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06, 2011

成立「關愛基金」所引起的爭議

商界行善及成立「關愛基金」所引起的爭議

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慈善法》立法事宜,多年來都得不到特區政府的重視,遲遲未能進入立法程式,但去年十月特首曾蔭權在發表《施政報吿》時,卻突然宣佈要成立一個一百億元的關愛基金」,當中一半需要由商界捐贈。因為香港政府過去絕少向社會募捐,計劃即時引起社會極大的迴響。有評論揶揄計劃有如強迫商人購買「贖罪券」,亦有著名學者指責政府混淆基本的福利責任與民間慈善的功能。雖然特首曾蔭權辯稱成立關愛基金是扶貧的一個新方向,政府在籌款以外更可鼓勵商界服務社會,但社會對此計劃仍然劣評如潮。計劃最終仍得到很多大企業的支援,但亦有知名商人高調拒絕參與。建設和諧社會的成效未見,卻先製造了社會爭拗。

就推動慈善發展而言,成立關愛基金這件不大不小的風波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們去細心思考:在政府方面,成立關愛基金本質上是一項政治任務,原意是希望籌集商界捐款幫助弱勢社群,以緩和社會上的仇富情緒。由於捐款數額龐大,的確會得到很高的媒體效果。但由政府高調出面勸捐,很多企業可能只是脅迫於政治壓力才參與其中,明顯違反公益事業自願參與的基本原則。在商界方面,這事件亦令人想到為何香港許多大企業都欠缺能力直接啟動本身的公益計劃,而需要政府大費周章去成立關愛基金來讓他們捐獻呢?這是否反映長久以來本地商界沒有真正植根社區,未能善用財富推動社會發展?

特區政府突然宣佈成立關愛基金,當然不會是無的放矢,有立法會議員就直稱成立基金的目的是要將商界壟斷巿場而賺取的利益回饋弱勢社群,以化解社會日漸尖銳的階級矛盾。[1] 但是政府在推出政策時顯然未有深思熟慮,只列出目標的籌款額,並未有具體交待將來善款的用途和使用細節。而這種由政府強勢帶動的慈善並不為香港社會所接受,有商界人士表明感覺有如「被徵稅」,輿論亦批評政府運用捐款而非稅收去修補政府提供的福利安全網並不恰當。雖然政府聲稱計劃可促進商界多參與服務社會,但由政府統領整個計劃,對於鼓勵商界多接觸公益業界及基層的公民社會,其效果只會是適得其反。其他的反對意見還包括擔心關愛基金會令扶助弱勢變為有錢人的施捨,而政府一次過吸納巨額的商界捐款,必然會打擊其他依賴商界捐款的公益機構(如香港公益金及由它撥款支持過百間的慈善組織)。在輿論壓力下,政府最後籌組以民間人士為主的委員會管理關愛基金的運作,制定基金在各個範疇的使用方法,並確保基金的運作具透明度,基金更接受商界以外的公眾捐款。雖然特區政府嘗試亡羊補牢,整個計劃對推動慈善發展只可以說是一個反面教材。

成立關愛基金帶出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香港商界為何被政府牽著鼻子走,而不是主動出擊扶助弱勢社群以改善商界的形象。其實過去一年有關本地富商巨賈應如何行善,已引起傳媒的廣泛討論。由年中有消息傳出商界正醞釀成立一個每年捐款額達億元的扶貧基金(計劃最後無疾而終),以至首富李嘉誠於九月份通過其基金會發起的「香港仁愛香港」網路互動公益活動,都引起了廣大市民的關注。但整體而言,負面的報導似乎仍是占了大多數,市民及一些公益團體對於本地商界行善的誘因、手法以至動機都提出了質疑。最基本的問題是許多大企業仍未盡好企業社會責任,地產商時被批評在興建「發水樓」或者用不誠實手法銷售樓宇,如果單靠捐獻行動來改善商界的形象(如捐款給關愛基金),只會適得其反。

在香港,商界行善當然絕非新事物,除了好一些營商致富的大慈善家,歷史悠久的香港公益金多年來都十分依賴商界的支持。回歸後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推展的商界展關懷」嘉許計劃,就是要大力推廣企業社會責任。然而近年來「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批評亦愈來愈多,企業界單靠捐助公益金或參與商界顯關懷等項目已無法改善形象。在這個情況下,工商界曾經在去年中醞釀成立扶貧基金去幫助政府安全網保障不到的弱勢社群,以緩和社會對立的氣氛。但是對於如何能落實這個專門服務基層的基金,參與計劃的工商界竟表示「沒有半點頭緒」[2]。這反映商界長久以來亦缺乏參與基層公益事務的興趣與能力。及至後來政府宣佈成立「關愛基金」,這些有意參與成立「商界扶貧基金」的財團都被邀請參與關愛基金,成立扶貧基金的計劃便不了了之。

除了「商界扶貧基金」以外,去年另一個引起廣泛討論的公益項目,就是由李嘉誠基金會宣佈投資三億元發起的「香港仁愛香港」公益行動。活動以網路為平,市民可通過網站以文字和多媒體的方式提交公益專案建議書,之後再交由線民在網上投票選出他們認為有意義及具創意的專案,獲選票數最多的計劃便可獲基金會支持推展專案。[3] 去年獲國家主席胡錦濤特別接見的基金會主席李嘉誠表示,他非常歡迎所有香港人參與這個公益行動,並期望透過這個計劃可以創造一個「處處有關懷、人人樂助的社會」。[4] 經過三星期的投票,逾七萬名市民在計劃首輪的評選投下了愈二十萬票,在教育、醫療、文化及公益等類別選出169個項目,總共獲資助金額近2600萬元,每個項目的資助額由少於2.5萬元至30萬元不等。[5] 這個獨特的網上公益行動雖然得到不少市民的支持和參與,但社會上亦有反對聲音,多個環保和基層服務團體都表明,因為不想與具爭議的地產商扯上關係,所以他們不會申請撥款。有基層組織更認為目前社會的不公平其實是由地產商造成,所以他們「寧願捱窮都不會申請基金會的錢。」[6] 由此可見,若然商界的公益計劃仍只停留於舒緩和補救式的救濟,這將無助徹底解決香港社會的內部矛盾。商界首先要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並用他們的財富去支持有實質意義的教育、文化或其他發展專案,而不是單靠捐錢來改善形象。

(節錄2010年香港慈善发展: 界别协作尚待提升)


[1] 見明報20101019日之報道。

[2] 見信報201084林行止專欄

[3] 參見「香港仁愛香港」公益行動網站www.loveideas.hk

[4] 見明報2010915日之報

[5] 見明報20101125日之報

[6] 見明報20101017日之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