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29, 2008

師奶兵團組綠色合作社

師奶兵團創業
組綠色合作社

2008年3月29日

【明報專訊】食用廢油和屯門「師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經過磨合,兩者已產生了微妙的化學作用。19名屯門主婦由興趣班開始學懂用廢油做肥皂,其後發揚光大,自組環保合作社,決心以低廉成本生產環保肥皂,全身投入環保工作。管理上她們希望盡快做到收支平衡、自負盈虧,但更重要是她們期望自己能喚醒社會對浪費及消費生活的反思。

興趣班起步 研發環保清潔品

從來沒有參加過這樣的「開幕典禮」:一群主婦感謝一位又一位嘉賓,社員不斷分享,由做肥皂到建立合作社,又講及「綠慧公社」如何由細小聚會地點,搬到現時700多呎的「總部」,兩小時的開幕禮見盡成員們對綠慧公社成立的喜悅。

公社理事長陸少垰指,公社策略是以發展環保清潔用品為主,將推出的新產品包括水瓜囊做成的擦背用具,以及用墨魚骨製的清潔棒。秘書張元曦更表明,她們堅持貨品不在超市出售,「我們以口碑作宣傳」。

善用社區資源 收集廢油製肥皂

雖然工資少,也不講究推銷策略,但由收集廢油到研究新產品,這些社員都親力親為,又善用社區資源。例如廢油是從屯門區內食肆收集,一個月有15公升;「萬年油」用得多,令製成的肥皂顏色偏黑,她們要求食肆老闆不要把油重複使用太多次,「神奇地」食肆又答應;想研發洗潔液卻又苦無技術,她們就搞公開比賽,邀請區內學校出謀獻策,結果又過一關。

用廢油做肥皂過程並不複雜,將哥士的等化學物溝溝混混,存放一兩個月就成。不過這些婦女參與這項工作幾近全部義務性質,合作社只聘請一名全職員工,時薪也不過30元,其餘生產肥皂的社員只獲發交通津貼,每天足夠坐兩程輕鐵而已。

不過,滿足感並不能用利益衡量。社員謝女士還記得第一次做廢油肥皂時,那塊肥皂還是黑漆漆的,但她一直珍而重之不敢用:「我很喜歡做肥皂,用了便沒有了。」事隔數年她退休後終可專心做肥皂,「退休後竟能全程投入推廣環保,十分意想不到」。

明報記者 陳朗昇

海德公園講座

論政老祖宗 五十年不變
海德公園講座 逢周日大會堂舉行

2008年3月29日

【明報專訊】三十會、Roundtable……青年知識分子參與論政,所謂文化沙龍的,聽起來很法國、很有型,只要地點不是維園,格調似乎就高一點。原來早在半個世紀前,在剛開幕的大會堂,一班青年人已開始每逢星期日,圍坐在8樓展覽廳,一起關心社會、討論政治,天南地北,一直維持到51年後的今天,討論的氣氛仍然熱烈。這個早被遺忘的本地論政團體鼻祖,名叫海德公園講座,愛議事論政的你聽過沒有?

每個星期日,風雨不改,近50個看似維園阿伯、中年婦女的「有心人」,由年輕年代論政議事,說到現在已人到中年,甚至老年,仍然繼續舌戰。他們討論的是什麼?「從建設中看破與立的文化、藝術」、「道家看中國哲學特質」,或許你連題目都不明所以,但當中大有鎆虎藏龍之輩,大學講師、博士生、學者名人,或者就坐在你身旁,一開口就說景賢里清拆的「破」,台灣選舉的「立」,說得頭頭是道。

自資每周大會堂「開壇」

今年是海德公園講座成立51周年,早在50年代初,講座就在大會堂舉行,此後五十多年一直未有間斷,至今仍有4至5個年過七旬的義工,自資籌辦講座,每月各人夾份出錢,籌夠約500元就可展開「論戰」。

他們並非烏合之眾,而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有「識」之士,識見不僅是學術層面,社會經驗、人生閱歷也是其論政資本,正如其中一名義工麥先生所言,他們的人生,本身就是歷史的「烙印」。「創辦人馬文輝(先施公司太子爺),在英國當買手,認識到英國政界,例如國會議員,在九一八事件以後,進一步受西方民主風氣影響,於是在港推動論政」。

馬文輝曾提出「香港獨立」

馬文輝是香港首位民主鬥士,本身學貫中西,在五十年代初在港推動民主運動,當時殖民地政府言論較封閉,但由於他有英國國會議員撐腰,夠膽直言批評政府,當時就提出如「香港獨立」等革新言論。

當時馬文輝號召了一群關心香港的年輕人,學習英國海德公園的暢所欲言風氣,每逢星期日聚集在大會堂講東講西,天文地理無所不談。退休前為土木工程從業員的麥先生和任海員的陳先生,由65年起分別加入海德公園講座。

每到星期日下午4時,麥先生和陳先生的指定活動就是揹覑擴音機、投影器,風雨不改,往大會堂「開壇」,「當然要自己帶備來,租用工具要另外付錢的」。由於每月500元的場租都由他們幾個義工自掏荷包,工具自然要自行預備。

麥陳兩人出錢出力,每個星期為講座邀約嘉賓講者,講題除了嚴肅的學術問題、亦有社會時事、人生百態。「馮寶寶來過講童星經歷,學者如王家英、鍾庭耀、夏其龍神父都來過,就連王友金都是我們捧紅的呢﹗」

「乜都講得 唔使負責任」

海德公園講座標榜暢所欲言,講者隨心所欲發表見解,聽者亦可盡情回應。陳先生說,這裏最好是「乜都講得,唔使負責任」,只要發言前先舉手,聽眾自律不要人身攻擊就可以。正如海德公園講座的通告,印有乾隆時代一首民謠:「如我中英語百科齊放,不如我七十二行行行有。」這裏看重的是每一把聲音,不是權威性的獨家言論。

馬文輝94年去世後,由韋基舜接手任主辦人,接棒10年後再由生物化學博士曹宏威繼任主辦人。曹宏威說:「學術、科學討論我最贊成,若有人贊助紅酒,氣氛更輕鬆。」曹宏威更安排了一連數個論盡香港系列,邀約友人學者。訪問當日就有前民航處處長樂鞏南擔任講者。

建網誌盼講座年輕化

30多歲的城市智庫召集人洪錦鉉為講座中少數年輕參加者,他說,講座後一群聽眾義工更邀約講者一起去食飯,茶緕,「義工們都年紀不少,但熱情未息,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很多」。洪錦鉉正協助他們建立網誌,希望將海德公園講座年輕化。

明報記者 周淑蘭

馬嶽:年輕人轉網上議政
2008年3月29

【明報專訊】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指出,海德公園講座多為上年紀的退休人士,聚集討論,並非代表年輕人不議政,只是他們轉而在虛擬世界討論。「你有幾何見年輕人去城市論壇,但在高登(網上討論區)就會講過不停。」

指香港公開議政空間多

馬嶽指,香港一向較少有正式公眾討論的場所,城市論壇、大學的講座等,代表性有限,市民參與的也不多,好像海德公園這類講座,雖然出現了50多年,大部分港人卻從未聽過,只有少數人會感興趣,「除了一群維園阿伯、小眾的大學學者外,尚未集合到廣泛的討論」。他認為,香港公開議政的空間有很多,但多為網上、電台等無形的平台,卻沒有特定的場所。

