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30, 2011

《中國農民狀發展報告》

逾半農民感「低人一等」
【明報專訊】中國農民不僅「沒錢」,也「沒面子」,首份《中國農民狀發展報告》前日在北京發布,逾半受訪農民認為自己「低人一等」,沒有尊嚴,而收入較高者則相對覺得較有尊嚴。此外,報告還揭露農村民主參與程度低,但對國家前途有信心。

《南方日報》報道,該報告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調查了31個省區直轄市的270個村莊、4794戶農戶,現已呈送中央。報告指出,農民自認是社會弱勢群體,在與有錢人、政府官員、醫護等專業人員交往中,感覺低人一等。其中年長者的尊嚴感優於年輕人,收入較高者亦優於收入較低者。

此外,農民對村和鄉鎮2級幹部的滿意率分別為57.8%和43.9%,並認為村官選舉中賄選、爭權奪利現象時有發生,農民政治參與度低。不過,89.7%的受訪農民對國家發展「很有信心」和「比較有信心」。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鄧大才說,中國的主體是農村,中國人的主體是農民,現在農民的心態還比較理性,但如果今後貧富差距拉大、損害農民的權益等問題不能解決,心態就會變化。

扶貧範圍擴大 窮人破億

扶貧範圍擴大 窮人破億
胡總提目標﹕2020年不愁吃穿

【明報專訊】中國昨宣布大幅擴大扶貧範圍,將貧困線上調至接近世界銀行2008年時「每天1美元」的標準,令貧困人口從現時的2688萬人急增至1.28億人,接近全國人口一成,相當於日本總人口。國家主席胡錦濤說,到2020年要令貧困人口不愁吃穿、並有醫療教育和住房保障。有專家認為標準仍然偏低,應保障受助者能公平獲益。

新華社報道,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昨在北京開幕,宣布扶貧標準線從2010年的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274元升至2300元(人民幣,下同),上升80.5%,令貧困人口由2010年的2688萬人增至1.28億人,相當於原貧困人口的5.57倍,佔農村總人口13.4%。

與3年前國際標準相若

經過今次調整,中國貧困標準線大致相當於世界銀行2008年以前的「每天消費1美元」國際標準,但世界銀行現已將國際貧困標準提高至每天1.25美元。根據中國的農村低保政策,貧困人士每月救濟金額為扶貧標準與其實際收入的差額,即令每人年收入都達到2300元,對於家中有老人、小孩或殘疾人者,補助金額會略為提高。

中國連續3年調整扶貧線,2008年是1067元,2009年升至1196元,2010年再升至1274元,以今次的調整幅度最大。與此同時,城市的低保(綜援)標準亦在不斷提升。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扶貧會議中指出,到2020年的扶貧目標是: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令貧困農民收入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準,以扭轉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

新華社:距富國標準甚遠

不過有分析指出,在1985年時中國貧困線為200元,是當時農民全年人均純收入的50%,但2010年的標準僅相當於人均收入的38%,貧富差距實質上是在擴大。新華社亦稱,1.28億貧困人口意味中國仍然屬於發展中國家,距離富裕國家的標準仍然甚遠。

「騙低保」頻仍 學者促增透明度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說,年收入2300元只能夠購買最基本的糧油維持生活,仍然非常貧困。不過,現時基層農村有村官「騙低保」(呃綜援),他認為要保證真正貧困者公平地享有低保,實行公開透明的救助制度更加重要。

Tuesday, November 29, 2011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放棄引入白鯨
保育團體﹕如贏了大仗

【明報專訊】海洋公園明年中開幕的景區「冰極天地」,曾考慮引入野外和圈養白鯨,但在保育團體反對下,主席盛智文昨日終答應放棄計劃。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形容,經過長時間爭取,如勝了大仗,未來會繼續關注園區引入的其他海洋生物。

盛智文:4企鵝死屬自然

今年8月,海洋公園在保育團體反對下,宣布新的景區不會從野外引入白鯨,但會繼續探討引入圈養白鯨的可行性。事隔3個月,盛智文昨日宣布,圈養白鯨引入計劃亦會擱置,他說,是平衡動物權益和保育後作的決定,日後園內亦會有人工繁殖的斑海豹和企鵝供遊客觀賞,而園方會繼續支持白鯨的保育研究。

盛智文又說,自去年引入60多隻企鵝後,數月間有4隻企鵝死亡,是自然現象,「就好像醫院內每日也有人生,亦有人死」,強調園內有專業人員照顧動物,而企鵝目前亦正不斷繁殖,明年開幕前估計會有約百隻企鵝。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對海洋公園的決定表示高興,認為園方改為引入其他動物是「從善如流」的決定。他說,白鯨是高智慧和對生活環境有要求的動物,在人工環境的繁殖率和壽命均低,故把白鯨放在非自然環境內絕對不行。

海豚學會續監察動物健康

他說,了解園內部分設施已建成,放棄引入白鯨是個困難決定,讚揚盛智文負責任。

對於景點會繼續引入企鵝和斑海豹,洪認為這些動物全屬人工飼養繁殖,亦明白園方要保育和教育,故認為目前可以接受,但他指保育團體會繼續監察動物健康。

McKinsey Quarterly on Social Innovation






What Matters: Can fresh thinking solve the world’s most intractable problems?


Social innovators are bringing bold new approaches to the difficult problems that plague the world, from poverty and famine to climate change and disease eradication. To uncover the best ideas, What Matters has convened change mak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share their stories and their strategies.


Explore essays and interviews on the What Matters site,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Doug Ulman of LIVESTRONG describes how a simple band of yellow silicone democratized philanthropy and united a global community behind a common cause.

Sesame Workshop (the nonprofit behind Sesame Street) updates its cast of puppets to meet the changing needs of children around the world. And as CEO Melvin Ming explains, these days the Sesame characters aren’t found only on TV.

Ian Craig, CEO of Kenya’s Northern Rangelands Trust, broke the “conservationists versus local community” impasse by involving the community and creating jobs.

Without significant funds or staff, neonatologist Armida Fernandez cut infant-mortality rates at a Mumbai hospital serving the city’s poorest almost in half. Her secret? A series of commonsense innovations.

Tim Brown, CEO of IDEO, says design thinking, which involves viewing problems from the end user’s perspective, could be an important tool for social innovators.

McKinsey’s Steve Davis calls on social innovators to search out solutions that can scale, calling it the social sector’s biggest challenge. Colleague Jonathan Bays says acquiring and analyzing big data is a strategy that can help them do so.

