臺灣人,美國留學後,到香港發展,初加入自由主義陣營的《盤古》雜誌,後成功將反共的《盤古》改變為「毛派」民族主義刊物。「釣魚臺事件」發生,包首先發起保釣行動,後來以《70雙周刊》為核心的保釣行動委員會亦發起遊行。

Q仔說,「保釣運動」成功捲入不同力量,催生出傳統左派以外香港的一場本土自發青年運動。

毛派、托派、社會派、國粹派、無政府主義…百家爭鳴

殖民地政府鎮壓保釣運動,令青年急速政治化、激進化,使旁觀者也加入運動;但另一方面,激進化也撕裂開潛藏的矛盾。

Q仔以《70雙周刊》為例,原先搞手都是大學生精英,傾向無政府主義,因無政府主義符合年青人散漫口味;隨著運動發展,一些核心退出,平民大眾加入,便吸引了不同政治勢力進入。

當時《70雙周刊》一些核心分子如吳仲賢、岑建勳展開「歐洲之旅」,浪漫地到歐洲流浪。他們本來傾向無政府主義,但在巴黎接觸流亡法國的中國托洛茨基主義者彭述之,被後者的理論折服加入「托派」。Q仔說,這反映了當時青年人的一個優點,就是服膺真理,願意思考辯論。只要說得對,就服你。幾人回港後,成立「革命馬克思主義聯盟」(簡稱「革馬盟」),積極參與當時的社會運動。

學生運動方面,自「保釣運動」結束後,日漸失去方向。傳統左派則積極介入,組織學生,推動認識祖國,形成「國粹派」。譬如李怡創立的親中刊物《七十年代》,就是要抗衡《70雙周刊》。而當時一些大學生,由於社運沒有出路,漸退為鑽研理論,尤其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形成人數不多的「社會派」。「社會派」既抗拒人強馬壯的「國粹派」,又怕被「托派」滲透。「國粹派」在學界的主導,要到79年「四人幫」倒臺一段時間後才煙消雲散。

「毛派」則指一些帶理想主義的青年學生,願意放下身段,到群眾中工作,推動社會鬥爭,與「國粹派」集中在院校不同。「國粹派」一般不主張介入本地社會鬥爭,而是致力推動認中運動。

青年激進運動衰落

「保釣運動」結束後,青年激進運動便失去方向。儘管香港工業起飛,觸發不少勞資糾紛及社會矛盾,但主角已不是大學生,而是新興的工會及民間組織,青年激進運動日趨衰落。Q仔以73年「反貪污運動」為例,當時大雨遊行,也有四千人出席,但學生只有二、三十人。「國粹派」沒有參加,忙搞「中國周」。自此,「國粹派」與「社會派」分立得很清楚。

到77年「金禧事件」(因校方財政混亂引發教會上層與「國粹派」教師衝突,演變為靜坐與閉校事件),原是另一個不同激進力量重新組合的機會,卻很快被政府撲殺。

76年「天安門事件」對「國粹派」、「毛派」造成打擊;而香港托洛茨基主義者因積極介入79年的中國民主運動,受香港傳統左派圍攻。「托派」的吳仲賢及劉山青先後在80及81在國內被補。而香港民間組織,怕與政治化的「托派」為伍,「托派」日益孤立。

餘音嫋嫋:香港新左派

由於大部分「社會派」成員傾向西方馬克思主義,被稱為「新左派」。青年激進運動衰落,「新左派」又如何呢?Q仔說,縱觀外國「新左派」歷史,往往是在運動沉寂時開花結果。七十年代青年激進運動的意義在:不論任何派別,都帶有理想,因此開啓了八十年代壓力團體及政黨運動的局面。

當時不少激進青年,畢業後投身教育,相信教育可培育青年,改變世界,「金禧事件」便是一例。一些投身社工行列,為弱勢社群爭取權益,79年「艇戶事件」是一例。有些做記者,這是激進青年擅長的工作,當時記者大都不需大學學歷。有些搞理論、分析文化,辦雜誌、開書局(一些專搞翻印)。也有不少人寧做兼職,如教夜校,利用工餘時間回大學搞活動;或一班志同道合在大學附近租住地方,過公社式生活,繼續搞青年組織、出刊物、搞學習。

談到個人,Q仔在回顧這段往事時說:歷史本充滿偶然,但信念必須堅持,才可薪火相傳。論及七十年代青年激進運動的衰落及今天悶局,Q仔相信歷史轉捩必將再來,但多數不是來自香港本身,而是來自中國。Q仔相信,下一次的挑戰,會比89年的「64事件」更深遠,因為今天香港已回歸中國。

後記

Q仔演說精彩,一口氣九十分鐘不停站,資料翔盡,本文未能盡記。Q仔作為「新左派」/「社會派」代表,談的自然是他熟絡的人和事。相對來說,「毛派」、「托派」、「國粹派」、「無政府主義」及文社,談的較少,此亦因時間所限;從對象看,Q仔談的多屬知識分子/學生及院校範圍事,對青年激進運動中「工(人)學(生)聯盟」一翼,談的較少。筆者標舉這點,除了這段影響深遠的「工學聯盟」歷史值得一記外,更因為筆者工作的團體--「街坊工友服務處」的前身--「新青學社」,正是七十年代青年激進運動「工學聯盟」一路的遺產。筆者寄望基層大學七十年代青年激進運動討論再接再厲,為這段褪色歷史再補上顏色。

Tuesday, May 27, 2008

非政府機構資訊科技資訊

非政府機構系統開發項目配對計劃
("Project Match" Scheme)
資訊科技資源中心一直以增強非政府機構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及推動業界積極應用資訊科技為宗旨。為了進一步推廣資訊科技在業界中的應用,我們與Microsoft將籌劃「非政府機構系統開發項目配對計劃」 ("Project Match" Scheme)。

計劃的目的是透過了解本地的社會服務及非政府機構在系統開發上的需要,從而協助機構與大學/專上院校準畢業生 (Final Year Students) 進行配對,提供針對機構運作需要的系統開發服務;而資訊科技資源中心及Microsoft 將為機構及院校學生進行配對。透過參與計劃,非政府機構能獲得業務運作上的資訊科技解決方案。去年計劃成功為三間社會服務機構進行配對,成效獲得參與機構的肯定。

請按此下載計劃的詳細資料及申請表格,今年申請的截止日期為2008年6月5日。如有查詢,請聯絡本會職員郭家豐先生 (電話︰2876 2435 / 電郵︰peter.kwok@hkcss.org.hk) 或Microsoft Hong Kong Ltd. Miss Angela IP (電話︰2804 4124 / 電郵︰v-angeli@microsoft.com)。

「數碼共融基金」第四期撥款簡報會
社聯在二零零四年成立「數碼共融基金」,基金捐款來自政府及社會各界,希望藉此資助非政府機構舉辦數碼共融活動。在過去四年,基金已批出撥款逾四百萬,獲資助活動的受惠人數超過十四萬人。

「數碼共融基金」新一期資助申請即將開始。為了讓各界對申請資助有進一步的了解,社聯將於2008年6月17日舉行簡報會,闡明申請的程序及要求,以往受資助計劃代表亦會分享其寶貴的工作經驗。

報名詳情請留意資訊科技資源中心網址︰http://itrc.hkcss.org.hk 或致電2876 2435 查詢。

日期: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時間:下午三時三十分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十五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一樓戴麟趾夫人禮堂

請即按此登記,或登入http://www.dsf.org.hk瀏覽其他有關資料。如有查詢,請聯絡「數碼共融基金」秘書處(電話︰2864 2965或電郵︰dsf@hkcss.org.hk)。

非政府機構資訊日
社聯與Microsoft 在推動社會福利業界在資訊科技運用上,以及締造數碼共融社會方面,長久以來有著緊密的合作。自2005年起,社聯與Microsoft每年都會舉辦「非政府機構資訊日」,目的是推動業界在資訊科技的應用,並延續三方的合作。

本年的「非政府機構資訊日」定於2008年6月24日假會展新翼301室舉行,大會的主題是「網絡安全及保安」。當日上午,來自政府、私人和社會服務界別的機構將會聚首一堂,與同工分享數碼網絡發展趨勢及其對青少年的影響,講者包括單仲偕議員、吳敏倫教授及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雷張慎佳女士等;下午亦將有一系列工作坊,講解與互聯網內容相關的法例、網上社交網絡的發展及影響,並介紹各項資訊科技保安方案及其應用。

報名詳情請留意資訊科技資源中心網址︰http://itrc.hkcss.org.hk 或致電2876 2435 查詢。

Fair Trade and FAIRTASTE


From Puifung of FAIRTASTE...

May 10th, Fair Trade Fair, fairly joyful!
Two weeks ago, on the World Fair Trade Day (May 10),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the Fair Trade movement in HK. Fair Trade HK, a newly formed association aiming to increase the visibility of Fair Trade, organized the second Fair Trade Fair with Oxfam HK at Star Ferry which I believe some of you visited. We have been much more sophisticated in organizing for the day. At least 2,500 people signed up to join the Fair Trade Break and did something related to Fair Trade. There were many creative ways to support, e.g. played a fair game with a Fair Trade football, wrote a slogan to support fair trade in addition to having a bite of the FairBreak chocolate wafer. You can find out more at: http://www.fairtradehk.org/english/fta.html

Furthermore, the day also announced the launch of the Fair Trade Workplace Society (FTWS). The idea was to invite some renowned companies/organizations to join the society, so that they can take the lead to promote Fair Trade in various sectors. 11 corporate and organizations joined as founding members and pledged to start using Fair Trade products in their office pantry. They are: ABN AMRO, Asia Financial, Asia Insurance, The HK & China Gas Co. Ltd., The HK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s, The HK Institute of Education, Hysan Development, NWS Holdings, Oxfam Hong Kong, 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 and TBWA\ Hong Kong. There is one more good news after we launched the FTWS, which is the participation of Marks and Spencer. They would like to be a member of the Society. To me, it was a breakthrough because we are cutting into new groups of people and getting their support to Fair Trade.

More warmth as summer comes!
I have been very involved in developing the idea and bring it to life. Much time was spent. Since Feb this year, a committee was formed to work on the idea. At times, there were uncertainty about the idea, at times, there were anxiety about the support we may or may not be able to gain. So, when it actually launched with a good number of corporate/organizations joining, I felt like we have gone through a difficult test… and I was so glad. The Fair Trade market will be expanded with these groups pledging to support. Hopefully, we can encourage more people selling Fair Trade products. And hopefully, FAIRTASTE will get more business as well, although it’s not realized yet...

In the last communication, we have expressed our difficulty in some logistic support, the heavy delivery cost and the workload related to it. In the last two months, angels appeared, and helped to take up this job. Very thankful to Dennis and Agnes of Fair Trade Junction, they are now helping to arrange the delivery of the orders. It’s a big help from them, we can save a lot of time and effort and concentrate on our marketing work. We feel so warm.

Another good thing happening is the very generous support of the Market Pro Associates (宏科廣告策劃). They are an internet marketing company and they have kindly helped us to develop an on-line shopping system for free. We are now developing the on-line shopping cart and any purchase of HK$380 or above in major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areas can get free delivery. Thanks also goes to Chan Bo Shun, a friend, a documentary film maker, yet, helping us to develop this on-line system while we were crazy with the Fair Trade Fair work. When the platform is successfully done, we can certainly serve you better. You can also encourage your friends or colleagues to buy the Fair Trade goodies together, to spread the words, to spread the warmth, and to spread the urge for justice. Please wait for our good news.

These two great help are really unexpected and we are very thankful that we got these supports. A big push for FAIRTASTE and a big help to expand the Fair Trade market in Hong Kong.

With all these good news, we are bounded to have some bad news for you, may be not bad, but uncertainty. Our supplier in UK increased the price of their products. So, our import costs are higher. In addition, we also find that some of the markup was really too low and we need to adjust them. We need to pay our colleague, Alice whom many of you know as well. So, we are planning to revise the price list. We will be getting advices from some outlets and see what they think. I hope it won't be too unacceptable for them and the customers.

Coming up, coming up!
What's more… well, a few volunteers are boiling a new idea with us. We wish to form a marketing team (with retired or semi-retired but energetic people) to help selling FAIRTASTE products to shops and companies/organizations. It would be interesting and helpful if it works out. Will you be interested to help?

We are exploring to import Fair Trade wines into Hong Kong. Rachel, a volunteer, is visiting UK now and will help us to bring some back for tasting. If you happen to visit UK soon, you can also help to bring some back for us. And of course, we will certainly invite you for tasting then. It would be fun! We hope this Fair Trade wine idea can help us to develop a new product line. It will also be perfect for an item in hamper, so hopefully we can be ready for the mid-autumn festival hamper!

By the way, FAIRTASTE products are on shelf in Macau, they are now being sold by the Pin To Bookstore. The sales are going very well, they have re-ordered a few times, well-done Jane! and… a Taiwan women group visited us, who knows… may be FAIRTASTE will be sold in Taiwan as well… let’s keep dreaming.

Sorry, I can really go on and on (yes, because I'm an On-and-on member ;>). Hope you don't mind and enjoyed this long-winded update. I will try to be shorter next time. If you really feel annoyed, please reply us and tell us to delete your name from our email list.