曾參與海德公園講座的城市智庫召集人洪錦鉉指,他曾鼓勵身邊年輕的朋友參加海德公園講座,但「年輕人大多外表沉默,思想活躍」,對講座興趣不大,寧願上網,於是他決定協助海德公園講座搞網誌,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

創辦人馬文輝曾參與華革會
2008年3月29日

【明報專訊】海德公園講座的創辦人馬文輝,同時是香港華人革新協會(簡稱華革會)的成員。華革會是香港首個以華人為主的論政議政團體,於1949年成立,是當年香港第一個提出民主參政的民間團體,也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提出承認新中國政府的合法地位的民間團體。

義工強調無政治立場

講座的義工強調,海德公園講座沒有政治立場,雖然創會主持人馬文輝為華革會成員,但與海德公園立場無關,所有關心香港、熱愛中國的人都可以參加講座,暢所欲言。

據資料顯示,華革會當年為港英政府列入秘密檔案之中,詳列該會負責人的背景及資料,更記錄了以下一段:「這個團體將來會受共產黨控制,日後將有更多關於這團體的消息。」

Friday, March 28, 2008

張建宗﹕全力支援社福機構

張建宗﹕全力支援社福機構
2008年3月28日

【明報專訊】為協助津助機構加強行政支援,提供高質素的福利服務,政府已決定由2008/09年度起向整筆撥款津助制度下的非政府社福機構特別增撥每年2億元額外經常性撥款。這個決定進一步說明了我們對津助機構的支持,以及對有效推行整筆撥款津助制度的決心。

現時香港九成福利服務皆由津助機構提供,它們對本港貢獻良多。我們非常重視與津助機構的伙伴關係,一直致力找出理想的合作方式。十多年前,政府已決心要檢討津助模式。當時,社福界與政府均認為傳統津助制度不夠靈活,問責性不足,而且牽涉太多行政程序,未能回應不斷轉變的服務需求。經廣泛諮詢業界及相關持份者後,整筆撥款津助制度遂於01年應運而生。

在這個制度下,政府不再硬性規定機構的人手編制、薪酬架構和個別開支項目,非政府機構因而享有更大的自主權,可更靈活地調配整筆資源和重整服務,以切合社會不斷轉變的需要。

整筆撥款津助制度的實行,不但說明了政府尊重津助機構的獨立自主,同時亦反映了我們期望機構能加強管治和問責,更有效地運用資源,以提供更適切的服務。現時,全港173間津助非政府機構中,已有162間自願轉行整筆撥款津助模式,可見這個制度已廣為非政府機構所接納。

推行整筆撥款津助制度並不代表政府減少對福利服務或津助機構的承擔。反之,自制度推行以來,政府給予機構的津助明顯增加,由00/01年度的63.7億元增至08/09年的80.4億元。此外,考慮到津助機構在落實整筆撥款津助制度時實際遇到的困難,政府在過去數年已為津助機構提供不同形式的協助。這包括動用獎券基金合共約24億元,向機構提供過渡期補貼及特別一次過撥款,讓機構有更大靈活性和充裕的時間進行所需的調整和準備,履行其財務承擔及對員工的合約承諾。此外,獎券基金亦撥款資助機構推行業務改善計劃,提高管理及服務效率。

儘管津助非政府機構的職員薪酬架構已與公務員的薪酬架構脫鹇,政府仍因應07年入職薪酬調整及07/08年度公務員薪酬調整,向非政府機構提供了3.3億元的額外經常撥款。去年12月,社會福利署長更向機構提出一系列涉及約3億元的紓緩措施。上述種種具體行動,在在顯示政府多年來一直認同津助機構的工作和努力,並願意全力協助它們更有效地推行整筆撥款制度。

整筆撥款制度是多年來社福津助制度改革的成果,明顯有其可取之處。鑑於業界對這制度仍有不少意見,我同意現在是適當時候檢視制度的效益,以及探討改善空間。就此,我已於年初成立了「整筆撥款獨立檢討委員會」,委員現正全面和客觀地檢討制度,我有信心他們會向政府提出有用及中肯的建議。

社福津助制度改革從來不是容易走的路。它的成功有賴各方充分合作,共同分擔責任。我深信政府和津助機構,以至前線同工,都抱覑同一目標,就是期望香港的社會福利服務能與時並進,讓我們能更好地服務市民。經過多年來的共同努力,我們已為推行整筆撥款津助制度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今後,政府會繼續全力支持津助機構,完善這個制度。我期望業界與政府攜手合作,一同為香港的福利工作努力!

作者是勞工及福利局長

Thursday, March 27, 2008

李嘉誠:捐款海外佔2成

李嘉誠:捐款海外佔2成 (15:56)
2008年3月27日

長和系主席李嘉誠表示,他個人捐款累計88億元,而李嘉誠基金會捐款香港及內地佔8成,海外則不逾2成。

李嘉誠在記者會上表示,基金每一年捐款8成在本港及內地,而海外則為2成。他指出,他私人累捐約88億元,但在內地沒有使用他的名字命名,包括知名的大學。

他透露,如日後退休,有能力的話,將會全心全意打理基金的工作。

何喜華﹕醫療改革應從政策開始

何喜華﹕醫療改革應從政策開始
2008年3月27日

【明報專訊】《醫療改革諮詢文件》提出連串改革建議,焦點集中在醫療融資改革方案。周一嶽局長表示,當局並沒有任何腹稿,惟觀乎文件思路,由於找錯當前醫療重點,不論何時推出亦有欠妥善,無從掌握未來公共醫療應走方向。

文件重申政府增加醫療衛生開支,由每年佔總經常開支15%增至17%,即由現時300多億上調至近400億,以示當局的承擔。惟有關比率是極為任意,既非按社會需要釐定,而是政府緊縮財政開支、維持小政府意識形態的產物;此舉變相為未來醫療衛生服務開支封頂,取態保守且不負責任。文件提及所謂公立醫院服務水平下降「危機」,全是政府2001年起無理收縮醫管局撥款而種下惡果,令服務趕不上社會醫療需求。當年一手造成服務水平下降,今天以此威脅市民接納醫療融資方案,將責任轉嫁到市民身上,手法低劣。

文件多次提及融資迫切,儼如無融資便不能改善公共醫療服務。事實上,改善醫療服務與融資改革方案並無必然關係;相反,適切醫療策略才是改善醫療服務的大前提。融資改革僅屬財務安排,縱使沿用現行稅收方式支付,仍可施行改善服務建議,包括:推廣基層醫療、電子健康記錄、強化公共醫療安全網等。反之,若單純側重醫療財務考慮而未有制定任何醫療政策,最終結果亦可極為惡劣。

是次政府傾向推行「個人康保儲備」,惟未透露僱主及政府會否承擔供款,恐怕供款負擔只落在僱員身上。雖然當局建議提豁免綜援受助人、低收入家庭和弱勢社群醫療供款,惟對中下階層市民卻構成極大經濟壓力。對於家庭只有一名工作人口而需照顧全部家庭成員的中下層勞工尤其困難。醫療供款無疑只會增加他們開支,變相徵收「醫療稅」,未能透過稅收,動用社會整體資源協助處理其醫療需要。

個人康保儲備將公共醫療私營化,市民在購買服務後,私營機構為爭取更大利益回報,會鼓勵市民購買非必須檢查或治療,形成服務供應方的道德風險,徒增公共醫療開支,難以有效監管,既浪費資源且逃避對公共醫療的承擔。

要處理醫療開支上漲的問題,最有效方法是沿用現有模式,透過調整稅率和稅階支付醫療開支,亦可達至財富再分配效果。當局應以此作第七個選擇方案,納入諮詢文件,諮詢市民意向。

醫療需求不斷增加,當務之急是即時增加醫管局撥款,按過去數年因人口老化,撥回早年削減資助,紓緩公共醫療資源不足困局。政府應重新檢討醫療政策,展開公眾諮詢,檢討現行醫療服務模式,找出現存問題及改善方向,發表醫療政策白皮書,待計算財政開支後,才討論合適醫療融資方案。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馮可立﹕供款之後又如何?