Judith Rodin, president of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describes how recombinant innovation helped create a new strain of rice that can survive weeks underwater—helping to stave off famine in flood-prone regions.

The next disruptive force in social innovation will involve a new, more rigorous approach that funnels resources to where they can do the most good, according to Jamie Cooper-Hohn, CEO of the Children’s Investment Fund Foundation.

Serge Raicher, chairman of the European Venture Philanthropy Association, describes new ways of funding social innovation that combine the discipline of the market with the societal goals of philanthropy.

Michael Joseph, a fellow at the World Bank and former CEO of Safaricom, describes how a mobile-money service brought financial inclusion to Kenya’s unbanked.

Join the conversation today on What Matters, and watch for additional essays over the coming weeks.

Friday, November 25, 2011

社福界選委會選舉

社福搶位政治牌鬥業界牌
3獨立名單委任議員領軍

【明報專訊】社福界向來是泛民選委會的大票倉,這界別的戰將對泛民特首參選人能否入局起關鍵作用。今屆至少有9路人馬、共164人搶攻60席,雖然非泛民的名單皆報稱獨立,並以「爭取同工待遇」為旗號力爭支持,但當中有3張名單均由委任區議員領軍,與建制關係密切。派出73人出擊的泛民將大打「政治牌」,期望突顯候選人的民主「Q嘜認證」,「再談業界議題,只會有利假獨立隊伍魚目混珠」。

社福界共164人參選,較上屆增加65人。不計泛民,今屆選舉吸引至少5條獨立名單參選,全以爭取前線社工待遇為政綱,無獨有偶,有3張名單均由委任區議員牽頭。

由16名註冊社工組成的「社福同心」,由灣仔委任區議員、香港社會服務發展研究中心主席邱浩波帶隊。邱多年來積極爭取香港社工回內地工作,今次的政綱亦以爭取社福界CEPA為目標,被指與中聯辦關係密切。

被指「扮激」 「怒火七星」:盡快落實雙普選

另一支7人隊伍「關社聯盟」由沙田委任區議員、有傳是「唐營」的C18成員余秀珠領軍。關社聯盟早前要舉辦多場論壇,邀請特首人選出席,余強調仍未有「心水」,但坦言﹕「唐英年肯聽意見;梁振英喜歡說服人同意他的論點。」「社福動力」的副召集人則為油尖旺委任區議員黃萬成。

除了黃萬成表明該名單不會支持「有心參選但無心當選」的泛民特首候選人外,其他兩張名單都強調政治中立。

由7名年輕社工組成「怒火七星」,當中數人任職有建制派背景的「新家園協會」。對於外界質疑他們「扮激」、意圖冒充民主派爭票,成員之一陳萬聯應對此不作回應,強調他們亦支持盡快落實雙普選及取消功能組別,只是成員間對「平反六四」的立場未能達致共識。

泛民質疑對手忽然關心前線

有泛民中人直言,中聯辦積極在社福界動員參選,「場仗一定更難打」。他們憂慮社福界選民難以認清獨立候選人的「真面目」,將在政綱強調政治立場,希望突出泛民團隊的「Q嘜認證」:「選民要想清楚,為何他們(獨立名單)會忽然關心前線社工的權益?一筆過撥款實施多年了,我們絕食、喊破喉嚨的時候,他們在哪裏?」泛民3支團隊「民福60」、「進步社工」及「社總」原計劃舉行選舉論壇,期望將議題及旗幟「愈辯愈明」,但「怒火七星」已表明不會參與。

明報記者 林凱旻

Thursday, November 24, 2011

社企倡設總匯點助營運

社企倡設總匯點助營運
【明報專訊】全港約有300間社企,民政事務局將舉辦社企聯展讓市民認識香港社企及其產品;社企諮詢委員會委員兼社企聯展小組召集人郁德芬認為,港府長遠應仿效韓國(南韓)設「社企總匯點」,讓社企集中,得以相對低廉成本營運,市民亦可一站式光顧社企營運的餐廳和商店。

本身是香港社企總會會長的郁德芬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社企一般需要4至6年才可自負盈虧,但香港社企現時主要靠「伙伴倡自強」獲取3年營運資助,未必能把社企扶上軌道。

郁德芬指出,社企普遍面對租金壓力及不擅宣傳等問題。她引用韓國例子,當地政府建設了數座社企中心,以相對廉宜價錢租予社企作辦公室及商店,又有社企營運的食肆,既能減輕社企營運壓力,亦廣受市民歡迎,公眾及公司欲購買社企服務或禮品時,毋須四出尋覓。因此,委員會曾向港府建議騰出空置工廈作類似營運,但暫未獲接納。社企總會遂在今年6月,改建觀塘工廈一層約7000平方呎,租予社企作辦公室及展銷產品。尋找合適地方工作仍繼續,盼至少在港九新界各設一個類似的迷你版「社企總匯點」。

覓工廈設辦公室兼商店

社企同時面對人手問題,郁德芬表示,香港約六成社企主要聘用弱勢社群,或因而需要更多人手完成工作。

韓國政府資助社企4年營運之餘,第5年起會以工資補貼協助社企,舉例聘請健全人士需8000元,但社企需花更多錢聘用兩名弱能人士完成工作,政府會補貼工資差額。郁又提到,社企需要不斷更新產品才能持續發展,故期望政府如資助一般中小企般,向社企提供相關技術及金錢支援。

社企聯展將於明日至周日在會展舉行,匯集逾60間社企展銷推廣,郁德芬期望能促進「愛心消費」,商界甚至可在日常營運中考慮是否引入社企的服務。她又期望港府長遠仿效台灣,規定政府部門每年購買的服務及產品中,須有一定比例向社企購買,以行動支持社企。

明報記者 袁柏恩

Wednesday, November 23, 2011

廁所協會:普遍管理差 常打回原形

廁所協會:普遍管理差 常打回原形
【明報專訊】本報記者昨午到大南街公廁觀察,發現公廁內設施頗為殘舊,人流稀少,有街坊表示,該公廁興建多年,由於衛生欠佳,所以甚少使用。香港廁所協會會長勞永樂表示,本港公廁管理問題多多,即使政府願意花大量公帑去翻新,很快便會打回原形。