All the best.
Puifung

Puifung LEUNG
FAIRTASTE
Tel: +852 6625 2996 or +852 9529 0939
email: puifung@gmail.com

天安門母親網站將開通

天安門母親網站將開通 (15:40)
2008年5月27日

「天安門母親網站」將於香港時間周三早上8時開通,紀念在19年前「六四天安門事件」中死者。

「自由亞洲電台」周二引述「天安門母親」之一的丁子霖表示,她們原本預計至少要花一年半載,在明年,即六四20周年時,才能成立這個網站,以紀念她們的未得安息的親人;但在大家的努力下,特別是該網站得到了美國全美學自聯的愛撫思志願者團隊的支持,現在既然條件成熟,就決定在今年六四19周年紀念日前開通。

丁子霖表示,其實在抗爭的過程中,得到許多網站的支持,但是「天安門母親」認為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網站,除了將「天安門母親」的集體活動及時跟外界溝通,還可發表她們的聲音,更可把她們這19年走過的道路收集下來、整理出來,作為一個數據庫,將她們奮鬥的足跡和印跡,留在人間,留給歷史。

而另一位天安門母親張先玲表示,由於當局不敢與她們對話,故成立這樣的網站就有了一個對話的平台,可發表她們的意見。

丁子霖表示,19年過去,人們並沒有忘卻慘案中的受難者,天安門母親們精神狀態很好,雖然她們活得很痛苦,但是她們並不孤單。

Monday, May 26, 2008

「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SACOM)

工會指玖龍紙業有逾時加班 (22:53)
2008年5月26日

廣東省總工會公布針對東莞玖龍紙業的調查報告指出,企業存在超時加班、工傷較多、待遇有待改進等問題。

報告認為,從工資單上看,公司職工的總收入雖然遠遠高於東莞社會平均工資960元,達到2000元—5000元之間,但公司實行的是基本工資+浮動工資+獎勵+福利補貼的工資制度,一線工人的基本工資在900左右,相當一部分收入為加班工資。對職工訪談也證實了超時加班的情況。

報告還認為玖龍紙業存在嚴重的以罰代管問題。公司的有關資料證實,該公司在2007年一年裏,共罰款107萬元,其中一線職工被罰4986人次,班組長以上管理人員被罰478人次。玖龍紙業全廠有7408名員工,相當於70%以上職工被罰。

報告顯示,玖龍紙業467名勞務派遣工的待遇有待改進。同時,職工工傷事故較多,2007年共發生51宗,造成職工輕傷41人,重傷8人,死亡2人。公司為職工繳納社保金的基數也偏低。

新華網引述報告指出,香港「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SACOM)在調查報告中認定其為血汗工廠的不少問題,依據是失實、片面的,結論有失公允。

四川說明如何使用港人善款

四川說明如何使用港人善款 (21:37)
2008年5月26日

四川省財政廳日前致函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就香港同胞向四川地震災區捐贈款項的使用情況作出說明。

說明函中表示,香港同胞通過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向四川省財政廳匯出的捐款已全部匯入賑災港幣專用賬戶,實行專賬管理,專戶核算。目前,抗震救災工作逐步轉入災區群眾安置和災後重建階段,資金需求相當巨大。對於香港同胞的賑災善款,四川省財政廳將根據災後重建總體規劃,對重災地區的重建項目進行對口安排,及時進行公告公示,並將使用情況與效果及時向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通報,確保香港同胞的關愛讓社會看得明白,讓災區人民感受直接。

四川省財政廳在說明函中表示,香港社會各界奉獻愛心,慷慨解囊,通過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踴躍向災區捐款捐物。香港同胞的無私義舉充分表達了血濃於水的同胞之情、骨肉相連的手足之誼,支援了四川抗震救災工作,給災區人民極大的鼓舞和溫暖。四川省有關部門通過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向香港同胞致以感謝和敬意。

美林: 四川地震中國贏巨大社會資本

美林指中國贏巨大社會資本 (14:46)
2008年5月26日

投資銀行美林證券稱,中國在此次四川地震中雖然蒙受物質損失,但被所贏得的巨大社會資本所彌補。

美林指這些社會資本的無形資源,將是推動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投資者應對震後中國經濟的增長保持足夠信心。

美林指,北京對此次地震的反應速度比年初的雪災要快,傳媒的報道也史無前例,很多組織和無數個人積極參與救災,而且多數是自己承擔費用。

美林稱,一個更為開放的中國社會,以及災害所帶來的教訓會促使災後重建數以百萬計的樓房和工廠時,採取更高的標準。調高的標準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投資,以及為經濟增加更多價值。

此外,受災地區在中國整個經濟中所佔比重相對較小,不斷增長的社會資本可以加速救援,電力恢復以及災後重建,因此地震對短期增長亦影響不大。

捐款內地建校監管難

捐款內地建校監管難
2008年5月26日

【明報專訊】香港人熱心捐助內地教育,尤其在貧困地區興建學校,一般捐助20萬至30萬港元,便足以興建一座兩層的小學,捐款人有權查看興建學校的建築材料、施工日期、設計圖等,但監察興建過程則全交由當地教育部門負責,捐款人難以全程監管。

教育工作者聯會多年來捐助內地教育逾3000萬元,捐款贊助興建學校數百間,但當中僅一間用教聯會名義。該會主席黃均瑜表示,內地政府2001年定立中小學校舍標準,如牆身的厚薄、防震標準等,並多數由教育部興建校舍。

若由捐款人捐款建校舍,須依足標準興建,工序繁複且難監察。全國各地物價有高低,一般兩層「希望小學」20萬至30萬,質素高、多層校舍近百萬元。

黃均瑜不鼓勵港人捐建硬件,寧願捐款提升師資、贊助學生升學等軟件,就算贊助硬件,多數贊助興建禮堂、飯堂或宿舍等等,再交由學校自行籌建。

有不願透露身分的捐款人指出,內地官員邀港人捐款「可講價」,對方提50萬建校遭拒絕,會「自動減價」至40萬,甚至更低也可以,校舍以捐款人命名。他坦言,不少人擔心對方因價就貨,故捐款興建學校必須由設計、選承辦商到興建,均嚴密監控質素。

環團反對尖沙嘴再建摩廈

環團反對尖沙嘴再建摩廈
2008年5月26日

【明報專訊】政府剛於上月就尖沙嘴區用地設定高度限制,但亦容許個別項目重建摩天大廈,當中包括海洋中心及新世界中心東翼,可分別重建近百層高和近70層高的商業物業。環保組織「環保觸覺」本月中在灣仔及尖沙嘴海旁,成功訪問300名市民及遊客,逾半人反對新世界中心東翼重建摩天大廈,逾六成人認為不應多於 30層。

逾六成受訪者贊成限30層

發展局表示,明白公眾對締造更佳居住環境的訴求,現正以循序漸進方式,在有充分理據下,在分區計劃大綱圖加入清晰的發展限制,並會優先處理發展重建壓力較大的地區、維港沿岸的海濱地區及擠迫的已建設區建築物高度。

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指出,該兩座容許興建摩天大廈的位置,皆極接近海旁,勢必破壞景觀,以及遮擋由港島北岸遠眺獅子山的山脊線。

資料顯示,新世界的新世界中心地契修訂早於03年獲批准,可發展的建築物最高265米(主水平基準以上,下同)。至於九倉的海港城部分地盤建築圖則更早於99年獲批,可興建386.7米高的建築物,迫近102層、全港最高的環球貿易廣場。

自從啟德機場遷往赤躹角,九龍區撤銷了航空對建築的高度限制,該區出現愈來愈多摩天大廈,包括九龍站上蓋的環球貿易廣場及紅磡的海名軒等(見表)。譚凱邦認為,政府應盡快與相關發展商展開對話,妥善處理該兩個發展項目,例如研究退回補地價及換地等安排。

學生憂私大成副學士翻版

恐資助監察模式不變
學生憂私大成副學士翻版

2008年5月26日

【明報專訊】教育局鼓勵發展私立大學,增設開辦自資學士供副學士銜接升學。關注副學位大聯盟昨舉行圓桌會議,學生關注私立大學學額大幅膨脹,但資助及監察質素模式與副學士一樣,恐自資學生成副學士「翻版」。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鄭鍾偉相信,大學覑重名聲,開辦自資學士定必確保質素達標。

逾20名學生昨日出席圓桌會議,關注副學位大聯盟代表學生梁顯俊和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秘書長李耀基均質疑,政府難以確保私立大學的質素。鄭鍾偉表示,現時要成立私立大學,須經過很多關卡,如學術評審和行政會議批准等。他亦指批地、建校貸款和學生資助等方面,政府也會全面配合。

鄭鍾偉強調辦大學是十分嚴肅的事,席間有學生即時打斷說:「難道辦副學士就不嚴肅嗎?」鄭鍾偉則強調,大學很注重學校名聲,不會胡亂開辦不合規格的自資學士學位。政府對私立大學的發展特別小心,不會訂立任何開辦課程或學額的指標。他透露,暫時未收到院校轉為私立大學的申請。

恒商校長倡捐助私大

出席會議的恒生商學書院校長崔康常表示,開辦私立大學需大量資金,但亦要減輕學生的學費負擔。他說﹕「如果學生一年要交6、7萬學費,為何不去外國升學?」他建議社會人士向院校捐助以成立私立大學,協助學生升學。

陳健民﹕在廢墟邊緣奮鬥的公民社會

陳健民﹕在廢墟邊緣奮鬥的公民社會
2008年5月26日

【明報專訊】關注中國公民社會發展的人士,一直對於奧運會為中國帶來更寬鬆開放的社會不抱奢望。過去一年,華南地區的勞工組織承受更大的壓力、一個知名的鄉村建設組織被政府取締、兩份在公民社會最有影響力的通訊被迫停刊……朋友們都寄望奧運早日過去,公民社會的春天快要到來。

汶川大地震,世人目光從西藏、巴黎、鳥巢水立方,轉到四川破落的城鎮和鄉村,海外媒體亦從緊盯中國漠視人權,轉為廣泛報道軍隊捨身救人。在溫總「多難興邦」的感慨中,我們有沒有看到公民社會可有的貢獻?

過往探討非政府組織(特別是社區組織)的研究發現,民間組織在災後的即時救援中,往往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災場混亂,支援隊伍未能立即到場,當地社區組織發動的搜索和救援,有助減低傷亡人數。例如,1994年美國加州、1995年日本神戶和1993年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大地震,社區組織便在緊急救援工作扮演關鍵角色。

此外,當一些腐敗無能的政府對災難束手無策時,社會團體透過組織網絡,動員民間自發力量代替政府的角色,更顯得重要。1999年土耳其瑪爾瑪拉地區7.4級地震,超過1.7萬人喪生。土耳其政府在災難後陷於癱瘓,受到社會責難。40個非政府組織組成「公民社會地震協調委員會」,統籌救援,為超過25萬名災民提供物資,搭建帳篷。

突如其來的災難可能只發生在短短數秒間,但接覑下來的重建卻需時逾年,耗費大量資源。如果單由政府承擔,對公共財政構成極大壓力。民間組織發動集資,有助紓緩問題。美國於911後3個月,共籌得1.5億美元捐款,其中57%是由不同基金組織籌集。這些捐款分發到慈善機構,協助重建和幫助死難者家屬。

社區組織帶動災後重建更成功

此外,民間組織貼近居民,熟悉社區情,由她們帶領災後重建,更能滿足社區需求。Bolin和Standford研究1994年美國加州6.7級大地震,指出雖然聯邦政府設立許多災後重建資助計劃,但政府訂立的申請標準太嚴,令災區大部分低下階層未能受惠。此外,政府的資助欠彈性,未能回應社區問題。例如聯邦政府的住居維修貸款,無助增加廉價房屋供應,對失去家園的新移民並無實質好處。社區關注移民居住情的組織便把握機會,將這過往受忽略的議題帶給公眾,並成功向政府其他部門申請撥款,發展廉價房地產,根治問題。

事實上,許多研究已指出,由政府主導的災後重建往往缺乏效率,由社區組織帶動的反而更成功,因為這些組織能運用當地的智慧和魄力,遠比程式化和技術化的政府災難援助具彈性,對當地情亦更敏感。

民間組織對災後重建的另一作用,是令重建得以持續。Sherraden和Fox比較5個美國社區在1993年中西部百年大洪水後的恢復情,發現在某些本身沒有組織網絡的社區中,部分居民在洪水後成立應變小組。然而,由於缺乏組織經驗,加上隨覑即時危機過去,居民的熱情轉淡,應變小組無法繼續運作,影響重建進度。相反,在本身已有組織網絡的社區中,地方組織承擔起需時經年的重建工作,令工作得以持續。

