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6童求助
【明報專訊】至愛離世,為人父母除要面對傷痛,亦要為如何向子女解釋而苦惱,有提供喪親兒童輔導服務的贐明會提醒,家長不應以「睡覺」或「去旅行」等說法掩飾死亡,以免令兒童混淆。另外,小孩情緒問題並非短短數月可解,應有耐性鼓勵他們表達和宣泄鬱結。
學者﹕勿以「睡覺」掩飾死亡
贐明會去年接獲26宗喪親兒童求助,由2至16歲不等,分析下發現兒童面對親人離世,除了典型反應包括發脾氣、尿、不敢睡覺、難以集中、學業退步等,部分更會出現不願表達情感,甚至在喪禮上嬉笑等行為。
贐明會委員中大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陳智豪博士稱,行為成因是兒童不懂表達及宣泄情緒,對死亡認知有限,缺乏安全感,家長不應以睡覺或去旅行等說法掩飾死亡,反而要讓他們認識死亡,宜在喪禮前向子女講解當中細節,讓他們面對哀傷,而且情緒問題並非短短數月可抒解,應有耐性鼓勵子女慢慢表達和宣泄。
中心主任黃志安補充,應向兒童解釋至親之死並非其責任,有需要時應接受輔導,藉角色扮演、繪畫等讓他們學習表達情緒。他又提醒,小至兩歲的孩子也需宣泄情緒,當失去父親的孩子常問「爸爸呢?」,也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部分孩子更可能會在五六年後才突然爆發情緒,機構便曾接獲一名喪親30年的女士求助。
10歲的潔潔年半前父親突因白血病去世,與丈夫相處30年的Catherine自言當時也難以接受,「好痛好痛,生活突然失去重心,身邊人安慰唔好怕,遲冇事,呢說話根本幫唔到」。那時一方面要處理自己的情緒,也要考慮日後生活,此時女兒卻出現害怕獨自洗澡、睡覺等情緒問題,幸經駐校社工轉介至贐明會輔導,女兒透過畫畫,手工製作排解情緒,半年後開始會反過來關心媽媽,母女更會大膽談及爸爸,一起度過哀傷。
黃志安粗略估計,全港每年至少有400名喪親兒童需輔導,惟全港只有兩個社福機構提供支援服務,以贐明會為例,只有4名合資格輔導員,根本不足應付,促請政府增加資源。
■贐明會熱線﹕2361 660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