大南街公廁 未有嚴重失修

記者昨午在大南街公廁所見,公廁共有3層,地下是垃圾站,2樓是男廁、女廁,各有10個廁格,男廁另有6個尿兜。另外2、3樓均設有公共浴室,地方寬敞,但設施明顯殘舊,例如地磚破爛及有積水,廁所液機全部不能運作,外牆紙皮石剝落,不過未有嚴重結構失修。

不時使用該公廁的街坊陳女士表示,該公廁設有兩名廁所事務員,衛生環境尚可接受。

倡用較佳地磚 免尿滲發臭

身兼香港廁所協會會長的傳染病科醫生勞永樂表示,政府投放大量公帑翻新公廁,應考慮採用質素較佳的建築物料如地磚,監工亦不能馬虎,「香港很多公廁有陣陣尿味,即使不斷清洗仍存在,是因為地磚鋪得不好或破爛沒維修,小便滲入去便散發異味」。

他又指不少人流極高的公廁,廁所事務員於晚上10時下班後「無王管」,廁所設施遭胡亂使用以致極速破壞,因此要不斷維修,浪費大量公帑。

團體斥無障礙設施有形無實

團體斥無障礙設施有形無實
【明報專訊】為達至傷健共融,本港多個社區加裝無障礙設施,但有團體發現,部分無障礙設施「有形無實」,有5大問題,如公共圖書館雖有盲人觸摸地圖,卻無盲人點字書。

學生:盲人無法自行購物點餐

8間學校,包括4間特殊學校共120名中學生,參與由非牟利組織「親切」舉辦的「青少年共融大使訓練計劃」,於上月底至本月初以3人一組,分別到觀塘、九龍灣、粉嶺及上水4個地區,觀察大街小巷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無障礙」情。

綜合觀察結果,發現有5大問題。「親切」副總監馮慧萍表示,有學生發現,粉嶺聯和墟街市對出的盲人引路徑不完整,只有一半;牛頭角公共圖書館雖有盲人觸摸地圖,卻找不到盲人點字書,「咁盲人點解要去圖書館?」另有學生到大型商場發現,幾乎所有商品價目牌及餐牌,都無點字或聆聽輔助系統,盲人若無人協助,根本不能自行購物或點餐。

香港失明人互聯會中心主任盛李廉批評,政府興建無障礙設施只是「見步行步」。他建議,政府應成立委員會,由政務司長統籌,專責處理及協調各部門改善無障礙設施事宜,以加強效率。

康文署:點字書只供團體借閱

康文署發言人表示,外借的盲人點字書,由於其獨特性及並非廣泛使用,只有團體借閱服務;現時圖書館的團體借閱圖書館資料計劃,為香港盲人輔導會提供共3700多項點字書和錄音資料,供有需要的讀者借用。

Saturday, November 19, 2011

馬會創意中心加租

馬會創意中心加租 租戶轟設施未兌現
【明報專訊】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加租及管理安排,引起藝術家租戶不滿。中心董事局昨與租戶會面,有租戶稱,當日接到如「售樓書」般的介紹單張時,曾承諾有多個公共工作室及大型開放空間,但至今未有兌現,令藝術家難以與學校合作舉辦活動。董事局主席表示,有關加租及管治問題,將於12月底董事局會議上再討論及答覆租戶。

租戶過去多次批評意見未能反映至董事局層面,中心董事局主席梁永祥昨聯同4名成員與租戶會面。行政總裁侯婥琪在會上解釋,基於管理費及工資上漲等原因而加租。本身從事動畫創作的租戶黃麗明表示不接受,她認為中心成立目標,正是協助收入較不穩的藝術家,她認為中心應體恤租戶,而即使加租,亦應公開財政報告,列明每一項收入及開支以說服租戶。

會上亦翻出租戶對中心管理及安排的不滿,多名藝術家關注,不少創作如雕塑甚至舞台創作需要較大空間或能隔除噪音的空間,當日中心曾承諾興建「公共工作室」,但未兌現,令租戶被迫在狹窄的個人工作室進行活動。另外,不少藝術家欲向學校推廣雕塑藝術工作坊,亦因欠缺有關場地而告吹。侯婥琪稱,規劃時已說明公共雕塑及陶藝室須得到贊助方能設立。不過租戶吳家禧稱,不論是介紹單張抑或簽約後的租戶手冊,均從沒提及此點。

中心﹕須獲贊助方設立

雙方會面約1.5小時,董事局主席梁永祥形容對話過程真誠,董事局將於12月下旬舉行會議,屆時會再討論租戶提出的多項建議,包括租金調整及其他管理安排,並正式給予租戶答覆。

戲劇團體「劇團空間」

劇團冀中環街市辦劇場
【明報專訊】正當各大機構對活化景賢里「虎視眈眈」之際,有本港戲劇團體「劇團空間」則希望由小項目做起,申請將中環必列士街街市活化成黑盒劇場和劇場工作坊,讓本港劇團進駐表演。「劇團空間」創辦人余振球坦言,劇團「零資金」,會盡力籌組有心人申請,又坦言不怕提早披露計劃,「若有人抄橋也好,重要是最後港人有屬於自己的黑盒劇場」。

零資金 拋橋組有心人

昨日的工作坊上,活化項目如虎豹別墅和必列士街街市明顯較少人問津,但劇場空間創辦人之一的余振球表示,早於數年前已期望將街市活化成劇場,「當時新聞說這個街市空置率很高,會關閉,我們就想,能不能將它活化成劇場,設一些創作室、工作室等」。

他說,最希望將街市化身為黑盒劇場,因為現時業界自製的「黑盒劇場」,部分藏身於工廈亦屬違規,他們則想在中環邊界創立屬於市民的劇場,「最好能容納100個觀眾,而且本港不少藝術家均沒有自己的創作室」。不過,他承認現時先要籌集少許營運和申請資金。

舊樓法團

政府撥3800萬 助1200舊樓組法團
【明報專訊】現時本港約有7000幢無法團、無管理公司或無居民組織的「三無大廈」,為提升這些大廈的管理,民政事務局本月起擴展「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至全港,撥款3800萬元為1200幢舊樓成立法團或居民組織及提供管理意見,重點對象是油尖旺、九龍城及深水3個舊區。

民政局早前就計劃招標,最後由「瑞安」及「中海」2間物業管理公司中標,當局昨舉行簽署儀式。民政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表示,整項計劃為期28月,由本月起至2014年3月,預料可惠及1200幢舊樓合共1.8萬個單位。