民間組織反映民意監察政府

除了救援、災後重建等,民間組織亦發揮反映民意和監察政府的政治功能。公民自發組織的網絡有助形成討論社會問題的「公共空間」,就潛在的社會問題作出警告,就如社會的警報系統般,影響政策制訂。災難後若政府反應緩慢或處理不周,社會聲音有助迫使政府改善。世界銀行總結墨西哥城1985年大地震的經驗時指出,社會參與在事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災難後兩星期,災民「大規模動員起來,清晰表達他們要求政府作出行動的實質要求」。他們透過多次大規模遊行,令政府「感受到他們的存在,看到他們的訴求」。Sherraden和Fox關於美國社區在大洪水後恢復情的研究亦發現,當官員未有積極回應災民訴求,社區組織能代表災民向當局施壓,爭取權益。

既然民間團體在災難中能擔當那麼多角色,有論者更認為一個社區的組織網絡是否緊密,將影響該社區能否成功回應災難。Stehr提出,社區的「橫向整合度」(社區內人與人之間和人與組織之間的關係)與「縱向整合度」(社區與外界的聯繫)會決定社區的重建工作模式。Stehr認為橫向和縱向整合度都高的社區,重建通常進行得較理想,一方面社區能動員自己的力量,針對自身的需求進行重建,又能從外界取得更多重建所需的資源。如果社區縱向整合度高,但橫向整合度低,重建只好依賴社區外的機構,有時甚至被迫接納一些不切合社區需要的援助。

汶川地震民間組織無力參與救災

中國的公民社會在改革開放後才逐步建立,中間亦因一些政治風波而遭遇挫折。政府一方面認識到服務團體可形成「第三部門」,補充政府的不足,但又怕民間組織構成獨立的政治力量,威脅社會穩定。結果是大量民間組織沒法獲得法律地位,資源困乏,能力不足。這次汶川地震破壞力之大,除了政府和解放軍,民間組織根本無力參與救災。雖然如此,新成立的南都公益基金會(民間私募基金會,秘書長是徐永光,當年希望工程的創辦人),振臂一呼,捐出1000萬元支援民間組織參與救災和災後重建,並於短時間內聯繫超過100家民間團體向公眾發放其救災的工作內容,以利公泷參與。

除了個別草根組織(如貴州鄉村善治研究中心和農家女文化發展中心)直接深入災區進行救援或心理撫慰工作,或者一些如綠色和平的環保團體在災區巡查化工廠是否受到破壞而污染環境,大量民間組織都是積極募集捐款和物資,準備參與重建中的教育、心理輔導和其他義務工作。這些團體與物資現時均留守在成都而沒法進入災區。一方面要等待政府批准,另一方面亦缺乏災區的資訊,未知如何有效將資源配對災民的需要。現時在成都的民間組織已成立了兩個救災協調中心,一個是以國際機構為主的成都512民間救援服務中心,另一個是以本土機構為主的四川聯合救災辦公室。他們均整裝待發,期待覑政府提供資訊與協調工作。

由於對國內外的民間組織認識不深,又恐他們製造事端,政府對民間組織的參與仍有遲疑。未來政府會否成立協調機制促進民間組織參與救災,將是關鍵決定,這不單影響汶川的重建,更對中國公民社會發展意義深遠。

作者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伸延閱讀

Bolin, R. and Standford, L. (1998)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Community-based approaches to unmet recovery needs. Disasters 22(1): 21-38.

Jalali, R. (2002),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Turkey after the earthquake. Disasters 26(2): 120-39.

Stehr, S.D (2001) Community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following disasters. In Ali Farazmand (eds.), Handbook of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419-431.New York, Marcel Dekker.

工業總會最低工資立法的立場

保障運動倘成效不彰
工總允最低工資立法

2008年5月26日

【明報專訊】一直反對立法制訂最低工資的工業總會,態度近期出現明顯變化。該會副主席劉展灝表示,若工資保障運動經檢討後確定「成效不彰」,該會不反對立法訂定最低工資,他更明言,為免無止境的爭拗,當局一改只為「清潔」及「保安」兩行業定最低工資的構思,反之建議為各行各業低收入工人制訂「全面性」的最低工資。勞顧會下月會到英國考察,了解當地實施最低工資的情。

政府是在2006年,在清潔及保安這兩個行業推出自願工資保障運動,參加僱主要給予清潔工或保安員不低於市場平均水平的工資。行政長官曾蔭權承諾在今年10月終極檢討後,若計劃成效不彰便會立法。

倡全面推行 包括各行業低薪者

工業總會一直反對立法制訂最低工資,但據了解,上周勞顧會討論工資保障運動檢討細則時,工總提出可研究立法制訂最低工資,令與會者驚訝的是,工總甚至提出當局應研究一籃子、全面性立法制訂最低工資。

本身是資方委員的工總副主席劉展灝接受查詢時強調,「工總立場不變,仍反對立法及支持工資保障運動。」

但他表明﹕「若運動最終不成功,工總要求當局全面去睇有關問題。」

劉展灝解釋,所謂「全面去睇」,是希望政府除清潔及保安這兩個工種外,亦研究制訂「全面性」的最低工資,將各行業低薪工人納入保障範圍。

他指出,若只為清潔及保安工種立法,反而會產生不少問題,例如其他低薪工種要求加入保障範圍內,屆時勞顧會將無止境地為不同行業進行討論;其次,現時單就如何界定清潔工已出現不少問題,故全面立法可一了百了。

工總態度變 減少立法阻力

現時在勞顧會6名資方委員中,人稱「柱哥」的何世柱一向以開明見稱,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尹德勝亦一早表明支持立法制訂最低工資,若加上工總態度有變,會大大減少全面立法的阻力。

劉展灝表示,勞顧會委員將會在下月到英國考察,了解全面制訂最低工資的利弊,可以讓勞工參考。勞工及福利局發言人表示,政府會繼續「雙線準備」,一方面檢討工資保障運動成效,一方面準備立法制訂最低工資的前期工作,其餘則「言之尚早」。

明報記者 梁偉健

樂施會最低工資研究

清潔工難定義 恐製造混亂
2008年5月26日

【明報專訊】勞顧會現正反覆討論「保安員」及「清潔工」的定義,以便日後一旦立法,可清楚為這兩個工種訂立最低工資。但委員多認為清潔工較保安員更難作出定義,擔心一不小心,會造成更大混亂。

保安員有註冊 清潔工職稱可變

不少委員指出,由於保安員已實行註冊制度,故較易以此作為保安員定義,相反清潔工的定義則較為複雜,亦較易讓僱主走法律罅。

僱主可為清潔工制訂不同職稱,例如環保大使、辦公室助理等,但實際是從事清潔工作;勞顧會亦研究清潔工作佔工作的比重,作為界定該人士是否為清潔工的標準,但如何訂出有關工作比重,已是一大難題。

委員亦指出,即使定出有關工作比重,例如每天從事3小時或以上清潔工作便界定為清潔工,屆時一定會出現有僱主逼工人在3小時內完成所有清潔工作。

樂施會較早前亦聯同城市大學,分析30多個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國家資料,發現大部分立法設定最低工資的國家均涵蓋所有行業,樂施會香港項目倡議幹事黃碩紅指出,若只在保安及清潔兩行業立法,日後會出現很大爭拗,故當局應全面立法。

社會科學第三部門的實驗

沈旭暉﹕政治任命以外
──社會科學第三部門的實驗

2008年5月26日

【明報專訊】作為陳智遠的好友和Roundtable創辦人之一,我一直跟他說,當你的動向確定,就是我退居幕後管理之時。等了這天很久了,所以這幾天,很快樂。有人說,政治很簡單,「一係入,一係唔入」,或只看誰是誰的人。水至清則無魚﹐我不相信黃興桂品評十二碼的邏輯﹐就是一切。

在大學的社會科學學系,每年都有學生當政務官、學者、文化人、企業人、搞社運。畢業後,依然是朋友。Roundtable的定位,不應是、或不應單是論政團體、青年智庫、民間組織、社會企業……說到底,這是一個社會科學網絡,作為大學社科的現實延伸,希望在同一屋簷下,衍生不同子組織/機關,分拆上述功能。自然也和社科系一樣,有各種人、各樣出路、不同合作伙伴。由我們旋轉到民間團體的成員,從來不比旋轉到建制的少。社會應是這樣運作的。

對政治投資者、議題運動員來說,「我們」vs.「他們」,是非黑即白的是非題。但縱然個別核心成員走到政府、綁在皇后碼頭圓柱、當愛國商人、走進傳媒、加入政黨、發國際學者夢,這都是暫時的副產品,只是人生旅程的一步。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釋放社科人應有的社會潛能。這是無分立場、年齡的。

為何在港念社科只得月薪9000﹖

坦白說,從小到大,都有一個心結﹕為何在外國念社科的人是精英,在香港只得月薪9000﹖為何西方左翼學者可以是百萬富翁,在港卻以稿費價3角餬口﹖為何海外社科人和商界的旋轉門建基於專業知識,不是變賣網絡﹖這不是個別出路問題——畢竟我的背景是幸運的,友人了解我不會在著書立說前放棄國際關係,才能凝聚起來。但作為自中學起選讀文科的人,說我對上述社會結構沒有感懷、不希望改變,是騙人的,這和對香港喪失國際價值的憂慮一樣。假如同樣背景的人在西方為名為利、為理想為自由,都有更好的路,這要麼代表他們的價值建基於虛無,要麼代表他們在東方的潛能未被釋放。我們相信後者,因此,出現了 Roundtable。

筆者曾在《明報》思潮版寫過好些文章,談論建構「社科第三部門」,不贅。Roundtable以「橋樑」、「旋轉門」、「孵化機」概念化理念,只是希望延伸大學社科的社會功能。所以,我們希望連接由研究到非研究、建制到反建制、文字到媒體的各條路,讓有質素、不愛鑽營的人才進入社會各部門。研究、活動、普及學術的重點不單是本身,也是作為訓練跨學科、跨部門生存力的中介,讓下一代得到我們沒有的機會,逐步制度化催生社科人才的機制。個別成員的發展,是整個實驗的一環,但也只是其中一環而已。

有人以純政治角度演繹這實驗,是難免的,這是多元社會的一部分。雖然偶爾禁不住想,怎能主觀愛打扮,就當所有好看的人是對手﹖但有了不同質疑監察貪嗔癡,我們才能保持應有的多元。這組織發展至今,已走進管理教科書的典型瓶頸,但對組織宗旨,何謂本、何謂末,應是清晰的。人生是有階段的,必須知所進退,我們的責任,只是不讓理念偏離、不要本末倒置,此外日常營運、延伸的子組織,必須促進世代交替。朋友,隨緣,努力。

作者是Roundtable Group主席

Sunday, May 25, 2008

商務部錄24億企業捐款

商務部錄24億企業捐款
2008年5月25日

【明報專訊】國家商務部昨公布,截止5月23日,已收到約3958家中外企業合共捐助24.24億元(人民幣,下同)予四川地震災民(不包括慈善機構及個人名義捐款)。首10家捐款最多的企業當中,一半為台資公司,包括排行榜首位捐款1億元的台塑集團。香港富商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及長江集團分別排行第8及9位,兩者各捐款3000萬元,為至今捐款最多的香港公司。

首十位一半台資公司

商務部集得的24.24億元中,包括20.16億元現金捐贈,4.08億元捐助食品、藥物、通訊器材、車輛、挖掘及照明設備等。

上榜的3958家企業當中,289家捐款100萬元或以上,包括14家香港公司。除長和系集團外,香港賽馬會捐款2700萬,恒基兆業/中華煤氣、李東海基金有限公司、金利來集團各捐900萬。

捐款最多的首3家公司分別為:台塑集團(1億)、內地加多寶集團(1億)、台灣長榮集團(7000萬)。外資企業以可口可樂捐款最多,達1710萬,其次為LG集團、肯德基/必勝客,兩者分別捐款1700萬及1580萬。

商務部表示,已獲部分企業承諾再捐贈合共2.7億元款項。

港慈善團體8年增四成擬規管

港慈善團體8年增四成擬規管
2008年5月25日

【明報專訊】除了國際救援組織,本港目前共有4832家註冊慈善團體,較2000年多出四成,當中不乏騙徒假借慈善之名魚目混珠,以賣旗籌款為例,社會福利署去年共接獲6宗投訴,較前年的1宗大幅上升。由於現時沒有單一法例規管慈善團體,法律改革委員會正研究訂立慈善法,稍後將諮詢公眾。

目前註冊慈善團體可按公司條例、社團條例、信託、個別法規註冊成立,工作必須屬救助貧困、促進教育、推廣宗教、有益社會,並按《稅務條例》獲豁免繳稅。稅務局名單顯示,註冊慈善團體中包括私家醫院、私營學校、教會等,它們可有盈利,但規定董事不能分紅,故註冊慈善團體不等同志願或非牟利團體。

訂立慈善法可防假籌款

雖然不是所有註冊慈善團體也會作公開籌款,但例如學校向家長及舊生籌款,現時卻毋須申請。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蔡劍華認為,訂立慈善法有助理順慈善機構,提高它們的運作透明度,以免不法分子假借籌款之名騙財。

稅務局資料顯示,06/07年度利得稅及薪俸稅獲扣除的認可慈善捐款總額達59.1億元,按年升14%,顯示港人捐款金額不斷遞增。過去4年每年的賣旗籌款團體數目維持121至125個,但社署表示,2005至07年間接獲沒有許可證而在公眾地方籌款的投訴共有21宗。08年至今社署已接獲9宗投訴,較07 年全年6宗多出五成。