馮可立﹕供款之後又如何?
2008年3月27日

【明報專訊】醫療融資諮詢文件公布了個多星期,市民的回應很靜。這種沉默不知是欣然接受、混亂,還是不知如何回應。畢竟,一項社會政策只是意念式的討論,只是提供一些選擇模式而不談利害關係,是很難擦出火花的。譬如問:終身學習好不好?我相信很少人會反對這個崇高的理念。但是如果問:每3個月考一次試好不好?我相信很少人會贊成。

諮詢文件提出了很多需求的問題,如:專科公營病脇在3年內會達到擠迫程度,外科門診新症輪候期會從2006年的31星期到了2012年將會上升到96星期,白內障手術的輪候時間由06年的3年增至2015年的6年。如果香港市民再不供款,他們便會自招其損了。

我們明白醫療融資必須討論,也必須盡早決定。但是,我們也會考慮切身利益,會質問供款之後又如何?如果市民供薪金的3%,是否政府承諾輪候白內障手術可以減至兩年?如果供5%的話,外科門診新症輪候期可以減到10個星期,或更短?

供應能否跟上需求及供款?

香港目前大概有3.1萬張病脇,公共醫院佔了2.8萬張,政府撥款近300億元,而私營服務中只得3100多張。從2008到2033這25年內,香港的老齡人口從90萬上升到220萬,增加了130萬人。

如果香港市民贊成強醫金,每月供款3至5 %,每年可得額外收入50至70億左右。有了這筆錢,是否私家醫院在未來的20多年會大量增加,在這段時間內病脇乘以4至5倍,達到萬多二萬張來滿足人口老化的需求?政府是否有相關的撥地措施,醫生與護士學額的增加,其他有關專科人員訓練?如果私營服務在短期之內未能滿足這個龐大的需求,中產階級要「回流」公共服務的時候,他們的白內障手術是否仍會上升到4至5年的等候?

諮詢文件沒有給香港市民一個更美好的前景。第2章到第5章的公共醫療制度改革,卻在顯示政府企圖收縮公立醫院的服務量,例如:(1)加強基層醫療服務,例如訂立家庭醫生名冊,健康教育,局部收費的身體檢查等,而公立診所的主要服務對象也收窄為低收入家庭和弱勢社群;(2)將某些低成本服務外判給私營服務,或是公私共資的方式提供服務;(3)電子健康紀錄互通;(4)改善公共醫療安全網,例如縮短輪候時間,收窄藥物名冊名單,為低收入家庭提供第二層安全網等等。

供款之後,公共醫療的服務量會否有持續發展的可能?公立醫院的病脇,是否只是維持在2.8萬張,沒有發展及擴充的前景?如果有的話,政府可否公布未來10年的發展計劃,讓市民可以安心在公私部門購買優質服務?曾蔭權在他的任內增加了醫療撥款,我們很高興。但是下一任特首又會如何?5年後政府會不會大撤退?

沒有長遠的政策承諾,市民怎肯在腰包中掏錢供款來拯救公共醫療的財政困境?

作者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副教授

Monday, March 24, 2008

工會﹕低薪聘護理員嚇走本地人

工會﹕低薪聘護理員嚇走本地人
指安老院用各種手段請外勞

2008年3月24日

【明報專訊】隨覑人口老化,護老行業亦出現人手緊張,近年輸入護理員的外勞人數便以倍數增加,單是今年度便輸入了459名外勞。有工會批評,部分安老院為輸入外勞,不惜以種種手段拒絕所有應徵的本地人;同時,部分院舍仍以低於外勞的近7000元月薪聘本地人,打擊本地人入行意欲,故要求勞工處禁止再從外輸入護理員。

去年輸入外勞459人倍升

本身為勞顧會勞方成員的勞聯權益主任吳慧儀表示,根據勞工處的數字,在過去10年,每年平均輸入的護理員約有189人,但是單由去年4月至今,輸入護理員的外勞人數,便達459人,數目以倍急升。

吳慧儀指出,按現行的輸入外勞規定,僱主欲向外輸入護理員,必須先在本地公開招聘,證明無法聘請到本地人,然後才可以行業中位數的6940元作為薪酬指標,聘用外勞。

勞聯以勞工處近期刊登的護理員招聘廣告作統計,在100份新職位中,約36%職位月薪達中位數的6940元,但有41%新職位月薪介乎4500元至6500元,例如一份每日工作8小時的護理員工作,月薪便只有4500元。

行業入息中位數6940元

吳慧儀指出,本地人並非不願做護理員,但不少院舍往往以低薪職聘本地人,根本沒人願意入行,她強調「若薪酬達6940元,一定可吸引更多人入行」,故要求勞工處禁止輸入護理員。

在護老院工作的陳小姐(假名)表示,護老院為順利聘得外勞,從不處理本地人的求職申請,或經常以「那些公公婆婆會不時擲屎擲尿」來嚇怕些應徵人士。她續稱,外勞的好處是任勞任怨,經常超時工作;即使合約規定最低月薪為6940元,但僱主仍會以膳食、冷氣費等不同名目的收費,扣減外勞的薪金。

不過,剛獲批輸入兩名外勞的港安護理中心負責人吳旭紅表示,部分津貼院舍以7000至8000元高薪「搶人」後,私營安老院根本很難請人,部分員工寧轉去從事清潔或其他薪酬較好的工作,令人手日益緊張;加上不少中小營私院所照顧的長者多為綜援人士,院方根本難再加費,令院舍經營非常困難。明報記者 梁偉健

「紫藤」盼警改善態度

過去10年7鳳姐兇案未破
「姐仔」被劫求助 「紫藤」盼警改善態度

2008年3月24日

【明報專訊】關注性工作者團體「紫藤」表示,過去10年有19名鳳姐被殺,當中7宗仍未破案;上周4名性工作者相繼遇害後,過去一周該組織最少收到10宗「霸王餐」及打劫求助,但事主報警仍受到警方不禮貌態度回應,他們盼警方能改善態度,並促請政府盡快修例,為性工作者提供更多保障。

鳳姐與警察「零接觸」

紫藤幹事林依玲昨日出席「城市論壇」時表示,自連串兇案發生後,近日來每天收到約200個「姐仔」的求助電話,最多更試過一天收到近千求助,過去一周最少收到10宗涉「霸王餐」及打劫求助,而10年來有19名鳳姐被殺,當中7宗仍未破案,反映性工作者的安全根本未得到保障。她又指,最近更有警察用恐嚇方式,迫使鳳姐提供恩客資料。

從事性工作者13年的Jade表示,不少鳳姐因擔心自身安全而不敢開工,她指多年來她們與警察是「零接觸」,只會透過紫藤才有溝通,又或者是警察查牌,很多時鳳姐遭打劫都不敢報警,因怕被人不禮貌對待,「10次被打劫,最多只會報一兩次警,總之報警都無用啦!」不少人認為「一樓二鳳」、「一樓多鳳」可加強保障,但她認為,建議未必可行,「兩個人都可能被人打劫,有救命鐘都未必有人理」。