須符4條件 提供6服務

他指出,受惠樓宇須符合30年樓齡或以上等4大條件(見附表),2間物管公司將會為該1200幢舊樓提供6方面服務,包括:聯絡業主協助成立法團、撰寫大廈公用部分管理檢核報告、提供專業意見及文書工作、協助法團申請各項維修及貸款計劃、為大廈購買第三者風險保險、以及為法團及業主提供大廈管理培訓。

重點九龍城油尖旺深水

民政事務總署署長陳甘美華表示,計劃將全港18區分為7個區域,當中舊樓問題較嚴重的地區,包括九龍城、油尖旺及深水,每區各有280個名額;整個港島佔210個;九龍東、新界西及新界東3個區域則分別各有50個。

楊立門稱,以3個舊區為例,合約列明2間物管公司在計劃期內,須最少為各區協助18幢「三無大廈」成立法團,以及為5幢已有法團但已停止運作的舊樓,恢復法團運作。

此外,民政事務總署昨日起推行「居民聯絡大使」計劃,招募年滿18歲、居於樓齡30年或以上三無大廈的業主或租客參與,以協助政府部門聯絡居民。楊立門表示,由於有部分舊樓完全沒可能成立法團,希望透過計劃找「義工」作為「聯絡點」,與政府部門一起商討和處理大廈日常管理工作。

Monday, November 14, 2011

無止橋慈善基金

無止行籌180萬 助內地窮鄉修橋
【明報專訊】內地不少窮鄉僻壤,只靠由破爛樹幹當作橋連繫被河流分隔之地,學童過河上學險象環生。為內地窮鄉建橋的「無止橋慈善基金」昨首次舉行慈善步行,約1600人響應活動,籌得180多萬元。有曾在甘肅、陝西等地協助建橋的少女憶述,協助築橋時,曾連續14日只靠黃泥水抹身,令她受到在港使用平坦道路的幸福,並非必然。

來自本港11所大專院校的師生及市民昨日在大潭水務文物徑參加「無止行2011」慈善步行活動。無止橋慈善基金行政總幹事周嘉旺表示,善款將用作協助每年人均收入低於1000元人民幣的內地村落建橋,並在不同村落建設示範項目,以改善村民生活水平。

當地沒浴室 「黃泥水抹身」

參加昨日步行籌款的理工大學設計系畢業生林沚嬈,今年已是連續3年前往內地落後村落,由設計到「落手落腳」修橋築路。她憶述在2007年時首次前往甘肅及陝西村落時,當地衛生環境惡劣令她想立即回家:「當地沒有浴室,我連續14日只用河裏的黃泥水抹身、洗頭,好污糟。」不過,當時天氣只有十餘度,村民仍堅持在屋外搭建的帳篷睡覺,讓出房間予她休息,令她非常感動。她與20多名中港大學生,每日早上8時工作至下午6時,將沉甸甸的石塊、鐵枝搬到河邊,堆砌成紮實的「無止橋」。林沚嬈指3年的經歷使她學會知足,「香港人有平坦的道路,下雨時雙腳不用陷在泥濘已經很幸福,我們要珍惜」。

藝團買工廈防加租 難防收購

藝團買工廈防加租 難防收購
單位市值升 憂強拍重建

【明報專訊】過去3年施政報告均提出活化工廈,令工廈單位租金急升,有進駐的藝術家3年前快人一步,以78萬購入工廈單位抵禦加租潮。不過,附近單位長期被人收購和炒賣,其單位市值也升至逾200萬,他坦言「舖位價愈升愈不開心」,憂慮工廈將被強拍重建,就算當了業主也難敵收購。

78萬買入 現升至逾200萬

發展局推動活化工廈政策,主張工廈整幢改裝或重建,不鼓勵分層裝修迎合不同用途。自去年4月實施以來,城規會已處理21宗把工廈整幢改裝的規劃申請,其中14宗獲批,主要發展成酒店;今年更出現首宗工廈強拍申請,有大業主集齊工廈八成業權,要求餘下兩成業權的小業主拍賣物業,配合重建。

工廈藝術家關注組召集人周俊輝多年前進駐火炭,租用1200呎的單位,只需數千元。他後來為防加租,並預算利用單位長期作工作室,便索性買下「舖位」,成交價僅78萬。

「舖位價愈升愈不開心」

由於市場現鼓吹收購工廈重建,他的單位在3年間升值至200多萬,「一路看價錢在升,自己反而有點怕,即使在別的區找單位也很昂貴」。他坦言,當年的火炭藝術村,現在不少人已搬出,「我隔籬的單位,長期被人炒賣,其實心情不是很開心,藝術家因為租金而被拆散,很可惜」。

另一租用觀塘工廈的獨立音樂人黃津坦言,現在8層高的工廈裏租用「房」,與8組人分租4000呎單位,每月夾租約2000元。他指出,所在工廈的大業主已收購4層,只欠3層就能夠申請強拍,他憂慮大業主有權強行重建或改裝,令他們被逼遷。

黃津坦言,政府將商業發展蓋過藝術發展,支持強拍物業更令人擔心,「收夠八成業權他們就可以買起全幢,二人不禁稱﹕「萬一被逼遷,唯有搬到火炭,不過火炭現時也經歷轉營,香港可能快沒藝術家容身之所。」

明報記者 鄭穎瑩

享受便宜租金
藝術家「違規」聚集

【明報專訊】過去10年,藝術家早已自行在工廈地區如新蒲崗、觀塘和火炭漸漸集合起來,觀塘地下音樂人黃津坦言,藝術群在工廈雖是「違規」聚集發展,但大家享受租金便宜,聚集了不少創意工業,造肥皂、手製糖果等,這些群組,難以由政府「人工化」地組織出來。

難由政府人工化組織

踏進觀塘的大業街,全部也是1970、80年代的工廈,坐的升降機還需手動拉閘,走進任何一層,原來有不少有趣的格局佈置、獨立的音樂室,還有「勉強不錯」的隔音設備,都是出租給音樂人的藝術空間。不過,原來這些皆為政府規例中的「違規」發展。

自然聚集 「沒特別相約好」

黃津約10年前開始租借觀塘工廈單位,參與製作地下音樂,雖然曾經搬遷,但周邊離不開音樂人。自言相信「靈感會用盡」的他,現時只為非牟利團體或特別表演製作配樂,如特赦組織活動,收取的酬勞很少,甚至免費。他說,所有有心人均是經朋友介紹,慢慢聚集起來,「並沒有特別說相約好」,有些人做配樂、有些人夾band,「各自做喜歡的藝術,感覺很好」。