或涉帳面技巧 行政費未必真實

或涉帳面技巧 行政費未必真實
2008年5月25日

【明報專訊】目前市民只能從救援機構網頁上的年報,得悉行政費佔總開支的百分比,但機構大多未有公開個別救援項目的詳盡核數報告。有在救援機構任職者表示,機構在年報上所列的行政費比例未必能反映全盤真象,背後或涉及會計入帳技巧,例如機構會將前線人員在災區的住宿開支當成救災項目開銷,而非當行政費用計算。

紅會:服務多元可分擔 減行政費

香港紅十字會的年報顯示,06/07年國際救援工作的行政費佔總開支1.11%,秘書長陳啟明解釋,行政費比例之所以如此低,是因為負責本地服務的香港總部分擔了部分開銷。而總部的帳目顯示,行政開支佔總支出3.58%。陳承認,由於紅十字會的服務多元化,故行政費亦可由各個服務互相分擔人手,加上獲政府資助,相對一些專做國際救援的小型機構,行政費因而較低。

若翻閱香港紅十字會的06/07年的核數報告,可發現救援部分的「人工」開支佔總支出5.4%。陳啟明指,所謂的「人工」是指在災區聘用當地人員負責執行救援,它屬救援開支的一部分,而非行政費用。

救災支出行政費劃分模糊

有社福界同工質疑,志願機構並非上市公司,其帳目欠缺統一監管。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方敏生指出,已向機構發出指引界定何謂「行政費」,包括行政及管理人員的薪金及福利開支、辦公室租用開銷等。她指市民不應單按「行政費佔總開支的比例」這個準則來選擇捐款機構:「大機構行政費比例自然低,小機構雖然較高,但它們的服務卻能彌補大機構的不足。」

方敏生表示,市民應明白行政費是必然存在的,奢求零成本是不切實際,選擇機構應按其工作理念及實務。若要作財務比較,可按各機構過往在某救災項目(如南亞海嘯)所作的核數報告進行對比。

監察善款公眾有權知

監察善款可索核數報告
機構賑災支出 公眾有權知

2008年5月25日

【明報專訊】四川地震災區懷疑有人侵吞物資激發民眾騷亂,事件令港人關注捐出的一分一毫是否受到監察。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方敏生表示,國際救援機構均會為每個賑災項目安排核數,善長有權在每個財政年度完結前向機構索取核數報告,以得悉善款用途。至於日前一度被指以萬元購買帳篷的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在取得港人捐款前,原來需向香港紅十字會簽訂協議書,並以特定帳戶形式審計港人善款,審計報告日後將會公開。

日前有輿論質疑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下稱「總會」)用1300萬元購買1000個帳篷,即平均每個高達萬元,總會前日否認此說。香港紅十字會秘書長陳啟明向本報表示,有關個案不涉及港人捐款。他指總會需以獨立專用帳戶處理港方撥出的善款,而香港紅十字會亦會透過電腦監察帳戶。「總會在花費港人捐款前,須先得到香港紅十字會的同意。」

港紅十字會「高度自治」

陳啟明形容,香港紅十字會和總會的關係,有如特區政府和中央之間的「高度自治」,港方會獨立管理其財務及行政,不像其他省份要執行總會的決定,相反港方可提出服務要求並要總會配合。例如香港紅十字會將港人捐款撥給總會前,會要求總會職員按書面協議的要求,達至指定服務質量,好像重建項目必須聘請合格工程師監工等,港方亦會定期派員審核總會是否按指引工作。

香港紅十字會自1991年華東水災起,每個內地的賑災項目均會按國家審計單位及跨國會計師樓的準則核數。陳啟明指出,以往核數報告雖然未有上載網站,但會按市民要求提供,稍後亦會為四川地震救援項目作嚴謹核數。紅十字會歡迎市民捐錢捐物資,但不是所有物資均適用,例如規格不合的帳篷等,建議市民購買物資時先行查詢。

香港世界宣明會總幹事趙煥明表示,過去救災經驗顯示,首3個月主力派發物資,會耗用少於三成善款,逾七成留作重建民房及學校。他指今次會盡量安排香港同事北上四川直接採購及派發物資,並於香港及內地據點設核數師監管帳目。救世軍社區關係總監王國清則指出,由外界知名人士組成的行政監察小組,每兩個月開會,亦會特別安排審核救災帳目。

報告少網上公開 需致電機構索取

方敏生希望,四川地震全民捐款可令機構意識到提高透明度的重要,而公眾監察機構開支的其中一個有效方法,是仔細閱讀機構按每個救災項目所作的核數報告,例如可按2004年南亞海嘯的核數作對比,從中了解機構運用善款的習慣。不過,大多數機構目前均未有將核數報告在網上公開,市民需致電機構索取。

明報記者 盧曼思

Saturday, May 24, 2008

災區重建

無國界工程師籲義務重建 (11:15)
2008年5月24日

無國界工程師會呼籲本港,以致全球的工程師,義務協助四川災區的重建工作。又說,相信重建需時很長。

無國界工程師的負責人說,就算先進如美國,在颶風卡特里娜襲擊後,災區在一年後亦只重建了三成,而災區而要培訓前線建築人員,重建的樓房亦要具備抗震能力。

宣明會:重建要三年時間 (11:37)
2008年5月24日

香港宣明會總幹事趙煥明認為,四川地震災區捐毀嚴重,要三年時間才可清理及重建。

趙煥明今早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說,災區的地形已變化,未必可以原址重建。加上災區倒塌的房屋相當多,清理和重建估計要三年左右。

他說,現時緊需向災民派發樽裝水、帳篷及棉被,但稍後會派發大米讓災民煮食,以免他們身體太虛弱。

中國紅十字會:帳篷千餘元一頂

紅十字會:帳篷千餘元一頂 (11:01)
2008年5月24日

針對有媒體質疑中國紅十字會以一萬元的昂貴價格購買一頂帳篷,紅十字會方面澄清指出,有關數字不正確。

香港紅十字會副秘書長黃莫輝說,實際上該會共向災區調撥了價值二千一百七十五萬元的一萬八千五百一十頂帳篷,即每頂作價千餘元,而非報章所說的一萬元。

Friday, May 23, 2008

查監督救災物資

中紀委赴川查監督救災物資 (15:59)
2008年5月23日

四川省副省長李成雲上表示,中紀委和監察部門已介入監督救災物資運行,國家堅決查處倒賣、挪用救災物資。

對於有報道說,災區前線有倒賣救災物資的情況發生,有的官員把災民的帳篷挪用給自己的親戚作躲避餘震的用途,李成雲表示,有關情況是要堅決查處。四川省民政廳副廳長陳克福也表示,知道這種情況令人心痛,會急查、嚴查、重處。希望媒體加強這方面的監督,在大災之時這種行為是非常卑劣的。

李成雲還表示,省紀委、省監察廳專門下發了關於加強市場監管和救災物資有序發放和監督的文件,同時派出了12支監察隊伍到災區。對市場加強了監管,包括工商和物價部門也加強了監管。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查處了60餘起的違規和違法價格的行為,查處了96件違法違規的事情。

廣州企業強迫員工捐款賑災

廣州企業強迫員工捐款賑災 (15:25)
2008年5月23日

為四川地震災區同胞捐款,本是善舉,但卻有企業嫌捐款數額不夠多,沒面子,竟強制扣除員工獎金湊數。

市民向先生周四稱,其所在的廣州某大型餐飲集團將旗下3000多名員工的獎金強行扣除,作捐款之用。員工們認為,捐款應是發自內心的義舉,戴上「強迫」、「規定」的帽子可就變味了。

《羊城晚報》報道,向先生是沿江路某海鮮酒家的服務員。他表示,早在本月15日「出糧」的時候,公司就組織過捐款。他說,「我們當服務員的,每個月算上獎金,拿的也就150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能力有限,一般就捐20元,雖然不多,但都是真心誠意。」

一張醒目的通知於本月19日貼在員工上班打卡處,集團要所有員工「為災區人民獻愛心」,因此扣除獎金作捐款之用。此外,還要求再次捐款,規定在20元以上。對公司未經員工同意剝奪獎金的強迫性做法,大家都覺得不合理,但為了飯碗,只得忍氣吞聲。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員工說,估計上次捐得太少,公司覺得沒面子,所以以扣獎金形式湊數。他無奈地說,「每人被扣300元至數千元不等呢。」

向先生說,「還有一點很奇怪,我們集團有3000多名員工,以平均被扣500元算,也有150萬了,但我在報紙上看到,我們集團才捐了100萬,其餘的錢去哪了?」他指出,高層管理人員收入很高,扣點錢也無所謂,就是苦了底層的打工仔。他說,「我被扣了500元,這個月只剩900多元了」。他又說,這兩天大家心情都不好,「說到底,那是我們應得的血汗錢,公司無權代為處理!」

該酒家總經理戴先生接受查詢時表示,這幾天休息,對此事並不清楚,便匆匆收線。

律師朱永平表示,該企業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他說,「未經勞動者同意使用了其應得的收入,屬侵犯他人財產權行為,已觸犯我國《民法》和《物權法》有關規定。員工若與企業協商不成,可以提起訴訟。」他建議該企業先把獎金退還給員工,再動員他們為災區人民捐款。

募捐抽佣三亞紅會官員停職

募捐抽佣三亞紅會官員停職 (14:24)
2008年5月23日

一名海南省三亞紅十字會官員,要求捐款者交5%管理費,片段在網上曝光後,海南省紅十字會已建議將王驪停職。

海南「南海網」報道,中國最近有一段名為「某車友會聯合紅十字為四川地震搞募捐活動,三亞紅十字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驪態度惡劣」的影片在網路上流傳。

影片內容顯示,三亞紅十字會官員王驪站在一堆蹲在地上計算捐款金額的義工間,向捐贈者叫嚷說,「用紅十字會這個品牌就要收取百分之五的管理費,不能白給用。」

她還說,早知道義工不願支付百分之五費用,就不該答應和他們合作;如果義工堅持不付,她將上網公布這項消息,「把他們搞臭」。

由於正值四川震災期間,王驪這段發言在中國網友間引發軒然大波,也質疑捐給中國紅十字會的款項,能否全數用到災民身上,紅十字會的形象大傷,引起海南省政府和中國紅十字總會重視。

為此,海南省紅十字會二十一日著手調查,並於昨天召開記者會。海南省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國衛說,事實上,網路上流傳的影片內容不是為四川災區募捐的現場,而是今年三月,三亞市民發起為腎衰竭患者麥婷婷募集醫療費的畫面。

他表示,王驪提到的百分之五手續費,事後其實沒有收取,捐款最後百分之百用在麥婷婷治療上。

趙國衛說,對王驪表現的惡劣態度,海南省紅十字會深感震驚。儘管這段影片與抗震救災無關,但王驪的態度已嚴重違背紅十字會的核心價值觀,應受到嚴厲譴責;省紅十字會已向三亞市政府建議,要求王驪暫停履行三亞市紅十字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職務。

他表示,海南省紅十字會代表中國各縣市紅十字會向社會各界承諾,這次募捐款將百分之百用於四川災區救災工作,不會有任何提留、扣除,或用於其他和震災無關的方面。

三亞市長陸義遠說,三亞將依法處理王驪事件。

Thursday, May 22, 2008

中國紅會說定期公布捐款

中國紅會說定期公布捐款 (18:39)
2008年5月22日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承諾,接受地震災害的捐贈款物及調撥、分發、使用情況,將定期向社會公告及社會監督。

負責人重申,全國紅十字系統接收的5·12地震災害捐贈款物將全部用於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工作,包括救助物資採購、運輸、分發,災民臨時性住房,重建災民永久性住房、學校、衛生院(站),志願工作者招募,紅十字救援隊(含醫療隊、救護服務隊、心理救援服務隊)等項支出。有明確捐贈意向說明的款物將按捐贈者的意願進行定向使用。

中國紅會沒公開帳目受質疑

中國紅會沒公開帳目受質疑 (16:49)
2008年5月22日

四川地震後各方捐助的善款數額龐大,但是接受捐款的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中華慈善總會卻沒有公開帳目,受到質疑。

重慶華龍網報道,二十日下午,網站「天涯論壇」出現一則消息指出,中國紅十字總會一個官員說,紅會用人民幣一千三百萬元購買了一千頂帳篷運往災區,這項「一萬多元一頂天價帳篷」消息迅即引起網友疑問。

對此,中國紅十字總會宣傳處夏姓處長表示,截至本月十九日,共採購帳篷一萬七千一百三十頂,總價兩千零六十五萬元,平均一千兩百元一頂。

另有傳言指出,網易公司表示,透過網易在線捐贈系統對捐款進行明確記錄,可發揮全程監控作用,但是中國紅十字總會不願意接受這個方式,經協調,網易於十四日二十二時停止與中國紅十字總會的宣傳合作,網易這則公告被解讀為「紅十字會害怕全程監控」。