劉江華﹕娼妓合法化言之尚早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劉江華指出,從治安角度去看,目前最重要是保障「姐仔」的生命安全,警方應與她們加強溝通,但若要立即跳到要修例將娼妓合法化,便言之尚早,須聽從更多業界及社會上的多元聲音再討論。

Sunday, March 23, 2008

紫藤創會幹事轉戰內地

創會幹事轉戰內地
爭權益先教性技巧

2008年3月23日

【明報專訊】紫藤於11年前創會,創會幹事嚴月蓮說,最初紫藤是由4名女士創立,她們與性工作毫無關係,只是接觸過一群姐仔,得悉她們的辛酸經歷,希望成立關注組織。「我們4個分別是老師、藝術家、來自婦女團體,而我則在勞工團體工作。」她們向10名朋友籌集資金,每人每月出資1000元,就憑覑每月1萬元經費,由油麻地寫字䒷做起。

紫藤歷11年 4女士創立

嚴月蓮指出,當初開始接觸姐仔,陪她們上法庭、跟她們坐在深水樓梯口「企街」,不論窮人富人,歧視目光總少不了。「姐仔被控賣淫,法官會跟姐仔說,我不會信你們的,我只會信警察;樓梯口男人大大聲話『呢鱓係雞』,我聽了好心酸。」

嫖客不等於「鹹濕」

口口聲聲話消除歧視,最初嚴月蓮也曾戴過「有色眼鏡」。「試過有嫖客上來見我,我就諗,呢個猥瑣佬想點?還刻意坐遠些。」事後才發現嫖客不等於「鹹濕」,找性工作者亦只想找安慰。

先教基本知識 再深入討論

現在嚴月蓮已將紫藤交予林依玲接棒,她則轉戰內地,替內地姐仔爭取權益,但路途更漫長。「內地完全禁絕性工作,但不等於不存在,我們唯有從用避孕套等最基本的安全健康資訊教起。」有時我們會先從教授性技巧入手,令她們更感興趣,再跟她們討論健康、權益等深入問題。她笑說﹕「姐仔會好奇,點解我咁熟悉這類技巧,以為我做了十幾年姐仔呢?」

「紫藤」盼性工作者自行組成團體

「紫藤終會執笠 盼不再歧視姐仔」
林依玲為性工作者爭取平等8年

2008年3月23日

【明報專訊】「性工作者、姐姐仔、鳳姐、妓女、雞……」不同稱呼反映了你對他們的看法,女性將身體當成商品,是命運?是悲歌?還是自作孽?一班「旁觀者」花時間心力,帶領這群別人眼中「不光彩」的人站出來爭取權益,紫藤兩名幹事林依玲及嚴月蓮只想強調:「性工作是工作!」;講到底,本來無一物,她們每天仍在學習如何消除歧視,「唔敢講可以完全消除(歧視),但至少可以坦誠和她們交往。」

個子矮小的林依玲「大聲夾惡」,罵警察句句「死差佬」。「我咁惡,係因為真係好嬲,差佬講大話,呢頭話消除歧視,個頭就逼姐仔交出個人資料。」為性工作者爭取公平待遇8年,這名「辣椒仔」坦言,媽媽經常逼她辭職,親友都問她母親為何女兒要幫「那班女人」?

曾遭痛罵:唔通你懐都係雞?

林依玲、嚴月蓮和紫藤其他義工,經常被人誤會為「姐仔」。有人曾致電紫藤痛罵她們:「你懐點解幫佢地,你懐都係雞?你懐阿媽難道都係?」說話難聽至極。林依玲說,最灰心的不是別人的誤解,而是戰鬥8年,對性工作者的歧視亦未消除,失望無數次,她每兩年就會遞一次辭職信。

林依玲在中大原本是讀工商管理,因不喜歡「拜金」,轉投社工系,畢業後又發現﹕「主流社工教中學生不要看色情網、不要婚前性行為,但幾多個社工能以身作則?」她畢業後全職投身紫藤,社工身分至今無註冊。「我不喜歡經常以社工自稱,若經常強調去幫人,好似頭頂戴上光環,由上至下咁幫,我覺得好多姐仔比我叻,好勁,只是她們身分不便曝光,我們只是從旁提供多點資訊,協助她們站出來。」

一做8年 反被鳳姐勸「從良」

林依玲8年來勇往直前,動力亦來自姐仔們。「她們對我很好,很包容,唔係我叫她們從良,反而是她們經常勸我不要再為紫藤工作,叫我『從良』。」林說,初時要混入姐仔圈子實在無從入手,唯有向有毒癮的姐仔埋手,「因為只有她們肯睬我」。林依玲勸她們戒毒,誰知有反效果。「我不了解她們,她們戒完毒,出來面對壓力又食番,食得更厲害,最終踏上絕路。」那名姐仔去世,令林依玲覺得自己害死她,自此慢慢嘗試設身處地,不強行將自己的一套強加於「姐仔」身上。

願姐仔自組團體爭權益

「紫藤總有執笠的一日。」林依玲和嚴月蓮的心願,就是有天性工作者自行組成團體,為自己爭取權益,不必外援。現時紫藤的經費,主要由海外婦女團體的基金資助,絕少有本地捐款,除了中原地產主席施永青。「有天施永青打來,問我們一年經費幾多,一次過給我們一張支票,足足夠3年經費,幾十萬元。」

施永青一次捐3年經費

記者聯絡到身在新西蘭度假的施永青,他笑言當初透過傳媒介紹認識到紫藤的成員,因他一向支持小眾團體,故多次主動捐款,但金額已記不清楚。事實上,紫藤曾出版《性是牛油和麵包》一書介紹姐仔故事,施永青就曾薦文﹕「性服務工作者可算是當今世上最受壓迫的弱勢社群……其實她們發揮覑社會功能,卻得不到社會的認同和感激;為什麼不容許他們享有做人應有的尊嚴呢?」

明報記者 周淑蘭

Friday, March 21, 2008

「紫藤」為鳳姐安裝「平安鐘」

一樓一設平安鐘月費100 (08:01)
2008年3月21日

連串鳳姐被殺案發生後,有團體提出為鳳姐安裝「平安鐘」以保安全,並計劃於數月內安裝。

運作與長者平安鐘相似,月費約100元,平安鐘直接接駁至保安公司,若不幸遇上事故,保安公司會立即聯絡戶主親友或大廈看更。

昨日關注性工作者團體紫藤在太子的會址首先安裝平安鐘測試。紫藤幹事嚴月蓮指出,她們會盡快在數月內替全港1820個「一樓一」單位安裝平安鐘,預計每個單位要支付約100元月費,安裝費則未定,而保安公司亦會收取最多2000元按金,紫藤正積極籌集費用,希望得到有心人士贊助部分金錢,保障性工作者安全。

至於安裝平安鐘會否涉及「協助他人賣淫」等法律問題,嚴月蓮表示,日前與警方代表吳錦榮總警司會面時,吳主動建議她們安裝平安鐘,她相信即使「一樓一」僱用保安公司負責平安鐘的長期運作,保安公司亦不會被控「倚靠妓女為生」等罪名。保安公司亦透露,近期與警方經初步討論,亦相信在「一樓一」安裝平安鐘的實際運作問題不大,於數月內可廣泛安裝。