他笑言,正正因為做地下音樂的人「非主流」,往往崇尚草根,除了地下音樂外,其他賣樂器、維修樂器、表現場地等人士也不謀而合地租用工廈,「對於藝術年資淺的人相當重要,初起步時必須有便宜的工作室,這樣才可讓他們堅持理想」。因為關注觀塘發展,黃津更曾走訪附近工廈,了解內部運作,「有很多傳統工藝原來仍然存在,只是平時少發掘」。

環團促城規會否決南丫島豪宅計劃

南丫島擬建豪宅近海產卵地
環團促城規會否決

【明報專訊】城規會將於下月2日審議南丫島東澳灣興建遊艇會、酒店及住宅計劃申請。綠色力量、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於今年5至10月,委託專家實地潛水4次,調查東澳灣的生態價值,結果發現水域生態資源豐富,發展選址接近深灣,是瀕危綠海產卵地。調查亦發現香港新記錄的黃紋擬鱸,促請城規會否決計劃。

發展商:漁民代表支持

博寮港有限公司回覆本報稱,已委託專家環評,以確保捕魚區及海洋生態影響減至最低。發言人表示,項目擬建遊艇區涉及的結構是「上佳的人工魚礁」,對海洋生態有利,又指南丫島漁民代表支持計劃。

綠色力量保育及教育經理胡麗恩博士指出,南丫島東南部一帶的淺海區是綠海覓食及交配生境,包括東澳灣及石排灣,位於東澳灣的遊艇區將令海的生境永遠消失。由於綠海有回游出生地產卵的習性,任何改變其產卵環境或阻礙其洄游路線的發展,都有可能令本地的綠海族群滅絕。她擔心,發展項目範圍(見圖)與深灣太近,住宅及酒店晚上發出的燈光、噪音及人為活動,很有可能滋擾母海,令其放棄上岸產卵。

發展商雅居樂伙拍建旺集團斥資百億元,發展南丫島博寮港,計劃於東澳灣興建遊艇會、酒店及住宅綜合項目,提供500個遊艇泊位、900個豪宅單位及120間酒店房間,面積85公頃,相等於5個維園,當中遊艇停泊區面積43公頃。

負責潛水調查的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表示,東澳灣的漁業資源豐富,除大量魚群、海膽及珊瑚之外,亦錄得近年在本港海域十分罕見的鸚鵡魚,亦首次在西面水域以外記錄到有馬蹄蟹出沒,認為漁護署應盡快落實把南丫島南面水域劃為海岸公園。

超市食物券

超市食物券推兩周 款多偏貴
百佳﹕已助印券 慈善組織﹕態度積極

【明報專訊】本港5間政府資助食物銀行早前與百佳及惠康達成協議,引入食物券讓基層市民購買新鮮食物,每人每周50元,其中百佳食物券機制兩周前開始運作。本報隨受助人到深水超巿及街巿商販買格價,發現超市選擇雖多,但蔬果價格偏貴。

有團體建議,長遠在食物券運用引入非大型連鎖店,既推動小店發展,引入競爭亦令基層加倍受惠;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則今日開會,商討施政報告額外向食物銀行撥款1億元,作食物援助及食物券計劃。

四口家一周獲260元

本身為家庭主婦的阿賢,與任散工的丈夫及分別13歲及1歲的女兒獲東華三院善膳堂的食物資助,除了米麵、雞蛋、罐頭外,幼女獲奶粉資助,而餘下3人每周可獲街市菜肉共90元,至兩周前每周額外獲得150元百佳食物券。

阿賢分別持兩款食物券,到大角嘴街市或荔枝角道的祥興食品購買生活所需,在取得百佳券後,會到百佳購買食油、調味料、包點等,有時亦會趁超市特價,購買便宜蔬菜或生果。

超市新鮮蔬果較貴

記者在區內超巿、小型連鎖店及街巿,試選9項常用新鮮疏果及糧油比較價格,結果發現6款食品在超巿偏貴,包括新鮮蔬果及花生油,如百佳甜橙要2.5元一個,較在祥興、佳寶及大角嘴的街巿檔2元至2.2元貴;而西蘭花及生抽王,則以百佳較便宜(見表)。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表示,食物券金額雖不高,但憂慮推出超市食物券後,超巿會否乘機加價,「好像學券推出時那樣」,她期望更多非大型連鎖的商戶加入,長遠令小店生意增長,基層市民亦受惠。

百佳發言人表示,百佳在今次合作投放很多資源,包括印製食物券,期望協助更多有需要人士。善膳堂食物援助服務助理統籌劉劍雲認為,超市積極合作,雖然部分食物價格略貴,但受助人多了選擇,例如牛奶、麵包、海鮮等,一直是食物銀行難以供應及洽商到街市檔合作的項目。

她續稱,陸續有商店與食物銀行洽談合作,包括另一連鎖超市,期望更多商店加入,為受助人提供更多選擇。現時每張食物券均印上編號及簽收,且每次限用兩張,受助人亦需將購物單據交回食物銀行審查。

明報記者 袁柏恩

Thursday, November 10, 2011

政府選傑出社企

政府選出八間傑出社企 (15:24)

民政事務局聯同社會企業諮詢委員會今日公布已選出八間2011傑出社企及三組2011傑出社企摯友。

2011傑出社企(排名不分先後)

●煮易

●黑暗中對話(香港)有限公司

●管家易家居服務

●豐盛社會企業有限公司

●銀杏館

●愛烘焙麵包工房

●一線通平安鐘

●大角咀麥太

2011傑出社企摯友(排名不分先後)

●香港移動通訊有限公司

●iBakery Angels

●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

香港胸肺學會

17%人有慢阻肺病病徵 (13:01)
調查發現17%受訪者有慢阻肺病的初期病徵,而六成人表示不認識這個病。

香港胸肺學會今年7至9月,為約八百名40至93歲市民進行肺功能測試,結果發現17%出現慢阻肺病的初期病徵,而接受測試的市民,有六成人都不認識慢阻肺病。

會長何重文表示,慢阻肺病是香港第五號殺手,05年至今本港平均每年約有1800人死於慢阻肺病,即平均每天有5名患者死亡,其中40歲或以上吸煙人士屬高危一族,建議市民及早檢驗。

(即時新聞)

Monday, November 07, 2011

中國耕地重金屬超標

中國耕地重金屬超標 (23:03)
針對中國環保部官員透露全國約有10%的耕地面積重金屬超標,環保組織表示,這已經超越了環境污染問題。

在廣州召開的2011年中華環保民間組織可持續發展年會上,中國國家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表示,根據今年上半年國家環保部組織的全國土壤污染調查結果,中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污灌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物堆存佔地200萬畝,合計約有10%的耕地面積重金屬超標問題突出。(英國廣播公司)

Saturday, November 05, 2011

香港公平貿易動力

香港公平貿易動力(我們是誰?)