對此夏姓處長表示,中國紅十字總會從來沒有和網易有募捐合作,因為網路捐款連審計署都監督不了,紅會只是委託網易幫助宣傳,公布賬號。

報道說,中國紅會正在和網易的負責人丁磊就此進行磋商。

報道指出,中華慈善總會副秘書長張興國近日也接到一家餐飲業的詢問,表示已和「中國慈善總會」取得聯繫,將把經營額的百分之十捐出來。

張興國對此作出澄清說,中國大陸「只有中華慈善總會,沒有中國慈善總會。」

張興國提醒捐助人,在捐助時一定要慎重,經由正規途徑進行捐贈。

同時,中華慈善總會網站近日遭黑客入侵,帳戶一度被篡改。

此外,新華網十九日的評論員文章說,中國民政部報告,截至十九日十三時,中國紅十字會接收捐贈款物九億九千萬元。可是同一天,中國紅十字總會向媒體公布,截至十九日十一時,中國紅十字總會接到的捐贈款物是十億六千二百萬元。截止時間在前的數據,比截止時間在後的數據多出了七千二百萬元。

中國紅十字總會發言人王平表示,九億九千萬元的數據「肯定有誤差」。

他說,到五月二十日十八時,紅十字總會共募得款項為九億七千萬元,這不包括募得的物資。上述「民政部報告」所指九億九千萬元「不知道從何而來」。

王平說,中國紅十字總會每天十一時向民政部匯報數據,從來沒有「十三時」的統計數據一說。

Wednesday, May 21, 2008

救援機構﹕善款不扣行政費

救援機構﹕善款不扣行政費
2008年5月21日

【明報專訊】本報昨日報道,6家國際救援機構06/07年度年報中所列的行政及籌款費用佔總開支比例,由1.11%至19%不等,出現明顯差異。報道刊出後,6家機構均稱是次為四川大地震籌得款項,會全數用於災民身上,不會在當中扣除行政費用。

其中樂施會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均表示,遇上緊急救援項目時,會將所集得的全數善款用來賑災,雖然有關資料未有在年報上列明。樂施會06/07年的行政及籌款費用佔總開支19%,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則為7%。

樂施會發言人說,截至昨日共籌得2930萬元,救援人員已運送大批包裝牛奶到災區,滿足兒童的營養需要,並重新建立安全食水供應系統。

捐百元銀行收55元費用
經志願團體賑災 行政費昂

【蘋果日報】港人樂善好施,短短一周已捐出逾十億元善款予四川大地震災民。不過,有市民透過東亞銀行信用卡捐款100元,竟被收取55元的現金透支手續費,東亞表示會跟進事件。此外,部份志願機構的行政及籌款費用佔總支出近兩成,有志願組織提醒市民捐款時要留意手續費、機構往績等細節。

一名東亞銀行信用卡客戶昨向本報投訴指,上周六使用信用卡向無國界醫生捐出100元援助四川地震災民,但銀行將捐款當作現金透支,收取了55元手續費。該客戶致電銀行熱線查詢,職員解釋這是正常收費。客戶表示不介意多付55元,但希望有關金額是直接捐給災民,而非落入銀行手中。

東亞關注事件會跟進

東亞銀行發言人表示,對事件甚表關注,會立即進行調查,並會於日內回覆。無國界醫生強調,該55元絕非他們收取的費用,若市民以信用卡捐款,部份信用卡公司或銀行會豁免或減免相關手續費。救世軍港澳軍區總部公共關係總監王國清表示,市民若不想到銀行排隊,可考慮到7-11便利店捐款,每宗交易只扣除約1.4元,較為省時,收費也算合理。
市民捐款除要小心被銀行收取手續費,更要留心各志願機構的行政開支。以樂施會為例,去年度香港公眾捐款、義賣、毅行者籌款等收入為1.77億元,但行政費及籌款支出則達3,200萬元。香港紅十字會去年度的賑災籌款1.12億元,人工開支(不計行政費)為657萬元。

筲箕灣街市小販義賣

救世軍王國清表示,機構規定行政費不可超過善款總額的5%。香港世界宣明會總幹事趙煥明指,根據經驗,突發性大災難的捐款,約98%可直接用在災民身上。今日是全國哀悼日最後一天,連日來多個機構都舉行籌款或義賣。筲箕灣的露天街市小販昨發起義賣、香港漁業聯盟今日也會在長沙灣魚類批發市場募捐善款。

中港兩地市民踴躍捐款,北京市地方稅務局宣佈,北京市民通過慈善團體及政府機關捐款可用作扣稅,最多為應納所得稅的30%。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合夥人羅盛慕嫻昨亦建議,港府應容許納稅人就有關救助四川地震災民的捐款可獲雙倍扣稅。

Tuesday, May 20, 2008

非公募慈善基金會—— 華民慈善基金會

內地成立首家民企慈善基金 (16:51)
2008年5月20日

四川大地震後一批民營企業家籌措資金,成立國內首家大型非公募慈善基金會——華民慈善基金會。

五月二十日,經國務院批准的國內首家大型非公募慈善基金會——華民慈善基金會在北京成立,同時宣布立即向災區捐款三千萬元人民幣。

華民慈善基金會在國家民間組織管理局註冊,由國家民政部主管。基金會首期資金兩億元,主要出資人是盧德之博士、李光榮博士和特華投資控股公司。作為中國大陸目前原始出資額最大的非公募慈善基金會,華民慈善基金會的成立,將成為中國民間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華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盧德之博士說,華民慈善基金會由一批有志於建設中國現代慈善事業的企業家出資創建,基金會所有資金不向社會募集,全部由民營企業出資,以後發展也由民營企業承擔。由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出資創立慈善基金會,這在國內尚屬首創。

基金會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王茂林擔任名譽理事長,盧德之博士擔任理事長。蔣正華、孫文盛、厲以寧、唐天標等出任顧問。

成立大會上,基金會除宣布向汶川災區捐款外,還公布了首批啟動項目,其中與全國二十所高校合作,合作扶助大學生就業項目受到關注。會上,華民慈善基金會與全國十所高校正式簽約,將動用超過一千萬元資金扶助二千名貧困大學畢業生就業。

中國紅會:捐款應小心

中國紅會:捐款應小心 (17:05)
2008年5月20日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強調,從未授權任何單位、個人或媒體以該會名義及其他賬戶在網上開展募捐活動。

新華社說,針對近日有網民詢問有單位以與紅十字會合作的名義在網上募捐是否必須獲得中國紅十字會授權一事,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重申:任何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名義進行的募捐,必須獲得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的授權,所募款項必須進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賬戶。

該會表示,對於一些打覑與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合作募捐的名義,募捐款項不直接進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賬號的任何單位、個人或媒體,總會保留進一步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6國際組織籌款行政支出比例數據

紅會行政籌款支出比例最低
本報翻查6國際組織數據

2008年5月20日

【明報專訊】四川大地震觸動港人善心,街頭處處募捐,但面對多不勝數的籌款箱應如何選擇?本報翻查6個國際救援組織的年報數據,發現它們的行政及籌款開支差異甚大,由佔總開支的1.11%至19%不等。社會服務聯會提醒市民,捐款前應先細閱慈善機構的財務報告,了解其理念及實務工作後再作決定。

剛過去的周末假期,全港共有逾百個街頭籌款活動,社會福利署至今共接到3宗懷疑非法籌款投訴,已轉介警方跟進。消費者委員會過去兩年,每年均接獲兩三宗有關捐款投訴,涉案大多屬不知名團體,例如有投訴人指某機構不斷向他郵寄資料,要求消委會徹查其背景;另有投訴人不滿某機構沒將善款用於其聲稱的用途。

樂施會佔19%較高

為了解國際救援機構過去如何運用善款,本報抽樣查閱6個組織的2006/07年報,包括﹕樂施會、無國界醫生、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香港世界宣明會、救世軍、香港紅十字會。數字顯示,樂施會的行政及籌款開支比例為6個機構之中最高,佔總開支的19%;最低是香港紅十字會,佔總開支1.11%(見表)。

樂施會香港部副總監蕭美娟解釋,香港樂施會不像部分機構般獲國際總部資助行政費、或獲政府撥款。由於所有經費來源均靠公眾捐款,因此須花更多人力物力募捐,例如為了應付每月收入,要聘用員工在街頭招募每月定額捐款者。另外,由於機構覑重監察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伙伴表現,當中涉及一定審核行政開支。

無國界醫生沒特別戶口

6間機構中,5間均指市民近日就四川地震所作的捐款,會針對性用於四川救災項目,只有無國界醫生表示沒有為四川地震設立一個特別戶口,意味善款會同時用於其他救援工作。無國界醫生發言人解釋,統一處理善款是因為捐獻無分國界,至於為四川地震所作的救援開支,是按前線人員評估後再由中央善款儲備撥出,但若有善長堅持善款必須用於四川災民,會另作安排。

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蔡劍華表示,慈善機構均有不同理念、服務對象、宗教背景、運作方式,市民捐款前應先了解它們的工作重點及財務,然後選擇個人最認同的作出捐獻。「成熟的捐款不是即興、不是在街頭放低100元便了事。」

近日震災的渠道多不勝數,部分是透過中間人(例如政黨、地方團體)將善款交予救援組織。蔡劍華提醒,市民應意識到中間人必須是可靠,並對其十分信任,否則應將善款直接存入受助機構戶口。社會服務聯會已成立網站「惠施網」列舉捐款注意事項,並有132間認可註冊慈善機構名單供參考。

資料來源﹕社會服務聯會「惠施網」(http://www.wisegiving.org.hk)

明報記者 盧曼思

Sunday, May 18, 2008

「年青人如何創立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家講座系列
-「年青人如何創立社會企業」

成立社會企業的目的,是希望以營商的模式運用社會資源,透過市場機制與長期目標策略,使企業持續地運作以解決社會問題。

現今許多年青人創業,已不單只限於財經金融等行業,社會企業逐漸成為他們的理想事業。

我們邀請了兩位年輕的社會企業家與大家分享他們如何憑著信念,以有限的資源建立了對社會有益的事業。

伍致匯 (Jeff Ng)
「長者家」安老服務, 創辦人
長者家是一所以關懷長者為本的安老服務機構,致力為社會大眾提供專業及妥善的安老院舍挑選服務。兩個主要服務範疇為,協助長者及其家人挑選合適的安老院舍,以及透過綜合復康治療計劃,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家居或院舍的物理治療服務。機構網址:www.hkelderly.org

呂昭怡 (Josephine Lui)
Public Race, 共同創辦及合夥人
Public Race 是以環保、公平貿易及關注社會為企業目標中心的時裝公司以維持公平交易及絕不剝削工人利益的信念,並堅持以有機紡織物料製作一系列的時裝。產品將於 2009 年正式推出發售。

Time and Place:
Date:
Saturday, May 24, 2008
Time:
2:30pm - 5:00pm
Location:
C Y Sun Lecture Theatre LT3,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treet:
Kowloon Tong
City/Town:
Hong Kong, Hong Kong

Contact Info:
Phone:
26961967
Email:

抗震希望小學

抗震小學在四川落成 (23:15)
2008年5月18日

全國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學在四川綿竹市遵道鎮落成,校舍由新型輕型板材搭建而成。

小學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汶川地震援,也是全國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學。

這所學校座落在遵道鎮中心小學原址,遵道鎮中心小學的校舍在地震中已遭到嚴重破壞,不能使用。

這座新落成的抗震希望小學,校舍由新型輕型板材搭建而成,共有9間教室和1間教師辦公室,總面積大約在1100平方米,具有良好的抗震、防火、防水性能。

遵道鎮的抗震希望小學由北京誠棟房屋製造有限公司捐建,可幫助遵道鎮中心小學600多名學生全部復課。

近期,還有價值數千萬元的活動板房或帳篷將運抵地震災區,搭建出抗震希望小學讓更多的中小學生能夠及時復課。

為何香港沒有工黨?

[source: 基層大學網站【基進視角】:為何香港沒有工黨?]