Thursday, March 20, 2008

理大附屬學院擬合組私大

理大附屬學院擬合組私大
定位教學型大學提供6000學士學額

2008年3月20日

【明報專訊】多所院校密鑼緊鼓籌備成立私立大學,理工大學轄下兩所附屬學院——香港專上學院(HKCC)及專業進修學院(SPEED),上周踏出第一步,向教育局遞交意向書,申請合併成為私立大學,爭取於2012年前成立,角色定位為專提供課程的教學型大學。理大協理副校長阮博文充滿信心說︰「我們已經準備好!」

爭取2012年前成立

阮博文表示,理大上周已向政府遞交意向書,表達合併HKCC及SPEED為私立大學的意願。未來私立大學將提供副學士及銜接學位課程,四年制學士學額合共有6000個。目前兩所院校已經整合,歸於同一個部門管理,教職員已互通,可任教對方的課程。位於西九龍的新校舍啟用後,將增聘人手,長遠需增加一倍、即約200名教職員。

專注商業設計社會科學

理大已定下清晰分工,未來的私立大學將發展為教學型大學,以市場主導,專注發展商業學、設計、社會科學等方面。理大則朝研究型路線發展。阮博文指出,為配合發展需要,打算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新校舍,目前正等待政府批地詳情;而政府計劃之中的深圳河套區「大學城」,理大私立大學亦有意分一杯羹,「雖然遠了點,但有配套、有交通安排,就不成問題」。

至於私大的成立日期,阮博文指希望盡快。他說,有待政府公布成立私大的具體政策,才能正式提出申請。他又說,現時未有附屬於資助大學的院校成功升格為私立大學的先例,政府又未有公布撥地、申請資格及評審標準,暫未清楚升格的進度。

阮博文表示,理大正在考慮私立大學的名稱,目前有數個方案。由於擔心公眾混淆理大與私立大學的角色,將來私立大學絕不會稱為「理工大學附屬大學」。他說︰ 「就像Lexus與Toyota屬同一間公司,但針對不同對象就要用不同名字,以免外界誤會,公眾只要確定兩種車都是好車就可以了。」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現正初步了解理大成立私立大學的意願。

明報記者 曾媚

保護海港協會工程覆核勝訴

保港會灣仔工程覆核勝訴 (09:51)
2008年3月20日

保護海港協會反對政府在進行灣仔至中環繞道工程期間,於維港進行臨時填海工程,提出司法覆核勝訴。

保護海港協會認為工程嚴重破壞港口,違反《保護海港條例》中不准填海的大原則,保港會遂提出司法覆核。保港會指出,政府的臨時填海範圍達10.7公頃,估計需時逾10年,實際牽涉海域之大及需時之久根本難以估計,質疑填海的「臨時性」。

高院法官夏正文表示,他同意維港是本港珍貴資源,即使有關填海工程只是臨時性質,亦應受保護海港條例約束。

根據《保護海港條例》,維港為香港人的特有資產和天然財產,因而要受保護,故設定一個不准許海港填海工程的推定,而政府在作出填海決定時,必須以上述推定作為大原則。終審法院早前更訂定條例背後精神,指所有維港填海須通過「有凌駕及迫切需要」、「別無其他選擇」和「將填海程度減至最低」三大原則。

不過,代表政府的資深大律師翟紹唐強調,臨時填海的目的,是為了方便興建繞道,有關工程並不會為維港帶來永久損失;而整個工程除了擴建臨時防波堤外,還包括日後拆除防波堤及修復河脇。此外,臨時填海是為了解決告士打道、夏槺道和干諾道中走廊的交通擠塞問題,合乎《保護海港條例》所指的凌駕性及迫切性。

保護海港協會又指出,政府擬於繞道對開臨時填海8.3公頃,另於銅鑼灣海濱區對開420米填海面積達2.4公頃,興建臨時防波堤(由臨時填海建成),作為船隻臨時繫泊區,惟政府並無就上述工程公開諮詢。

運輸及房屋局去年7月27日就灣仔第二期發展計劃刊憲,公布擬建中環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有關工程將於灣仔、銅鑼灣及北角對開的海面臨時填海,所得的土地用作運輸基礎設施。工程項目將沿港島北岸提供一條約4.5公里長的主幹道路,連接中環林士街行車天橋及北角東區走廊,紓緩告士打道、夏槺道和干諾道中走廊的交通擠塞,為中環、灣仔和銅鑼灣道路網絡提供接駁通道。工程預計最快今年底展開,預計2016年完成。。

【案件編號:HCAL116/07】

Saturday, March 15, 2008

醫療融資「個人健康保險儲備」方案

康保供款隨醫療通脹調高
2008年3月15日

【明報專訊】政府提出的醫療融資改革諮詢文件共有6個方案,其中的「個人健康保險儲備」(簡稱「康保」),要求打工仔強制醫療儲蓄及強制買入醫療保險,其中一個「賣點」是假設月薪1萬元或以上的「打工仔」集資購買保險,保費較個人作單位投保便宜,不過,保險公司不會做虧本生意,每隔幾年,保險公司亦會按醫療通脹、投保人的年齡增長、投保人加薪等因素,將保費調高,最初每月300元的保費,至第12年會增加至500多元(見表)。

集體融資購危疾保險利中產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梁卓偉教授說,政府倡議集體投保的保費,的確較以個人作單位投保便宜,雖然保費會按醫療新科技和醫療通脹調整,但集體投保始終對中產人士更有利。

他續說,若中產人士生病,保額就會大大提高,故有斷保的風險,若在65歲退休,亦很難再續保,或者保額昂貴。反觀政府倡設的康保方案,依靠集體融資的力量為中產購買危疾保險,退休後可繼續以便宜的保額續供,所以康保方案可以紓緩中產的困難。

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昨日出席多個電台節目時表示,政府提出的6個輔助融資方案,是針對中產的憂慮,希望透過系統性醫療保險,提高他們投保的回報率。如果市民選擇保險模式的融資方案,下一階段諮詢時,會考慮僱主擔當的角色,他相信僱主一向為僱員提供的保險安排,應可轉到新的保險計劃。政府提出的融資方案及列舉的例子,全部以個人為單位計算,家人方面如何處理,則要視乎市民選擇哪個方案後再探討。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昨出席稅務局60周年慶典時表示,香港將來要面對的醫療開支有一定壓力,現在是合適時候推出各種方案予社會各階層討論。

教協牽頭醫療供款計劃

教師醫保壯年供款老年生效
按現時年齡身體狀況定保費 65歲保至100歲

2008年3月15日

【明報專訊】政府正就醫療融資諮詢,估計2012年前也不能落實方案,不過,有專業團體已為會員度身訂做全新醫療保險套餐,讓會員在65歲以後的醫療費用都可受保,更足足保到100歲﹗教協早前與美國友邦保險(AIA)商討,對方將為教協會員提供類似醫療保險期權的產品,即是以現在的保費供款,保障將來65至100歲的醫療開支。

教協會長張文光說﹕「醫療融資雷聲大、雨點小,爭拗得太長遠,我們寧願用8萬人團體的力量,自己完成計劃……我當然希望最後政府帶頭(搞醫療融資),但政府帶不了頭時,我們也不能老是在等待。」