Hong Kong Social Enterprise Challenge (HKSEC)


Civil Education and Design Thinking Workshop

Soci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Enterpris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with HK Cases Studies
By Dr. Terence Yuen, Research Associate, Centre of Civil Society Studies, CUHK

http://www.hksec.hk/page/civil-education-and-design-thinking-workshop-video-all

Thursday, November 03, 2011

香港社会企业的发展经验

Unleashing Social Innovation for Social Economy:
Experi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August 2011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7525098.2011.618446

Abstract

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 emergence and growth of social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via the theoretical lens of social innovation. Two distinct and yet complementary usages of the term in the fields of local/urban governance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re employed to make sen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erprises in the past decade. By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of five local social enterprise cases, the twofold meanings of social innovation as new modalities of service governance and key components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re delineated, which are found applicable to the policy discourse in Hong Kong.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uggests that the idea of social innovation would like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growth of the social economy.

释放社会创新推动社会经济:
香港社会企业的发展经验


本文以社会创新作为理论视角思考香港社会企业的起源与发展。社会创新这用词同时被「地方治理」与「社会创业精神」两个研究领域所引用,文章套用这两个相异但概念互补的词汇,以分析社会企业在过去十年间的发展。通过观察五个本地社会企业个案的发展轨迹及组织实践,文章描述并确认社会创新所包含的双重意涵—包括服务治理的新范式以及作为社创精神实践的关键组成部分—皆有助我们了解香港的政策论述。社会企业的发展经验,显示社会创新这概念,极可能在社会经济的形成和持续发展上,担当重要的角色。

Key Words: social innovation; social enterprise; social economy; local governance; Hong Kong

香港社會經濟宣言 (完整版)

香港社會經濟宣言 (完整版)

2011年10月4日




一、前  言

我們正處於社會發展的十字路口。

自九七回歸,我們經歷多次金融風暴衝擊,香港實體經濟日益空洞化;土地和資本壟斷嚴重,自由市塲神話不再。現今,樓價高企,通脹持續,社會向上流動空間萎 縮,貧富差距懸殊,貧窮人口不斷增加。而特區政府仍舊實施守舊的放任傾斜政策,仍舊依靠外來資金及其所帶動的投機活動維持經濟增長,而希冀此舉惠及中下階 層的「涓滴經濟」已告失敗。自由經濟神話破滅,種種深層次社會矛盾激化,香港經濟及社會發展均已達致危險的臨界點。

更令我 們擔心的是,面對嚴峻的社會挑戰,本港及珠江三角洲的政府仍沉迷於加強城市競爭力,繼續盲目追求更高的經濟增長,所制定的經濟政策均非真正以人為本。各地 區政府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仍奉單一發展主義為圭皋,盲目追求基建擴張。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卻指出,香港縱使是兩岸四地競爭 力排名最高的城市,社會不穩定因素卻不斷增加,香港人的幸福感指數更在兩岸城市中排名低至271位。香港富人更富,窮人卻更窮;港人不快樂,更談不上幸 福,這已清楚説明,特區政府的經濟政策與提高市民生活水準及質素的終極社會目標,明顯背道而馳。

我們認為,經濟發展要為人 民服務,必須立足社會,服務社群,而不是要市民大衆為大資本賺取暴利和不理性的經濟發展而犧牲。因此,我們提倡發展「社會經濟」,以凸顯當下市塲經濟的不 足,主張經濟發展不應完全依賴及交托給大企業與大資本,而應將經濟活動釋放、拉闊、盤活,重新以市民大衆的福祉作為依歸。

推行社會經濟,要旨應包括:一、以人為本:經濟為人人,人人做經濟。每一個人可得到有保障及尊嚴的生活,也可自主地參與經濟活動,免受高地價等不公競爭所制 約;二、立足社區、互助合作、民主參與:社會經濟提倡社群間互助合作及團結精神,反對當下市場經濟為追求大資本利益而犧牲社群生計,一面復原經濟活動的社 群元素,另一面讓經濟活動呈現多元、開放及創造性;三、我們重視人與土地的和諧共生,創造共同永續富裕,實行多元化的社群所有制。

一句話,經濟發展不是為了少數人的暴利,生產不是為了無謂的消費,而是為了解決民生,共同致富,締造尊嚴生活與理想社會。

二、「社會經濟」的基本特徵

社會經濟,或稱為「團結式經濟」,是主流市場以外的一種新經濟實踐。社會經濟歡迎所有市民參與成為生產者、銷售者、分配者或使用者,透過持續不斷的經濟實踐達致自我提昇,是一塲要求眾參與者透過民主參與、互助合作,推動個人和社群經濟生活模式改變的社會運動。

有別於主流市場的運作模式,社會經濟運動極度重視隱藏於經濟活動背後的各種社群關係,提倡社群之間的互助合作及團結精神,反對經濟活動與發展只著眼於狹隘的個人利益和利潤的追求。

我們認為,社會經濟包括生產、交換、使用、分配、和創造價值這五個經濟範疇,這五個範疇應該充分為不同的社群提供新經濟實踐的場地,讓不同的群體根據不同的專長和需要,參與和體驗真實的經濟生活,透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提升個人的生活內涵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經濟運動是多元、開放、而又有著統一的目標:不同的社會經濟項目一方面有著多元的目標社群和運作模式,同時又秉持共同價值觀,並最終以「互助合作」及 「共同參與」作為運動的基礎理念。在這個意義上,社會經濟所依附的不是一個單一的共同願景,而是通過各式各樣及多種的經濟生活實踐,建構一個以參與者為主體,共同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制度,最終創造理想社會的過程。