編者按:「街工」一年一度的「工運營」,已在2008年3月29-30日舉行,共有四十多人出席。當日邀請了黎則奮及蒙兆達任發言嘉賓,主講:「為何香港沒有工黨?」以下為兩位講者的發言記錄。[記錄:麥德正、崔老頭]

一、黎則奮:

香港六、七十年代工業起飛,階級剝削嚴重,工聯會乘勢崛起,實力強大,當時是工黨的最有利成立時期。

然而六七暴動之後,工聯會氣焰大減,在鬥爭中受政府打擊的工人 感到被出賣。從此,多數工人避談政治,更不會參與。工聯會則以福利及愛國主義來團結工人。

七十年代,有些組織以建立工人階級政黨及發展工運為目標。在馬克思理論中,當勞工成為「自為階級」之後,是最有革命力量的,所以工人階級最重要。

當時學運深受左翼思潮影響,保釣運動、中文運動、世界各地學潮等風起雲湧,加上73、4年石油危機,工潮無日無之,有學運人士提出「工學聯盟」,要把學運連結工運。

然而,這個形勢不單未能催生工黨,而且,隨本港經濟好轉,上述的左翼氣氛亦消失。教協及公務員工運在這個時期崛起,而傳統行業的工運力量相對減弱。

之後內地改革開放,工業北移。地產金融業興起,工人轉入服務業。九十年代,情況更烈,金融資本取代了傳統產業。

現時龐大的資金在全世界流動,以炒賣生利,價值的產生不一定依靠勞動力(這個「生產過剩」的現實,証明了馬克思理論的正確性)。金融問題影響全球,不炒賣的人也受影響,亞洲金融風暴就是例子。

香港大企業在金融風暴中沒有倒閉,這是因為勞工的僱用條件及權益被削減:自僱、外判、合約、不固定工資風行,令大企業可以站得住腳。

現代香港股市連帶服務業等各行各業,人人期望經濟不轉壞,可以繼續有工開。而工人權益被剝削的同時,各種福利,如強積金等亦失效。

現時工人互相競爭,扎鐵工潮團結抗爭是因為有多年的行業傳統,屬特殊例子,整體工運陷處於困境。外國一些國家的工運比香港強,是因為有著以往雄厚的底子,香港工運就沒有這優勢。

所以,香港工運要有出路,就不可以全憑以往產業工人的鬥爭方式去搞,社會問題不一定在純粹的勞工議題爆發,工運人士要利用各種議題,發動各界的巿民加入抗爭。

現在己不是個別階層的問題,搞工黨也不要搞傳統那種。現在民主已不是議題,市民對二十多年來這種局面很厭惡(中產亦然),不能再以民主為單一議題,需要有社會分析。譬如領匯是一個議題,但民主派卻支持領匯上市。未來的矛盾將在民眾與大財團之間。

二、蒙兆達

黎則奮的發言令我記起前些時候,周魯逸在基層大學談香港為何沒有新左派的問題。周提到,八十年代初香港新左派漸露芻型,卻因香港回歸問題而打散了,代之而起的是民主派崛起。我便想,香港新左派如何錯失這次時機呢?如何才能發揮主動性?

香港的民主派是如何回應回歸的呢?他們塑造的想像是五十年不變,資本主義也不變。這其實很有問題。對香港回歸前的高剝削、政府「不干預」所引起的問題、工人缺乏最低工資保障…民主派避而不談;只是一味反對社會主義、堅持資本主義,民主拒共;更沒有批判殖民地政治。

另一個令工黨無法出現的原因是67事件。當權者視之為暴動,民主派視之為「左派」煽動工人(麥海華當年便這樣批評其競選對手陳婉嫻)…全對67事件中的勞資矛盾、殖民體制的壓迫不顧。

在這種氛圍下,工運的聲音(如工盟、街工等)無法發展成為一條政治路線,不能打入主流常識,不能成為一種選擇。譬如7.1 遊行,不少基層市民因對剝削、失業、貧富懸殊不滿而上街…卻被中產論述騎劫。當中市民許多的不滿,如外判、私有化等卻為民主黨所贊成。基層的聲音被收編為民主派與民建聯的對決,因而受到歪曲。

因此,實在需要有一個工黨來抗衡新自由主義的常識,建立新的政治論述,改變市民的看法。就像我們在紥鐵工潮中爭取市民認受一樣。

泛民一直將民主等同於普選,因而回應不到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醫療、低薪、長工時…問題。現在泛民的論述無力,是時機去整合左翼力量,思考建立工黨,形成一種選擇。

(完)

中國無線電運動協會

來自汶川的呼叫
2008年5月17日

【明報專訊】「我們需要食品、飲用水、帳篷、雨具、藥品、繃帶,over!」BY8AA無線電台正在向全國呼救,一群由無線電發燒友組成的志願者隊伍,背負無線電設備深入災區,在通訊中斷之時擔負起應急聯絡的重任。現時中國無線電運動協會正為紅十字會設立應急電台,全天候24小時傳出第一手資訊。

「BY8AA,這裏是BY1PK,你現在的情怎揦樣?」BY8AA是在成都的業餘電台,負責接收來自汶川、安縣等地前線志願者的呼叫信號,隨即轉播全國,每小時向在北京的中國無線電運動協會總會(呼號為BY1PK)報告一次情。BY1PK與BY8AA是中國最早建立的兩座業餘無線電台,工作人員都是資深的無線電發燒友。

BY8AA的工作人員劉虎對本報表示,地震發生後1分鐘,他的對講機立即傳來方圓100公里的信息,第一條救援信息由汶川當地的業餘無線電台發出。這個電台雖在地震中倖存,但因大山阻隔,信號斷斷續續,有些縣城收不到信號,當天即有成都的一隊志願者,帶覑通訊設備試圖進入汶川,並在綿竹、都江堰等地架設中轉電台,轉發信號,掃除了大片的通訊盲區。

據了解,現時因汶川的主要通訊已經恢復,業餘無線電台的前方人員已經轉往安縣及綿竹等地,還計劃到峨嵋山;但由於天氣炎熱,災區屍體開始腐爛,威脅到志願者的健康。「現在災區什揦都缺!最需要的是消毒水和腸道疾病藥品。」劉虎說,通訊設備如中繼站、電池等亦缺,但幸運地收到全國各地發燒友的援助,他尤其感謝一名呼號為「ER2IO」的香港發燒友捐獻了多台對講機。

本報記者昨晚跟隨BY8AA的工作人員到四川腫瘤醫院樓頂架設天線,紅十字會在這家醫院設立臨時辦公室,需要一條空中通道保持對外通訊。BY8AA現時獨立運作,若有機構求助,即會伸出援手,由於四川當局為他們的救援隊發出應急通訊保障證明作為「通行證」,外省政府亦把當地的業餘無線電台列為應急通訊台,令他們成為一支「業餘正規軍」。

港發燒友收千里求救信號

發燒友陳衡透露,現時在成都有200多名發燒友協助轉發信號;另據內地無線電發燒友的討論區(http://www.hellocq.net/forum)顯示,有東北、上海、廣東各地的無線電發燒友為他們轉發信號,並有不少發燒友自願去災區或捐助設備。除了汶川,綿竹抗震救災指揮部也通過電台、報章等傳媒發布應急清單,籌集應急物資。

在香港,亦有業餘無線電發燒友每天留意四川災區的情,過去幾天便收到及轉發了5個由災區發出的求救電波。有無線電波通訊7年經驗、呼號為「VR2AAW」的葉文俊表示,地震翌日(13日)是休假,留在家中「玩無線電」,沒料到在深水的家收到1400公里外的求救信號,「那是綿竹業餘電台發出的,希望可以聯絡成都業餘電台,但成都一直沒有回應,於是我便收了信息」。最終他成功將信息轉發到成都,「好開心,因為可以幫到人」。

他又說,知道四川情危急,13日當晚徹夜不眠不休收聽,之後幾天,一有時間便留守在儀器前,再接到多個由綿竹及安縣發送的無線電,於是便把內容記下,轉發至成都的電台,內容大致都是報告當地情,以及要求口罩、手套、帳篷、切割器、對講機等物資,「有時未知收發情,一直很焦急」。

香港與四川雖然相隔千里,但葉文俊解釋,無線電波的頻率其實全世界都聽得到,因為電波是透過電離層傳送,有時候兩地太近也未必可以收得清晰,「一切都是靠好彩,並非科技先進就一定行。今次我也是剛巧放假在家開覑接收器,才聽到四川的信息,希望能略盡綿力,消息流通」。他說,現時約有10多名香港無線電發燒友,自發參與轉發災區信息的救援服務,若國際救援組織有需要,他們樂意到四川協助。

地震發生後,中國無線電運動協會向全體會員發出號召,並開闢了 7.050MHz、7.060MHz為應急通訊頻率,呼籲會員留意監聽來自災區的信號,無條件協助災民及政府傳遞信息。國際業餘無線電聯盟(IARU)亦發出通知,讓全世界的發燒友避用該「應急頻率」,對中國的救災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大氣電波中形成一條「汶川通道」。

Saturday, May 17,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o-Economic Inclusion and Empowerment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Greetings!


We are very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o-Economic Inclusion and Empowerment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through Asset Building Strategies is being organized by Sunshine Foundation on August 21st-22nd, 2008,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oom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ether it is in developed or developing regions, there are people who are disadvantaged because of their limited ability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participation. The issue has now become how to empower these people. Since many forms of social exclusion have their roots in economic inequalities, strategies based on economic empowerment have proved to be an interesting approach.

This conference aims to examine how strategies to build assets – tangible like money and property, or intangible like education and social capital – can lead to greater socio-economic inclusion and empowermen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will cover the following topics:
1. Creating opportunities and incentives to save - Individual/Family Development Accounts
2. Creat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 Social enterprises and community business initiatives
3. Creating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 Microfinance and specialized financial services
4. Build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ternational speakers and resource persons include:
‧ Dr. LEE Seong-Gyu, President, Seoul Welfare Foundation / Korea
‧ Dr. Tanatat Puttasuwan, Board of Trustee and Advisor to the Chairman, People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 Thailand
‧ Ms. Jayshree Vyas, Managing Director, SEWA Bank / India
‧ Ms. Tanny Marks, Manager, ABLED Program, Vancity Credit Union / Canada
‧ Dr. Li-Chia Yiu, President and Founder, Centre f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 Switzerland

Details about the conference and registration are available at
http://www.sunshine.org.tw/socio-economic/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Ms. Marie-Claude Pelchat at marie@sunshine.org.tw

We look forward to your support and participation.

Yours sincerely,
Marie-Claude Pelchat / International Affairs Specialist
Sunshine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3F, 91, Nanking East Rd., Section 3 Taipei 104, Taiwan
Tel.: (886-2) 2507-8006 #611   Fax: (886-2) 2505-3339
Email: marie@sunshine.org.tw  Website: www.sunshine.org.tw

Friday, May 16, 2008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校舍若偷工減料會嚴肅處理 (16:27)
2008年5月16日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說,會徹查學校在地震中倒塌的原因,若發現有偷工減料,會嚴肅處理。

姜新偉說,今地震震度達10至11級,比國家要求建築物有7級抗震度為高,以致大部份樓房倒塌,他亦注意到有很多學校在地震中倒塌,雖然亦發現,學校附近的建築物也有倒塌,但亦不排除學校建設有偷工減料的情況出現。

他說,現在的工作中心在於救人救助,建築是否有問題的數據還沒出來,但一旦總結經驗後,查出來是有偷工減,就會嚴肅處理。

汶川救災資金將進行審計

汶川救災資金將進行審計 (11:22)
2008年5月16日

為確保救災資金、物資按要求及時到位、嚴格管理和合理使用,審計署決定審計汶川地震的救災資金和物資。

此次審計的重點是:查處滯撥、滯留救災資金和物資等影響災民生活和災後重建等問題,促進救災資金和物資及時、足額下撥;查處人為隨意分配、優親厚友等問題,促進救災資金和物資分配的公開、公平、公正;查處擠佔挪用、貪污、私分、剋扣救災資金等問題,促進救災資金專款專用;查處損失浪費和弄虛作假等問題,促進救災物資規範採購和有效管理;查處隱瞞、截留、挪用捐贈資金和倒賣捐贈物資等問題,促進完善社會捐贈管理運行機制,提高捐贈資金和物資的使用效果。

審計署要求各級審計機關組織精幹力量,按照救災資金和物資撥付、分配、管理和使用的進度,及時跟蹤審計,確保高品質、高水準地完成審計任務。

在審計中,要確保和促進救災資金和物資的撥付和使用;審計人員要嚴格審計紀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要認真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主動關心、幫助和促進各地各部門的救災工作。

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在四川賑災

台灣慈濟在四川賑災 (11:49)
2008年5月16日

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工作人員今天在中國四川省展開賑災活動。

慈濟基金會是台灣方面第一個抵達四川地震災區的賑災團。慈濟賑災團昨晚抵達成都,今天上午首先前往災區之一的羅江捐贈大量物資。

Wednesday, May 14, 2008

多個團體申請為地震籌款

多個團體申請為地震籌款 (21:00)
2008年5月14日

社署表示,截至下午六時,社署共收到21宗有關四川地震的公開籌款活動申請,並已批8宗申請。

發言人表示,社署收到申請後,會盡快審批,如申請符合於公眾地點進行慈善籌款活動的有關規定,社署會向申請機構發出公開籌款許可證。

發言人指出,任何團體或機構如計劃在公眾地方進行慈善籌款活動,或售賣徽章、紀念品或類似物件的活動,應向社署申請公開籌款許可證。

社署網頁已列載獲發許可證的慈善籌款活動。

市民如對籌款活動有所懷疑,可瀏覽社署網頁,亦可致電社署熱線二三四三 二二五五,或於辦公時間致電社署總部二八三二 四三一一查詢。

Tuesday, May 13, 2008

完善一筆過撥款機制

員工參與決策增透明度
可完善一筆過撥款機制

2008年5月13日

【明報專訊】關於社福界一筆過撥款的機制,政府委派的獨立委員會仍在檢討,不過從近期一些情和披露的資料顯示,這項政策在業界所引起的爭議,如果受資助的社福機構(下稱社福機構)讓員工參與決策,增加透明度、加強內部溝通和管理,則目前暴露的一些問題,或許可以得到紓緩和解決。

環繞一筆過撥款的最大爭議,是社福機構有大量儲備的情下,部分員工的薪金與社署社工比較,差了一大截;另外有舻象顯示,社福機構儲備過多,是降低服務水平換來的。

一筆過撥款機制在2001年實施之後,政府曾向社福機構發放接近24億元的過渡津貼及一次過撥款,讓社福機構履行對認可編制員工(俗稱定影員工)的合約承諾。因此社福機構儲錢履諾,完全無可厚非,但是從兩項數字來看,社福機構的儲備數量是否合理,值得斟酌。

據立法會一份文件引述社署的資料顯示,社福機構定影員工的數量,由2000年起逐年減少。2000/01年度,定影員工的數目為21,455人,到2007年9月,大幅減少至12,413人,減幅超過40%。而2000至2006年的6個財政年度,社福機構的儲備卻是逐年猛增,計由2000/01年度73家社福機構的2.2億元儲備,2005/06年度增至139家的18.6億元。理論上,社福機構的儲備,應該隨覑定影員工相應減少才對,但是實際上儲備卻持續增加,情為何如此「反常」?