他解釋,一些屬於榮譽會員的校長和教師向教協反映,雖然儲足錢才退休,但退休後的醫療開支對生活影響很大,盼教協幫忙設計一個退休後仍然生效的醫保計劃。

教協牽頭 友邦推「保險權利」概念

現時不少醫療保險只保到65歲,近年才開始有一些保到100歲的醫保產品,但保費一般較高昂。教協副會長舒盛宗形容﹕「如果他們再買多份到100歲的,便會雙重投保,沒理由再買一份,轉保單亦會蝕很多,但如果到65歲才再買,又會很貴。」舒盛宗稱教協與保險公司商討了幾次,最後AIA在去年10月左右提出買保險權利的概念。

根據這個計劃,現時的教協會員可以現時的年齡及身體狀況投保,但保險會在他們65至100歲時才生效,換言之,是為65歲以後的保險權利投保。舒盛宗認為這計劃的好處是,保險供款按投保時的年齡來釐定,故遠較65歲才投保便宜得多。

對於為何AIA願意推出這種計劃,舒盛宗相信,對方面對競爭,看準教師市場比較穩定,對醫療保障的需求亦大。他又透露,教協下月中發出的教協報,將向會員簡介計劃,讓他們自行決定是否參加。

AIA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一向與不同團體包括教協有聯繫,透過僱員自選福利,按客戶不同需要提供合適產品,由於向教協提供的產品資料尚未落實,AIA不便透露。

明報記者 周展鴻

Friday, March 14, 2008

校本條例上訴押後有望和解

校本條例上訴押後有望和解
教區律師﹕可能在立法會解決

2008年3月14日

【明報專訊】教育局長孫明揚再度「拆炸彈」,天主教香港教區與政府爭議多年的《校本條例》展開司法覆核上訴,但是昨日甫上庭,雙方代表律師就同意將上訴無限期押後,變相「庭外和解」。代表教區的資深大律師在庭上提出,爭議可能在立法會上解決。

天主教香港教區不滿政府設《校本條例》,認為會削弱教區對轄下學校的控制權,2005年提出司法覆核。2006年高院裁定條例並沒有違反《基本法》,教區敗訴;在香港教區陳日君樞機領導下,教區隨即提出上訴,他曾一度聲言若上訴失敗,或會放棄辦學。案件昨日原本在上訴庭開審,不過,甫開庭,教區代表律師即表示,雙方同意將上訴無限期押後。

讓雙方商討和解

天主教香港教區教育事務主教代表胡路明昨日有到庭,散庭後表示事件仍未解決,指案件只是押後,承認過往雙方一直有溝通及商討和解,但至今未有解決方案,而押後案件令雙方有多些時間商討和解,稍後雙方會約定時間商談案件,又指大家是以學生利益作為大前提。

校長大讚孫明揚「好№」

代表教區的資深大律師張健利指出,經過前晚與政府一方商討後,雙方終同意將昨天的上訴無限期押後,讓雙方商討是否有和解空間,但由於雙方傾談內容受保密協議所限,未能在庭上披露更多詳情。他並在庭上提出,雙方爭議的問題有可能在立法會解決。上訴庭法官馬道立最後批准申請,下令將上訴無限期押後。

有天主教教區轄下學校校長大讚孫明揚「好№」,擅長與陳日君商討,無限期延遲教區的上訴,期望能以和平方式解決紛爭。該校長說,教區希望在學校控制權上獲得更多豁免,又指昨日甫上庭就推遲案件是「好兆頭」,事件有望和平解決。

【案件編號﹕CACV18/07】

教區政府「敵不動 我不動」
靜待對方開條件

2008年3月14日

【明報專訊】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樞機早前與教育局長孫明揚就《校本條例》會面,長年紛爭有望解決,但會議後,雙方均採取「敵不動、我不動」的態度,靜待對方開條件,只是一直處於僵持狀態。陳日君早前向教區中小學校長講明,與孫明揚「冇共識,有偈傾」,打算一邊打官司,一邊想辦法「向政府爭返少少空間」。

教育局委託香港大學做的校本條例檢討研究仍在進行;陳日君委託教育學院的《校本條例》研究則已完成,他希望爭取到教區學校在法律上獲得豁免。據悉,陳由於對前教統局高官的信心盡失,對現任官員仍有戒心,擔心先開出條件會被視作「教區求政府」,就算明知上訴官司勝算不高,仍堅持上訴,不願先由教區提出新方案。

另一方面,教育局亦擔心於上訴官司解決前向教區提出和解條件,可能遭質疑干預司法,唯有等官司塵埃落定再與教區商量。

主教局長「有偈傾」

教育局與教區就「誰先主動」處理處於僵持狀態。陳日君早前會見教區中小學校長解釋校本條例的進程,政府暫未有承諾,但他與孫明揚仍「有偈傾」。

作為天主教區小學校長之一,油泺地天主教小學校長潘樹照說,將遵從陳樞機指示「拖住先,(學校)不會成立法團校董會」。

明報記者

醫療融資改革料2011年難落實

最少等5至8年
料2011年難落實

2008年3月14日

【明報專訊】醫療融資改革文件將會向公眾諮詢3個月,不過,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表示,即使「強制醫療保險+醫療儲蓄」的「康保」方案取得共識,估計也需要5年至8年才有望成事,他對於2011年可推行供款計劃,並不感樂觀。

明年初推第二輪諮詢

隨覑諮詢文件已經公布,周一嶽會四出諮詢意見,包括出席論壇、工作坊蒐集各界意見,當政府蒐集意見及加以整理後,會在明年初推出第二輪諮詢,並就主流方案作數據跟進,並討論技術和細節。

流感無阻如期推諮詢

周一嶽透露,鑑於近期流感爆發,曾想過押後推出醫療改革諮詢文件,但立法會已定了時間討論,加上諮詢已準備多時,他相信衛生防護中心處理疫情有專業水平,故決定如期推出諮詢文件。他強調,籌備諮詢文件並無分散他處理流感的注意力。

推五大醫療改革
強調融資最重要

2008年3月14日

【明報專訊】醫療改革諮詢文件另一個最受關注之處,就是政府提出的五大醫療改革。諮詢文件內第一至第六章講述了政府需要改革醫療體制的理由,並指出要在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推動公私營醫療協作、發展電子健康記錄互通、強化公共醫療安全網及改革醫療融資安排這5方面推行改革。

但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坦言,最重要是可以推行新醫療融資計劃,「若沒額外資源,做不了多少」。

改善基層服務推動公私營協作

食衛局常任秘書長李淑儀表示,基層醫療服務十分重要,故政府會推廣家庭醫生服務,並設立有關名冊,從而加強預防護理的工作,政府亦正構思推出醫療代用券,資助市民做健康檢查。

為了減輕公營醫療壓力,政府亦會推動公私營協作,除向私營醫療機構購買醫療服務外,亦會建立機制,讓私家醫生到公立醫院應診。另一個重要計劃是建立電子病歷資料庫,讓公營和私營醫療機構的病歷互通,令診治可以更快、更準確。

周一嶽表示﹕「若沒額外資源,做不了多少。」但多名立法會批評,「難道政府沒有新錢便不能進行任何改革」,並質疑政府對醫療改革的決心,指政府目的只為了爭取推行醫療融資。周氏補充說,即使沒有「新錢」,政府亦會推行改革,但未必可以持續及長久。

保險工商界醫生表支持
打工仔﹕壓力好重

2008年3月14日

【明報專訊】香港打工仔供了近8年強積金後,政府最新的醫療融資改革方案,又打算向打工仔的「荷包」伸手,部分打工仔對供款有所保留;月入萬多元的小市民擔心,再供多一份「康保」,加上通脹的壓力,生活負擔會很沉重;不過,政府的改革方案,則獲得保險界、醫生、工商界等的普遍支持。