三、社會經濟運作原則

整體而言,社會經濟運動的參與者均認同以下的價值觀:
 i) 重視個體與社會的發展:讓大眾共同參與發展經濟,反對經濟活動只爲個人利潤及資本累積服務
ii) 經濟公義與社會平等:終結各種社會及經濟不公義的行為
iii) 注重合作及互惠互補:以互助合作的精神替代放任競爭
iv) 生態及環境的保護:對大自然生態系統的敬畏與尊重
v) 參與者的民主管理和監督:民主參與須落實於不同社會階層及經濟組織之中
vi) 多元發展及多樣性:發展並非只能遵循單一管道,而是可以選擇眾多不同的路徑,而這些路徑必須由市民大眾作為主體,本著團結互助及民主參與的精神開創出來

依據歐洲社會經濟聯盟(Social Economy Europe)所倡議的《社會經濟原則憲章》(Charter of Principles of the Social Economy),社會經濟運動的內部守則包括以下七點:
- 重視個人及社會目標高於資本與利潤
- 成員的參與必須是開放而自願的
- 重視社會持份者的參與、由成員民主管理
- 業務的營運不單照顧組織成員和服務使用者的利益,並同時關顧公眾利益
- 維護並著力實踐社群之間的團結精神及相互守責的基本原則
- 獨立於公營部門,實行自主管理
- 盈餘的分配大部份用於維持永續發展的目標,除服務成員的利益外,同時照顧公眾利益

社會經濟運動的參與者必須重視以上原則,然而由於不同的社群特點以及在地情況的差異,在具體的經濟實踐中,有可能需要在不同的價值範疇作出取捨;面對此種情況,社會經濟的實踐者須持續地透過集體參與及討論,以求在不同的社會及經濟價值之中取得平衡。

這個民主參與及決策過程,是社會經濟運動實踐的重要一環,透過經濟民主的體現,參與者得以自我提昇,民主參與,互助合作,漸漸改善個人的經濟生活模式,最終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

四、與政府及市塲的關係

我們認為,特區政府在制定以人為本的經濟政策時,最重要的不應是單一地去考量如何促進經濟增長,或只著眼於增加個別階層或社群的經濟收入,而是要在不同界別 及不同的範疇大力推動社會經濟,實現經濟民主,即無論是私人企業或政府,都應當在最大程度上讓社群參與,監督經濟活動的規劃與運作。

我們建議,不論是廣大市民又或是社會經濟的實踐者,都應在各個範疇更積極地參與經濟事務的制訂、討論、實踐及監督,以多元方式釋放、拉闊及盤活經濟生活,並通過下列路徑改變市場的壟斷行為:

1. 參與監督政府經濟功能
讓社群以公民的身份參與和監督政府於資源運用及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經濟功能,例如由公民團體共同參與起草預算案,及共同管理公共服務等措施。

2. 參與監督商界及企業
由社群以不同持份者的身份監督企業的運作,同時透過影響政府的施政,監督一切對民生有影響的企業運作和市塲經濟活動。

3. 大力發展社會經濟
制訂社會經濟政策,通過大力推廣社會經濟運動於不同經濟範疇的發展,讓廣大市民直接參與社會經濟實踐,創造城市空間,改善社會。

在公共政策方面,我們促請政府確切認識及接納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在不同層面及政策範疇促進社會經濟項目的發展。聯合國大會於2009年12月18 日通過64/136號決議,高度肯定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我們建議特區政府進行一次整體性的政策掃描(a comprehensive policy scan),以全面瞭解目前各項施政是否有利於本港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區政府更可通過進行政策掃描進一步瞭解目前的社會狀況,從而制定出更貼近民心、真正 以人為本的社會經濟政策。

五、跨境連結及區域發展的想像

社會經濟運動提倡互助合作,它著重發展本土經濟及社區經濟,但並不排斥跨境經濟合作及區域經濟發展。要推動發展社會經濟,我們不能忽視與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合作發展的可能。

香港是珠三角地區的重要一員,要持續推動本港社會經濟發展,我們需要考量整個珠三角地區的另類經濟發展空間,在恪守社會經濟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尋找加強跨境連結的可能,並探索如何促進各地城市及城鄉之間互惠互補等問題。

從理論層次來看,社會經濟是一個全球性、跨區域、跨階層的社會運動,只要是認同運動的價值觀及基本理念,全球人民都會應邀參與其中。我們認為,要探討跨境連 結及城鄉合作等問題,我們首先要摒棄主流經濟論述只著眼於生產分工、成本轉移、競爭優勢等狹隘經濟思想,而是要從社會經濟運動的價值理念去思考區域發展的 可能。

回歸以來,本地輿論不時爭論中港應否加強融合以及融合的速度是否過快等問題。對於跨境連結以及如何在香港及整個珠三 角地區推動社會經濟運動,我們認為,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的社會及經濟長久以來都是連繫在一起的:大戰前後南下來港的中國移民向國內親友的匯款,間接支持各地 經濟的發展;其後本港工業逐漸遷移至珠三角地區,産業調整雖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但兩地的製造業工人卻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對兩地的社會及工人造成深 遠的影響。

由此可見,跨境連結在歷史及地理上已是不容否定的事實,而應否融合其實並不是問題的核心;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探 討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否真的能做到以人為本,經濟連結又是否能做到照顧及提升兩地民眾的社會關係,而不是要於區內將生產成本轉移和進行剝削。從社會經濟 的角度出發,我們要考慮的,是要尋找那些能培育兩地社群發展及保護社會關係的區域性經濟活動,並大力推展,而對於破壞社會關係的掠奪性跨境經濟活動,我們 必須予以修正、阻止或改造。

社會經濟並不以生產分工或競爭優勢作為簡單的分析框架或決定因素去選擇經濟的發展模式。在推動 社會經濟及互助合作的大前提下,城市之間的互動及城鄉的合作並不是要做到將成本轉移並以此增加競爭優勢,而是要重新審視隱藏於經濟活動背後的多層社會關 係,重建社群之間的信任及經濟公義,以擴濶經濟活動的發展空間。

我們認為,只有推動整個運動在區內的發展,才能給予本土社 會經濟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樣地,城市發展的可能性其實亦是建基於農村的經濟發展。我們生活在香港這個都市,在大資本的操控及主流市塲的運作邏輯底下,發展 社會經濟的想像其實有著多重的限制;要超越本身的局限,我們需要認真去探討城鄉連結及區域發展的可能,以期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想像空間。

六、總結:團結力量推動社會經濟

社會經濟運動,是一個人人有份、持續不斷的學習過程,參與運動的目標是讓每一個個人,無論是作為生產者、消費者、銷售者、持份者、生活者……都能在自己的位 置上可以互相連結,在本港、內地以至全球各地進行新經濟實踐,重新建立經濟生活中的社會關係,使積極參與者能夠互相學習,完成自我提升,成為全球的「經濟 公民」。