社福機構的儲備多了,用於員工的薪金和服務開支,自然減少。轉制之後,社福機構所聘請員工,與社署社工相比確實存在差距,到去年政府公務員加薪後,所謂「同工不同酬」情進一步惡化,於是觸發部分社工遊行和罷工。

政府當日以社福機構員工起薪點與頂點之間的「中位薪酬」,為計算機構獲得撥款額的基礎,例如,社工職級薪酬由總薪級表的第18點(月薪2.2萬元)至33點 (4.5萬元),政府則以第27點的「中位薪酬」計算撥款額,但不少機構是以低於「中位薪酬」,甚至低過起薪點請人。去年9月,有社工界人士透露當時 164個受資助社福機構之中,75間的薪酬高過「中位薪酬」,也就是說,其他89個社福機構的薪酬僅及或低過「中位薪酬」。各個機構薪酬準則不一,顯示並非單純資源問題,而是涉及各個機構管理手法不同,會否有機構管理不得其法,值得關注。

機構儲備茘升 長者膳食質劣

至於社福機構儲備充盈,影響到服務質素,例如本報較早前報道,由於通脹加劇,食物價格升幅厲害,多家向長者提供送飯服務的社福機構被發現轉用廉價食物,令貧困長者的膳食質素下降。有前線社工表示,一筆過撥款實施前,社福機構獲發指定撥款營運膳食服務,每當年內出現盈餘,長者可間中獲發冬菇及罐頭鮑魚等貴價食物。但是實施一筆過撥款後,機構寧可把錢調動來建優質寫字樓、留用儲備至「水浸」,也不願大額投放在沒錢落袋的服務。

社署則指出,一筆過撥款除了薪酬還包括「其他費用」,以支付機構膳食、交通費、設備等項目支出。由於「其他費用」會參照政府整體物價變動而每年調整,因此食物價格上升,會在每年整筆撥款合約款額反映出來。不過長者膳食的質素下降,是事實,而從社福機構儲備逐年增加的事實看來,則長者膳食遭到「剋扣」,大概可以成立。

有社福界人士辯護說,當年實施一筆過撥款時,政府對社福機構給予過渡補貼,7年來各機構約共收近24 億元,由上一財政年度起這項補貼已經終止,而儲備的數額,亦符合政府規定不得超過所獲撥款25%的要求。話雖如此,社福機構的儲備過多,而員工的薪金偏低和影響服務質素,是事實,因此現在的問題,並非一筆過撥款導致社福機構資源不足,而是管理方面有問題,應該對症下藥,完善一筆過撥款機制。

一筆過撥款是讓社福機構彈性調配資源,以鼓勵他們更妥善運用資源,從而減低成本,提高成本效益或改善所提供服務。因此若由政府設機制監察社福機構,是走回頭路,有違一筆過撥款的原旨,應該循完善社福機構的內部管理,以解決問題。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有份參與的一項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467名社福機構員工,接近八成要求增加機構開放管理透明度,也有接近八成員工要求社福機構參與機構決策的機會。我們認為,社福機構的管理增加透明度、讓員工參與決策,可以加強內部溝通,減少誤解,完善管理。政府委任的整筆過撥款獨立檢討委員會,年底提交報告和建議時,應該採納這項調查的發現,讓社福員工參與改善社福機構的管理工作。

非政府機構儲備升7倍

整筆撥款後
非政府機構儲備升7倍達18億

2008年5月13日

【明報專訊】政府01年起向非政府機構(NGO)推行整筆撥款計劃,推行至今逾7年備受爭議,甚至出現服務質素下降、員工福利受損的問題,機構更經常表示資源不足,但原來截至05/06年度,84%機構皆有累積儲備,累積儲備額更於6年間上升超過7倍,至18.6億元,但同期的「定影員工(推行新津助制度前的員工,支取舊薪酬福利)」數目則連年下跌。

「定影員工」連年減少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會議本周五討論整筆撥款津助制度的推行情,立法會秘書處應議員要求,準備了有關「整筆撥款津助制度對受資助福利界別的影響」文件,當中羅列整筆撥款計劃開展以來多項影響變化。

其中資料顯示,擁有累積儲備的受資助非政府機構的數目連年上升,由00/01年的73間,上升至05/06年度的139間,升幅近倍;這些機構的累積儲備數額更驚人,由同期的2.2億上升至18.6億,升幅超過7倍。

立法會社福界議員張超雄說,這反映非政府機構管治出現問題,他們多擔心「冇錢用」而刻意儲起部分撥款,這反而影響服務質素,員工薪酬福利亦受影響。他質疑說,作為非牟利機構,並且是為社署提供服務,為何當局可以容許有機構大筆儲備。

但文件引述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指出,新津助制度下,非政府機構有較大動力尋找其他撥款來源、鼓勵參與社會企業及與私營機構合作,這可令有關機構減少倚賴政府資助。

一直以來機構多解釋,為保證「定影員工」薪酬及福利不變,及支付其離職補償,故需保留大批儲備,但文件指定影員工數目由同期的21455人減至07年9月的12413人,減幅40%,反映機構這方面的財政壓力逐漸減少。

非政府機構的學位職位及文憑職位的流失率則分別有6.5%及9.0%,離職率更分別高達11.1%及19.0%。「機構展關懷」運動較早前訪問了467名前線員工,結果發現只有30%人滿意薪酬待遇及30.8%人滿意「年資認可」,更嚴重的是只有19.1%受訪者滿意工作前景。

張超雄指當局會盡快檢討現行整筆撥款制度。

Sunday, May 11, 2008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低收入家庭難令子女吃飽 (22:05)
2008年5月11日

一項調查發現,近8成貧窮家庭每天少吃一餐來省錢對抗通脹,更有5成母親未能滿足子女溫飽問題。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5月初以問卷形式,訪問了138名貧困母親,了解通脹對她們生活的影響,這些家庭收入中位數為6500元,當中22%家庭要領取綜援。

這群低收入母親中,78%受訪母親每天少吃一餐飯或捱餓來節省開支,以對抗通脹;76%受訪者要檢拾紙皮、領取免費食物幫補家計;70%人要變賣舊報紙及鋁罐賺取收入;57%要購買過期食品。

雖然貧窮家庭的母親想盡辦法對抗通脹,但有53%受訪母親表示減少食物份量讓子女捱餓,已導致子女健康變差;83%受訪者因為通脹壓力出現失眠。

協會表示,通脹影響貧窮家庭的食糧之外,也加重母親的心理壓力,導致家庭爭執增加。該會建議港府透過學校向窮困家庭的子女提供半價或免費早餐及午餐;並建議政府開設每天十四個小時的託兒及功課輔導服務,讓窮困家庭的母親外出工作賺取收入。

樂施會警告:緬甸百五萬人瀕危

樂施會:緬甸百五萬人瀕危 (15:58)
2008年5月11日

樂施會警告,若無法緊急提供乾淨的水和衛生設備,緬甸未來幾周至數月,預估150萬人會面臨疾病危險。

樂施會東亞地區主管艾爾蘭指出,緬甸可能已逾10萬人死於熱帶旋風,後續公共衛生災難恐怕會讓死亡人數增加15倍。南亞海嘯造成25萬人死亡,但未見疾病爆發,因為當地政府與全球動員大規模救援,防範疾病爆發,緬甸也必須如此。

艾爾蘭向緬甸政府呼籲,解除國際救援機構的簽證限制,讓他們進入緬甸協助災民。樂施會和其他救援機構需被獲准在緬甸展開救災工作,「我們有救難技術和專業」。

根據南亞海嘯與巴基斯坦地震的救災經驗觀察,樂施會指出,如果沒有立即投入援救,包括乾淨的水資源,恐怕高達150萬人會面臨公共衛生危機的風險。

艾爾蘭表示,緬甸現在就需要大規模協助,這需要緬甸能夠解除簽證管制,讓國際組織幫助脆弱的災民。

Saturday, May 10, 2008

THE GLOBAL FUND

THE GLOBAL FUND
Investing in our future
The Global Fund
To Fight AIDS,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

An innovativ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the Global Fund has become the primary multilateral mechanism for funding programs to fight AIDS,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 Since it was established in 2002, the Global Fund has committed over US$ 10 billion to more than 550 programs in 136 countries to tackle these pandemics.

The Global Fund's purpose is to attract, manage and disburse additional resources to make a substantial and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these diseases.

Friday, May 09, 2008

英國樂施會化舊衣為神奇

樂施會殺入時裝界
化舊衣為神奇

2008年5月9日

【明報專訊】國際慈善機構進軍時裝界!樂施會英國分會在倫敦開設時裝店,將市民捐贈的二手衣物,交給倫敦時裝學院的學生重新包裝,靠他們「化腐朽為神奇」的創意及工藝技術,將衣服改頭換面,以新品牌形式在專門店銷售,藉以開拓善款來源。

邀時裝學生改造二手衣物

該時裝店於本周六「世界公平交易日」,在倫敦時尚購物區Westbourne Grove開張,除售賣Agnes B、Armani、Chloe、Cacharel等品牌的舊款衣服,以及公平貿易品牌People Tree與講究環保的Amana衣物外,還有一批經時裝學生精心剪裁的二手衣物,該服裝牌子名為「Loved for Longer」。

無論是70年代的窗簾或是80年代的舊裙,樂施會都將之交給倫敦時裝學院的學生「重新創作」,將之改為獨一無二的時裝。這些貨品售50鎊(768港元)至200鎊(3074港元)。獻出心思的設計學生可獲零售價的50%作酬勞,餘款撥歸慈善用途。

為宣傳新店,樂施會邀請了Henry Holland、Giles Deacon、Stephen Jones、Christopher Kane等7位英國時裝設計師,重新創作了7件舊衣物,將之放在eBay競投10天。傳媒周三初看到這些「大作」,無不歎為觀止。

樂施會零售負責人法夸爾(Sarah Farquhar)表示,希望藉覑新店,一掃義賣店衣服款式老套的印象。新店貨品售價雖然不算便宜,但予人很多驚喜。樂施會希望為顧客提供做善事的機會之餘,亦向他們提供「綠色時裝」的選擇。

英國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

Wednesday, May 07, 2008

Singapore "starter kit" for wealthy givers

Singapore "starter kit" for wealthy givers

The National Volunteer and Philanthropy Centre (NVPC) is to set up Singapore's first community foundation to provide a new vehicle for charitable donations. It will fill the gap between family foundations and the Community Chest and act as a 'starter kit' to encourage the emerging wealthy to give without necessarily setting up their own foundations, said Dr Vivian Balakrishnan, Minister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Youth and Sports. Initially, donations to the community foundation must be upwards of $1 million. Where feasible, the foundation will help combine funds from a number of donors into a common pool for more efficient management. With such an arrangement, the costs incurred by donors will potentially be lower than if they were to set up their own foundations, said NVPC. The Government will kick-start the initiative by providing up to $10 million for a limited period for the start-up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ource: Todayonline.com, 7 March 2008

財務策劃師 捐10%做善事

入職3年將任分行經理
年薪百萬 捐10%做善事

2008年5月7日

【明報專訊】「心善則到處天堂。」本身是基督徒的陶思誦,個人網誌的網名卻選用了一句佛偈。恰巧的是,他的善心,最後亦引領他走上前往天堂之路。

多年來一直熱心參與義工活動的陶思誦,過去5日一直與團友在內蒙探訪,直至前日在當地找到網吧,即趁機將行程經歷及相片上載到個人網誌,但他當時不會想到,這次留言之後,就要與家人朋友永訣。

「今日就離開佢地啦……」陶思誦生前在網誌上記下即將和內蒙認識的新朋友分別,他的最後網誌寫於前晚約11時,字裏行間表現出十分享受今次旅程,「呢幾日真係好正呀,呢度鱓小朋友真係好得意…走鰟陣佢地喊晒……」(見圖)

目標:設20億慈善基金助人

今年8月才滿26歲的陶思誦是標準的上進青年,2005年科大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畢業後,加入英國保誠任職財務策劃師,短短年多就連升兩級成為營業經理,更在東莞開設自己的公司做生意。他在網誌中披露大計,目標極之遠大,「每年要到兩個新的國家……28歲前,我要有150萬港元的流動資產,每年收入的10%會用來回饋社會,其中一半會捐予第三世界;到我55歲時,世界大部分的地方都有了我的足舻,我會有一個20億的慈善基金,除通脹後每年的利息收入有1億,幫助有需要的人」。