中產家庭﹕憂管理不善 「益了其他人」

家庭月入約1.5萬元的余太表示,兩夫婦雖有購買人壽、儲蓄保險,但由於醫療保險太貴,不會特意花錢去買,「又不會經常用到,所以都不會每個月浪費幾百元買醫療保險。」丈夫任倉務員,月入過萬,自己則做會計兼職幫補家計,余太說,現在要供強積金,每月人工已少了幾百元,若未來政府推行強制醫療供款及強制醫療保險,每月變相再少數百元,必令生活捉襟見肘,「通脹加劇,食物方面已經好難慳,交通費又貴,現在又加多一樣,壓力好重。」

從商丈夫月入超過4萬元的陳太表示,家庭每年稅款最少幾萬元,但醫療一向無受惠,因甚少去公立醫院求醫,她初步了解政府推出的多個醫療融資方案後,對計劃有保留,「現時強積金計劃,基金公司的行政管理費貴,僱員又無從選擇投資組合及公司,政府現在再推這種強制性醫療供款,最怕又因管理不善,最終可能益了其他人,自己無法受用。」

「中產之聲」主席李子榮表示,較傾向自願性醫療保險計劃,並鼓勵商界幫助員工購買醫療保險。他指出,不少中產人士早已買下醫療儲蓄保險,若年老時沒有醫療保險,都可有一筆積蓄,作未雨綢繆,希望政府可讓市民有自主權,決定血汗錢的運用。

自由黨主席田北俊表示,反對日後將所有醫療供款聚合,然後集體購買保險,他認為這做法等於令高收入人士補貼低收入者。公民黨黨魁余若薇表示,很明顯政府屬意「強制儲蓄+強制醫療保險方案」,但卻將所有責任放在打工仔身上,沒交代僱主和政府會有什麼承擔,這是最大的敗筆。民主黨醫療融資政策發言人楊森認為,醫療體系有改革必要,建議僱主及僱員雙方供款。民建聯主席譚耀宗表示,醫療融資問題已醞釀多時,大家都明白政府現承擔大部分的醫療開支,持續下去難改善醫療服務,故該黨認同有需要探討不同方案的做法。

醫療融資諮詢文件推6方案

醫療融資康保方案列出優點最多
諮詢文件推6方案 「強制保險+儲蓄」顯優勢

2008年3月14日

【明報專訊】市民除了為未來退休生活月供強積金,更可能要為年老的醫療開支額外每月供款。政府昨公布醫療融資改革文件,提出6種方案,當中列舉最多優點的是「個人康保儲備」(下稱﹕康保)方案,政府正考慮把供款月薪上限定在3萬元及月薪滿1萬元人士才要求供款,供款比率不超過月薪的5%,換言之,香港打工仔未來可能每月要為強制供款的「康保」計劃,月供約300至1500元不等。

提6方案 4方案劣多於優

政府拋出的6種方案(見圖)中,首4項全部是缺點多過優點,第5項的強制醫療保險,雖屬優多於劣,但不及第6項名為「個人康保儲備」方案,這方案在諮詢文件中共列出9個優點及只得4個缺點,政府支持第6項方案的傾向,可謂呼之欲出。

「個人康保儲備」方案的概念是市民每月供款,除了用於購買醫療保險,餘額會撥入各市民的醫療儲蓄戶口內,供款者年屆65歲便可把儲蓄金額用於私家醫療開支上,這方案包含「強制醫療保險+強制醫療儲蓄」的營運概念,具有雙重強制性,令市民既要為醫療開支強制儲蓄,亦要強制買保險。

「康保」月供約300至1500元

「康保」方案的其他細節包括﹕考慮把月入1萬元或以上的打工仔納入「康保」供款網內,並考慮定出上限為月薪3萬元,假設最終供款比率定為5%,市民未來或要替「康保」月供約300至1500元。「康保」儲蓄戶口餘額,除了讓供款人使用,亦可支付家庭成員的醫藥費;供款人身故後,餘額可視為遺產的一部分。

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昨介紹6個輔助醫療融資方案,強調政府沒有既定方案。但據了解,政府心目中認為當中有3個方案較可行,當中包括「康保」方案。

李卓人、王國興等多名立法會議員都批評政府提出的醫療融資方案,猶如向中產開徵新稅,指中產是「大輸家」,他們亦質疑在6個方案中,完全沒有提到政府及僱主的角色,令市民缺乏足夠資料作比較。立法會社福界議員張超雄認為諮詢文件「靠嚇」,文件大篇幅講融資、講錢,卻忽視了醫療改革。

議員斥向中產開刀

周一嶽反駁,目前市民43%的醫療開支投放在保險和私家醫療服務,但私營醫療保險或私家醫院的服務欠缺政府監管。假如把這部分開支作更好的融資和管理,會更適合中產人士,令他們得到更佳保障,而私人醫療市場亦可提供更佳服務。

政務司長唐英年表示,融資方案最重要是令市民有選擇,可以確保他們有適當的醫療服務。每個方案都會有人得益較多,亦有人覺得受損,他希望市民按照自己的情,就各種方案作理性討論。

醫管局主席胡定旭表示,香港人口老化,現時的醫療制度「不改不成」,諮詢文件列出各種融資方案,令中產人士有多些選擇,市民亦可找尋合適自己的方案。

Thursday, March 13, 2008

政府提出多項醫療改革

政府提出多項醫療改革 (12:32)
2008年3月13日

政府推出醫療改革諮詢文件,提出多預措施,改革現有的醫療制度。

文件指出,為達致對醫療服務的願景,提升全體市民的健康水平,以及解決醫療制度上出現的問題,計劃推行以下措施-

(a) 加強基層醫療服務:加強預防性護理、減低市民對住院的需求、增進市民健康,長遠達致有效控制整體醫療需求及開支的增長。

(b) 推動公私營醫療協作:為市民提供更多高質素,高效率,具成本效益的醫療服務選擇,同時推動公私營醫療界別在服務提供上進一步的良性競爭及合作。

(c) 發展電子健康記錄互通:建立電子平台,讓病歷可跟病人走,令市民獲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並作為落實醫療服務改革的基建設施。

(d) 強化公共醫療安全網:維持和改善現時為低收入家庭和弱勢社缌而設的公共醫療安全網,同時為罹患重病而需要昂貴治療服務的人士提供更完善的安全網。

(e) 改革醫療融資安排:增加政府撥款之餘,提供輔助融資,確保醫療制度可持續發展,以及支援醫療市場改革。

文件稱,這些建議互為緊扣,缺一不可。為解決醫療制度上的問題,政府不但需要改革現行醫療服務及市場架構,也要改革醫療融資安排以支援服務改革的推行。改革措施將來推行後,政府還須根據措施成效及所得經驗不斷改進。

政府公布6個醫療融資建議

政府公布6個醫療融資建議 (12:13)
2008年3月13日

政府今日公布醫療改革諮詢文件,提出6個醫療融資方案,其中醫療儲蓄及強制保險合併建議有最多優點。

政府提出的醫療融資方案,第一個為社會醫療保障,即由在職人士和僱主共同提供資金的強制性供款計劃。政府指出,其優點為所有人士均可獲得保障,但其缺點是如徵收醫療稅,亦難杜絕服務被濫用的情況。