社會經濟以團結的力量取代競爭的力量,創造多元經濟生活的實踐空間,於不同地域及經濟範疇實現經濟公義。透過與不 同社群的互動合作,社會經濟的參與者一方面著力擴闊社會經濟活動的版圖,另一方面嘗試改造主流市塲及公營部門的經濟運作模式;只有當更多的市民大衆都能身 體力行參與新經濟實踐,社會經濟運動才有希望扭轉目前主流市塲的壟斷模式,重新建立並孕育良性、健康的生產及消費關係。

目前,社會經濟運動已於全球各地展開,在大部份歐洲國家、南美洲、非洲、亞洲、美國、加拿大,以至澳、紐等地,都可以找到推展社會經濟運動的團體及由它們組成的網絡組織,而2012年更是國際合作社年,我們準備《香港社會經濟宣言》,就是爲了迎接國際合作社年的到來。

我們人人都是社會經濟的參與者,都有著共同的信念和願景,即反對以經濟發展的名義來製造不公義的社會。我們倡議人人都能參與到社會經濟的實踐當中,人人都能 推動包括生產者合作社、消費者合作社、公平貿易、社會企業、社區貨幣、良心消費、集體購買、社區支援農業、社區內生性經濟、內置金融和社會所有制等經濟活 動,團結最廣泛的社會進步力量,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關愛6.8億捐款 停滯半年

關愛6.8億捐款 停滯半年
【明報專訊】已成立一年的關愛基金,目標由政府及商界各出資50億元組成,但成立至今商界只承諾捐出18億元。政府今年5月曾在立法會表示,當時商界捐款實收6.8億元,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昨書面答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披露,截至昨日政府收到的商界捐款額維持不變,換言之籌款半年來停滯不前。

曾德成昨日向立法會議員提供的書面回應指出,商界承諾的18億元捐款,部分會以3年分期形式交付,至今已收到捐款約6.8億元。這說法與今年5月政府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50億元公帑撥款時完全無異,即實收商界捐款半年來無顯著增長。他說,會繼續爭取各界人士認同基金運作,並接受各界捐款。

推12援助項目 8項已落實

對於公開捐款者名單,曾德成表示要考慮相關人士意願後才能適時公布。另外,政府注資50億元已交金融管理局,以賺取投資回報,今年回報率達6%,其餘款項則作銀行存款滾存利息。他表示,推行項目資金和其他流動資金,主要靠投資回報及利息收入。

關愛基金至今先後推出12個援助項目,截至上月底,其中8個項目已落實推行,預料有30多萬人受惠,全年預算開支達7.6億元。另外,今年7月基金獲立法會財委會額外注資15億元,向約23萬名合資格新來港人士派發6000元。

Reality Check

Reality Check
John Sayer

John Sayer believes it doesn't really matter if the demands of the 'occupy' protesters are not neatly defined. Their revolt against greed and an increasing, unacceptable level of inequality in the world is perfectly clear

Nov 03, 2011

Around the world, groups of protesters have gathered in response to an initial demonstration near Wall Street. Some are in our own city, camping out in Central District, writing posters and playing music.

It is easy to suggest they have unclear or diverse demands, and to criticise protesters in some cities who may damage property as part of their anger. But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have an exact prescription of the way forward or perfect conduct, we must give them credit for succeeding where many others, including politicians,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and the media have singularly failed - they have renewed public attention on some unfinished business.

They have succeeded in refocusing attention on the fact that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world's people are suffering as a result of the economic crash: millions of people face unemployment, cutbacks in essential social services, homelessness, reduced standards of living, hunger and poverty.

A small group of people who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creating the problem in several of the world's leading financial organisations have received staggering amounts of taxpayers' money to help their institutions recover, as well as massive salaries and bonuses. Yet they have failed to provide the services that the bailout was supposed to include: loans to small businesses and others to rekindle the economy.

Governments, whose job it is to create stability and security for their citizens, seem unable or unwilling to take the structural measures to reduce the chances of similar financial disasters occurring in future, so busy are they with treating the immediate symptoms and dealing with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spending cuts and austerity packages.

Oxfam Hong Kong is concerned with these social and financial issues because all shocks and uncertainty - whether financial or naturally occurring - and all uncertainties - financial or climate change - hit poor people first and usually the hardest. Poor people pay the price of their own vulnerability. The powerless pay for the mistakes of the powerful.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began to accelerate at the end of the 1970s, after three decades of market-driven growth in many Western countries. Since then, the top 1 per cent of the population has amassed a larger share of the wealth than the majority, and the gap has widened to an alarming degree. This was unrelated to the rate of growth, which slowed as distribution became more unequal.

We know that we need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t the highest level to reduce shocks, uncertainties and inequalities. Governments talk unconvincingly about reintroducing regulations to stop the creation of financial behemoths that are "too big to fail" and therefore governed neither by elected governments nor by market forces. But there has been little action.

One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could be the introduction of a financial transaction tax, the so-called Robin Hood tax. This could reduce risky financial speculation while creating funds to be used to ensure that poor people have more equal access to productive opportunities.

Those with vested interests will claim that such a tax will hurt growth, and thereby stall economic recovery. Yet, the proposal is for a 0.05 per cent tax - a tiny sum in relation to the figures that define the financial sector. People with privileges to protect often rail against any controls over the free rein of business, but history has always shown that business is more resilient than its self-interested defenders are willing to admit.

Advocates of the status quo have tried to instil fear that social reforms will cause the collapse or flight of business. Citing such fears in the past, they opposed the abolition of slavery, an end to child labour, the eight-hour day, statutory holidays, equal pay for women, the Mandatory Provident Fund, progressive income tax, the minimum wage,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and more.

But of course, business has survived, and people have benefited, sustainably, from the fairness of these initiatives.

Those who argue that structural reforms will hurt growth should remember what 2008 taught us about certain types of growth. We don't want the reckless, unbalanced and unsustainable pursuit of growth for growth's sake, making the wealthiest 1 per cent of the world's people even more absurdly rich while others travel along the path to poverty.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the 99 per cent, want growth of a kind that creates a fair and sustainable society.

Protesters remind us that there is work to be done fixing a very imperfect economic system. Let us not ignore their timely call.

John Sayer is director general of Oxfam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