事實上,他是在挫折中成長,他在網誌透露中五會考只得14分,中文科不及格,但重讀中五後得到24分,高考以2B1C考入科大,大一時就創業搞補習中介網站,更當上系會主席。他又很喜歡旅行,曾徒步攀登非洲最高峰吉拉馬扎。

事業心重的他在網誌中記述大量的工作事情,本年初檢討工作成果,就一度欣喜不已,「估唔到我都幾唔錯喎!有63% growth,都可以話係拉起成個branch鮋growth rate,wow……2008係北京奧運鮋日子,亦係我衝刺鮋一年!」他又披露本年會成為分行經理,年薪將突破百萬,「突破突破再突破!」無奈一次車禍,就為他剛剛起步的人生畫上句號。

陶的上司、保誠首席業務總監梁偉堅說,陶加入公司雖僅3年,但為人上進、工作投入,是充滿熱誠的年輕人,「今年進度良好,公司正在考慮是否年尾將他晉升為分行經理……我收到信息時也感驚訝,有點接受不到」。

明報記者

世界緊急援助 分會遍英美德荷

世界緊急援助 分會遍英美德荷
2008年5月7日

【明報專訊】1998年成立的世界緊急援助(香港)是本港註冊的非牟利慈善機構,是國際世界緊急援助(World Emergency Relief, WER)成員,主要援助工作包括照顧孤兒、賑災、救濟飢民及反賣淫活動,多在菲律賓、非洲及中國大陸等提供援助,亦會在非洲、亞洲、東歐、中美及加勒比海等地做義工。

世界緊急援助(香港)於2007年9月1日起展開「內蒙貧困兒童助學計劃」,為逾150名成長於貧窮戶和牧民家庭的學童提供教育資助,今次乃義工定期到內蒙探訪的活動。

「世界緊急援助」由各地不同宗派的基督教團體組成,由麥蓋林(Joel MacCollam)於1985年在美國成立,是國際非政府組織 ,辦事處分佈美國、英國、德國、荷蘭及香港。

張超雄: 醫療券註定失敗?

醫療券註定失敗?
《星島日報》雙龍會 2008年5月1日
張超雄 立法會議員(公民黨)

醫療券出爐之初,社會上流行一種說法 -- 醫療券除了是回饋長者的「福利」,還是將來推動公私營醫療協作的試金石,任重道遠。當時局長更明言要以醫療券試行「錢跟病人走」,以縮短公立服務的輪候。然而,在最新的醫療改革諮詢中,只見官方再三強調會檢討計劃的資助範圍,計劃作為醫療改革的試驗反而消退不少。

官方取態的微妙轉變,或許可以從一個調查中找到線索。港大社工系聯同明愛最近便訪問了二百多名中西區長者,得出一些有趣發現。

首先,醫療券未能帶動更多公營醫療服務使用者轉投私營市場。調查發現,即使可獲每年250元的資助,仍有多達半數長者表示不會(45%)或暫不考慮 (5%)因此轉投私營市場,原因不外乎認為在扣除醫療券的資助後,私家收費仍然昂貴(64%),以及公立服務收費便宜(50%)等,反映醫療券出手太低,長者大多認為並非一兩次便可將病看好,憂慮轉看私人醫生帶來長遠負擔。

調查亦顯示,醫療開支越大者,反而越不傾向使用醫療券。在患有四種或以上慢性病的受訪長者中,只有47.9%表示會使用醫療券;相反,沒有任何長期病患的則有71.4%,顯示沒有慢性病的長者較患有慢性病的更願意使用醫療券。這可能是由於患有長期病的長者醫療使費較高,一向依賴公營部門,醫療券遠遠不能抵償轉投私營服務的額外開支。換言之,醫療券對有真正醫療需要者幫助不大,亦無助將穩定的醫療需求向私營市場轉移。

假如運用公帑應確保最缺乏社會資源的人受益,那麼醫療券便是反面示例。調查發現,收入越低的長者,使用醫療券的意慾反而越低。在月入少於1,500 元的長者中,只有50.6%表示會使用醫療券,月入3,000元或以上的反而多達63%。而在這些月入3,000元或以上會使用醫療券的長者中, 55.2%本身已有惠顧私家醫生,月入低少於1,500元平日會惠顧私家醫生的長者,則只有27.9%,可見收入較高的長者較傾向使用醫療券,而這些長者原來已是私營服務使用者。這個現象反映醫療券未能打破固有的醫療服務使用模式,只能為較有能力有使用私營服務的長者提供額外「獎賞」,低收入的長者由於較少或沒有惠顧私人醫生,醫療券對他們並無太大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在表明會使用醫療券的長者中,52.9%承認是抱著「用得唔好?」的心態。可以預期,當所有醫療券用罄,他們便不會再使用私營服務,對轉移公營需求幫助有限。

要推動醫療服務使用的範式轉移,政府除了必須提供遠較目前250元為多的金錢誘因,其實首先需要一個公私營醫療協作平台,例如雙方病歷得以互通,較有能力而有長期醫療需要的長者,才不會因憂慮病況跟進而對私營服務卻步。在這方面,政府在最新的諮詢中才提出建立電子健康記錄互通系統。在目前公私營醫療體系基本獨立運作的前題下,醫療券的試驗根本難見真效。

同樣由於缺乏前期配套,醫療券高達6,800萬元的行政費便變得不合情理。目前政府的醫療改革諮詢仍只能就公私營協作進行原則性探討,未有較具體計劃方案。假若政府在這方面已有較清晰的目標,那麼醫療券電子平台的建立,便該可作為推動公私營協作的一部份,醫療券甚或可在既有方案上發展一套可供操作的平台。這樣,醫療券便可配合整體醫療改革,其龐大的開發及行政費或能變得較有依據。現時已有不少特別是專科醫生的私營服務提供者表示不願為醫療券大費周章,顯示私營市場仍未準備為公私營協作提供試驗場。

醫療券作為一種「福利」,有需要者認為不敷應用,無需要者又覺得微不足道;而作為醫療改革的試驗,則醫療券的角色更是尷尬,無助吸引長者改變固有的醫療服務使用模式。在未有做好各方面配合前,這樣的試驗,幾乎從開始便註定會失敗收場。

香港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SACOM)

張茵:玖龍紙業絕非血汗工廠 (17:00)
2008年5月7日

玖龍紙業董事長張茵就「血汗工廠」之說做出回應,她說真金不怕火煉,其工廠絕非「血汗工廠」。

張茵堅持說,玖龍紙業的工廠環境處於世界同行業的領先水平,絕非所謂「血汗工廠」。

在七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張茵及玖龍紙業其他高管悉數到場。被二00六年胡潤財富榜列為中國內地首富的張茵覺得有點「冤」。

張茵說,玖龍紙業成功的關鍵是找到了「變廢為寶」的商業模式,將廢紙循環再生利用,打造了資源型、環保型的造紙新模式,實現了商業擴張,而非靠苛待員工積累財富。

四月十五日,非政府組織——香港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SACOM)發布一份調查報告,將玖龍紙業這家規模排行中國第一、亞洲第二、世界第八的造紙企業定性為「血汗工廠」、「港企之恥」。報告指責其工作環境危險,借工傷事故斂財,「點血成金」等無良行為。

張茵辯稱,玖龍紙業是資本密集型企業,員工成本僅占營業額的百分之四點七。二00七年東莞市社會平均月工資標準為九百六十元,而玖龍的輔助工每月的待遇都在一千五百元左右。

針對各界對玖龍紙業一再推遲對報告做出回應的質疑,張茵表示,這段時間一直忙於在海外發行三億美元投資級債券的融資工作,近日剛剛完成。

Saturday, May 03, 2008

Focus On Film

FOCUS ON FILM

Hong Kong's Non-Profit Arts Organization dedicated to providing youth with the tools to create their own films and the platforms to show the resulting work.

We are a young dynamic company in rapid development. We specialize in media production and creative education.

We are seeking

BUSINESS / MARKETING MANAGER

· Higher Diploma/University Graduate with Marketing Experience
· Prior experience in the non-profit field
· Prior experience in the film/tv industry a plus
· Experience in writing/overseeing grant proposals a plus
· Cantonese Speaker a plus

Interested parties please send CV and expected salary to: info@filmschoolhongkong.com

Oxfam Hong Kong - Policy Officer (CSR)

OXFAM HONG KONG

Work with people against poverty! Oxfam Hong Kong (OHK) is a member of Oxfam International (OI) and an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relief agency based in Hong Kong. We are looking for the following staff member to join our anti-poverty work:

Policy Officer

(A 2-year contract basis position based in Hong Kong)
The Policy Officer, focusing on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support, will have responsibility for strengthening Oxfam Hong Kong's influence on and position within the fiel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In particular: contributing to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researches necessary to further OHK's analysis of the private sector and CSR;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quired internal systems; supporting information provision and capacity building work relating to the private sector; producing material on CSR for, and regular speaking and writing to bring OHK's perspective on CSR to OHK stakeholders and external audiences; developing and strengthening relations with other groups working on CSR.

Necessary Qualifications

· A recognized degree with knowledge of private sector and development issues
· Strong analytical and conceptual thinking and proven research experience
· Strong communications skills in oral and written English and Chinese
· Knowledge of Oxfam's mission and work
· Ability to work individually as well as in a team

Preferred Qualifications
· Strong understanding of non-government organisations (NGOs)
· Training experience with understanding of the fiel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overty and multi-stakeholder initiatives (MSIs)
· Familiarity with specific industries of interest to Oxfam, including garments/apparel, extractive industries, agribusiness, pharmaceuticals

Terms and Conditions This Hong Kong-based position is offered on a two-year contract without expatriate package.

Closing date of applications: 16 May 2008.
Please send your application letter, CV with current salary, expected salary and date of availability to Human Resources Manager, Oxfam Hong Kong, 17/F., China United Centre, 28 Marble Road, North Point, Hong Kong or by email to hr@oxfam.org.hk. (Applicants who are not invited for an interview within one month after the closing date may consider their applications unsuccessful.)

All information provided will only be used for recruitment related purpose.

Friday, May 02, 2008

工人遊行爭最低工資

香港3000工人遊行 爭最低工資
2008年5月2日

【明報專訊】香港多個勞工團體趁昨日五一勞動節發起遊行,有逾3000名工人參加,他們普遍希望政府打擊通脹,同時宣布工資保障運動無效,要求訂立最低工資。近期開腔支持最低工資立法的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亦說,06/07年度參加工資保障運動的工人薪金雖上升3.3%,但仍低於通脹,故認為公眾可多討論。

要求時薪不低於30元

工聯會及職工盟昨分別發起逾1000人及2000人遊行,希望政府可立法制訂最低工資。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說,現時本港通脹嚴重,工人權益未得到保障,促請政府訂立最低工資,時薪不少於30元,而外傭的最低薪金亦應回復03年的水平,即每月3800元。約50名街坊工友服務處成員亦遊行到政府總部,要求政府立法制訂最低工資,時薪不低於30元及8小時工作制。

工聯會亦要求政府帶頭壓抑通脹,宣布工資保障運動無效,盡快立法制訂最低工資,及將僱主不依法庭判令支付欠薪列為刑事罪行。

梁振英﹕公眾可多討論立法

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表示,保安及清潔工人的工資長期處於低水平,58萬人每月薪金6000元以下。他說,06/07年度參加了工資保障運動的工人薪金升了3.3%,但仍低於通脹。他認為,公眾可多討論立法的問題,有助推動更多僱主參加工資保障運動。

勞工及福利局發言人表示,政府非常重視勞工權益,致力締造和諧的勞資關係。政府會因應社會不斷轉變的情及需要,不時檢討各項勞工政策,以配合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步伐,照顧勞資雙方的需要。

穗新例入工會被炒可獲賠

穗新例入工會被炒可獲賠 (23:42)
2008年5月1日

廣州市為加強保護勞工,今日起規定,職工若因參加工會而被解僱,將可獲兩年薪酬賠償。

廣州市總工會主席陳偉光表示,根據新規定,職工因組織、參加工會而被解約的,由行政部門責令企業繼續履約,若職工本人不願繼續履約的,則須給予職工上年收入兩倍的賠償,並支付解約補償。

Thursday, May 01, 2008

勞工團體遊行促訂最低工資

勞工團體遊行促訂最低工資 (14:21)
2008年5月1日

今日是五一勞動節,多個勞工團體在遮打花園集會,遊行到政府總部,要求立法訂立最低工資。

他們又要求將僱主不按法庭判決支付欠薪,列為刑事罪行。

勞工及福利局發言人說,政府非常重視勞工權益,致力締造和諧的勞資關係。政府會因應社會不斷轉變的情況及需要,不時檢討各項勞工政策,以配合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步伐,照顧勞資雙方的需要。

梁振英歡迎討論訂最低工資 (15:22)
2008年5月1日

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說,歡迎社會多加討論訂立最低工資的問題。

但他表示,希望討論集中在清潔工人及保安員工資偏低的問題,因為這些工作的工資長期處於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