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4, 2005

大學捐款

馮國經﹕大學私人捐款幫助我們夢想成真
作者為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

【編按﹕本文為馮國經於7月9日出席一個講座時的發言摘要,大標題由編者所加。】

人才為香港最重要和唯一的資產

由 於缺乏天然資源,人才成為香港最重要也是唯一的資產。自強不息,是香港一貫的精神﹔戰後數十年,憑刻苦實幹靈活應變,我們的紡織製衣和電子工業都曾盛極一時。80年代,我們將勞工密集工業轉移到珠三角,加強了香港與內地的合作,創造了新的機會,避免了大量港人失業的局面。今天香港經濟已由服務業主導,全 港生產總值87%都源自服務業,令我們躋身世界最重要的金融商業中心之列,以創意和才智為經濟增值,為這城市創富。

在這城市,我們不僅需要知識和經驗幫助我們「努力」工作,更要「精明」地工作。因此,教育在這裏肩負重要的任務。

教育是對人民的最重要長遠投資

教育是社會為人民所作出最重要的長遠投資。教育的主要功能有二﹕

一、培育年輕人成為良好盡責的公民﹔

二、裝備他們謀生的能力。

古希臘和中國早已探討過教育的角色。港大的校訓也提醒了我們教育的深遠意義。Sapientia et virtus意指智慧和德行,跟選自《大學》的「明德」「格物」四字互相輝映,兩者都指出探求知識和道德操守的重要。

本港教育制度在培育德行方面做得不錯,香港社會安全文明,市民生活和諧。香港在培育青少年成為良好公民這方面,大致上是稱職的。至於教導青年擁有智慧、有能 力謀生方面,我們必須明白香港是知識型社會,要在現代世界保持競爭力,必須拓展人力資產。若以電腦比喻香港經濟,香港經已具備硬件,「人才」就是可幫助硬件更順利快速運算的軟件。然而,要開發合適的「軟件」,不是一時三刻可得,整個過程是漫長的,價值觀、文化道德等指標更要凝聚數代人的心血。我們要裝備我們的年輕人,使他們掌握新知識,加上新科技(如資訊科技),令他們能推動社會前進。

大學的抱負應放眼中國、亞洲和全世界

在知識型社會,大學是正規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大學之所以有別於職業訓練院校,是大學有其獨特的抱負。隨內地和香港的經濟日漸融合,中國又在區內及全球的 經濟佔有重要位置,因此,本港大學的抱負就不應只眼於香港,應要放眼中國、亞洲以至全世界。港大具備了作為亞洲頂級教育中心的所有條件,許多學科也在國 際上領先,早在創校之時,「為中國而立」已是港大的抱負。今天香港的大學也應該認真釐定自己的角色,應為中國的發展作出貢獻。

要成為國際 的領先學府,必須要有一流的人才﹔既要吸引優秀的學生,也要招攬傑出的教研人員,將世界的精英匯聚香港,如此一來,互相牽引。現時,本港大學大概只有8% 非本地生,我們的路仍然遙遠,必須要將比例提升至最少兩成,讓來自內地、亞洲及全球的學生來港攻讀。以香港「動感之都」的魅力,只要我們在收生政策予以配合,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自然湧至。正如牛津、哈佛一般,只要吸引到來自全球的優秀師生,自然就可以營造出理想的學習氛圍,互相啟發激勵,達致昇華效果。

大學招收較多國際學生有眾多好處。國際生能引發香港學生對國際事務的興趣,其次,跟優秀的國際學生一起學習,會促使本地生更努力求進,有助他們日後能成為亞 洲新一代的領袖。再者,香港經濟也會因為國際學生而長遠得益。留港工作的國際生會為本地企業提供更多國際人才。若他們選擇回國發展,也會令香港因此與世界建立起緊密的聯繫而變得更國際化。

除了培育學生外,大學也可透過為內地政府及私人機構的領導人員提供培訓來協助中國的發展。香港的金融、 銀行體制、物流業務、酒店管理、公務員隊伍、廉政公署等都是世界公認為優秀的,我們可以就這些方面為內地有關人員提供短期培訓課程,加強兩地聯繫之餘,同 時讓香港長遠獲益。

大學須具國際觀,並要培育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香港的大學必須要有全球視野和國際觀,至於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是否有能力與世界溝通無間。英語是重要的世界語言,我們的畢業生必須能流利運用。還有,我們須在教學上重灌輸通用及可轉移的技巧,讓學生有能力終身學習,有利日後轉換工作時,能將學到的技巧靈活應用。我們要緊記,教育是一個終生過程,這也是現代社會重視持續教育的原因。

本港院校更要善用香港作為東西文化交匯樞紐的特點,開展東西方的比較研究,為中國工、商、醫培育新一代的領袖,並專攻我們可以在國際上有優勢的學術領域。

集社會資源助大學發展是全球趨勢

要建設一所世界級大學,必須要有相應的財力支持,過去數十年,香港政府積極支持專上教育,然而隨社會不斷發展,加上終生學習的需要,教育開支不可能再由政府獨力承擔。為確保有高質素教育,院校應先善用政府所給予的資源,其次是向社會爭取支持。

教育為私人機構提供需用人才,私人機構是教育的最終受惠者,我相信大家都樂意積極與大學協力栽培人才。本港院校可透過捐款,配對捐助、研究資助金等方式爭取私人機構的支持,當然還要爭取校友的捐獻。

最近,港大有幸獲李嘉誠基金會大力慷慨支持,這筆捐款帶領出新的捐獻文化。事實上,全球趨向以社會資源支持大學教育發展。在南韓,四分三學生就讀私立大學﹔日本也開始鼓吹大學發展為獨立法人機構﹔2003年,台灣有超過120位大學校長的行政人員參與捐款工作坊﹔在國內,北大、清華的經費也只有20%至30%來自政府。

對香港院校來說,私人捐款十分重要,請別誤會要以它來補貼政府所削減的資源,這些捐助是用作幫助學院爭取卓越成就的動力。政府的資助,是用作日常教學營運﹔私人的捐款,是幫助我們夢想成真。捐贈者與大學結伴同行,締結雙贏局面。捐款令大學能夠追求學術上的卓越,貢獻人類,同時也代表了捐款人和大學有共同的信念,致力在所選取的範疇爭取佳績。

我深信新的捐獻文化潮流已經在香港展開。對院校而言,最艱巨的任務不是如何找尋善長,而是如何開展新里程,設立新項目,以卓越成就贏取支持,實現大學的抱負,滿足社會的需要。

教育是荷載我們向上的工具

幫助經濟有困難的學生升學也是我們的要務。90周年港大校慶上,當時的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曾提醒來自社會各界的新精英,不要忘記自己的出處,他們得到自我提升後,也須協助別人提升。因此我們應努力確保有才華的學生享有平等入學機會,不會因經濟問題而受阻。今天,我們可以藉教育,荷載人才在社會中拾級而上。

我相信,青年人只要努力求學,畢業後能不斷進修深造,面對工作各種轉變而又能靈活應變,將來必然出人頭地。作為香港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定要為他們提供機會,對於這項挑戰,我們是責無旁貸。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