第二個方案為用者自付,政府可提高公共醫療費用,並用者自付,即意味政府減低整體資助水平,以及增加公營服務的費用。政府亦會加強經濟援助機制,照顧無法負擔醫療費用增幅的人士。政府指出,這方案令收入高於安全線的市民,擔憂醫療開支。

第三個方案為醫療儲蓄,規定一定收入的水平的市民,供一定百份比款項,作為退休及特定年齡後使用,其優點是可公眾對健康負責,慎用醫療服務,但其缺點是沒分擔風險,即有病的人可能用完儲蓄,而沒病的人則有錢剩,而使用有關醫療費用變成個人決定,難為醫療系統帶來額外資源。

第四個方案是自願醫療保險,這是鼓勵市民自願購買醫保,這可令市民有更多選擇,但長期病患者及長者難以買保險,或有被斷保的風險。

第五個方案為強制醫療保險,指定組別人群購買醫保,規定最低保額及範圍,大家可繳交相同保費,令長者及長期病患者能購買醫保,但對醫保要有嚴格規管,構成行政成本,亦不能保證公眾過度使用服務,而隨人口老化,保費亦會上升。

第六個方案為個人醫療儲蓄及強制保險結合的個人康保儲蓄保障,以特定組別的市民,以劃一供款率,供款入個人戶口,部份作為儲蓄,部份支付醫療保費,保費亦是劃一的。這個計的優點結合了醫療儲蓄及強制保險的優點,可減輕下一代負擔,但令市民慎用服務。

有關醫療改革的諮詢文件將有3個月的諮詢期。

藝團資助政策

藝團資助政策
擬引入升降班制度

2008年3月13日

【明報專訊】在「劇場組合」召開記者會宣布放棄領取政府資助之前兩小時,民政事務局「搶閘」召開記者會回應,對「劇場組合」的發展方向表示歡迎,並宣布檢討對十大藝團的資助政策,包括研究是否加入如足球升降班的「可進可出機制」,以藝團對社會的「貢獻」為指標,接受最多資助的十大藝團名單,將可能每年改變。

多方面考慮藝團貢獻

目前10個演藝團體接受民政事務局的3年資助,其他藝術團體則可申請1年資助或計劃資助。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梁悅賢指出,此十大藝團名單乃「歷史因素」,而表演義藝術委員會主席陳達文亦認為,有需要研究一套客觀和具體的指標,評核對表演藝術團體的資助。局方亦會考慮設立「可進可出機制」,但不再以入場人數和場數為指標,而會考慮其他方面,如對香港的國際形象、內地藝術發展的貢獻。

梁悅賢透露,研究亦會評估為香港訂立旗艦藝團的需要,故將來十大藝團名單可能有所變更,加入其他形式的表演藝術。局方亦會研究恆常資助模式以外的方案,如配對基金、貸款等。民政事務局會在4至5月委託獨立顧問公司研究,並參照海外,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

梁悅賢表示,「劇場組合」放棄資助,轉型發展文化產業,對香港藝團發展和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起了正面作用。但她強調不是所有藝團都適合立即放棄資助轉為商業經營模式,政府亦不會特別鼓勵。「轉型與否需視乎該藝團的發展階段和藝術形式。『劇場組合』所領的資助金額佔其支出比例很低,比較容易轉型」。

「劇場組合」拒460萬政府資助

詹瑞文藝團拒460萬政府資助
指掣肘太多 寧轉商營換自由

2008年3月13日

【明報專訊】成功由劇場轉到電影圈的演員詹瑞文宣布,其麾下的香港十大演藝團體之一「劇場組合」,將不再領取政府每年460萬元的資助,轉而成立「PIP文化產業」,以商業模式經營劇場、電影、音樂以至咖啡店等業務。他直指現時政府資助掣肘太多,不利「劇場組合」的迅速發展。

名列十大藝團 感發展遜鄰邦

「劇場組合」成立於1993年,並獲得政府資助;02年開始,更升級獲得3年資助,晉身全港十大藝團。近年,詹瑞文在不同媒體的曝光率甚高,新一代笑匠形象深入民心,其擔任藝術總監的「劇場組合」演出叫好叫座,劇作《男人之虎》上演128場、觀眾逾9萬,創下香港劇場紀錄。詹瑞文透露,去年獲得的460萬元資助,只佔其總支出的11%,另外50%的支出則來自票房收入,其餘來自藝術學校等收益。他相信「未來票房收入不會下跌」,有信心自立門戶。

詹瑞文說,領取政府資助,要遵照一定手續,難以配合「劇場組合」發展,由於政府的資助是公帑,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不少支出項目都必須招標及報價,若不採用最低價的入標者又要寫報告,但他不願花時間和資源在這些文件上,寧願專注藝術。「劇場組合」另一藝術總監甄詠蓓亦指出,多年來與政府對文化理念和行政模式的看法有分歧,加上看到其他亞洲地區的藝團迅速發展,挫敗感愈來愈大,於是決定放棄政府資助,換取營運自由,「替自己鬆綁」。

開拓電影書店咖啡店等業務

他說,4月正式成立的「PIP文化產業」,希望結合藝術和生活,除現有的劇場、藝術學校,更會開拓電影、音樂、研究、書店,甚至時裝和咖啡店等業務;首先會發展電影業務,開拍《男人之虎》電影版。他透露,現正初步洽商合作或投資,但暫未有大財團接洽或注資。他指出,雖然「PIP文化產業」放棄資助,轉變為商業運作,但仍需要政府在其他方面,如場地、廣告等支援,希望政府加大力度檢討藝術政策,研究本港文化產業的發展。

醫療融資諮詢文件今公布

諮詢委員﹕傾向月供薪金4%至5%
醫療融資諮詢文件今公布

2008年3月13日

【明報專訊】討論長達十五載,政府今天會再就醫療融資改革發出諮詢文件,雖然政府在6種建議方案(見表)中,表明未有既定立場,但據本報了解,有份參與構思醫療融資改革的「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傾向支持「強制醫療保險+強醫金」方案(打工仔自己按月供款,年老時自己享用),並認為強醫金供款比率,若定為月薪的3%則太低,5%以上則太高,故介乎4%至5%較可取。

這方案倘若最終成事實,萬千的香港打工仔,末來除了扣減5%月薪去供強積金外,便要再扣4$至5%工資去供「強醫金」,隨時變成九折支薪。

政府今日捲土重來推出醫療融資改革諮詢文件,提出加稅、增加公營醫療收費、強制醫療保險、強制醫療儲蓄、自願醫療保險+強醫金,以及強制醫療保險+強醫金共6種方案供市民選擇。

25年後醫療開支高達1866億

文件列出不同融資方案的利與弊,並詳細分析不同入息階層,例如8000元至2萬元或以上的「打工仔」,若供款比率由3%至5%,在25年後,人口老化,市民可以得到怎樣的醫療服務。但文件不會列明政府對融資方案的傾向,政府期望先讓市民自由討論融資方案,從而作出選擇。

諮詢文件雖然沒有列舉政府的傾向,但文件列出25年後公營醫療開支會高達1866億元,年齡65歲或以上人口多達200餘萬人,而「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在6種方案中,傾向支持「強制醫療保險+強醫金」方案,認為可長遠維持有水準的醫療服務,其餘的方案則對紓緩長遠巨大的醫療開支幫助不大。

委員亦認為需供款的「打工仔」人口,必須多於100萬人,否則供款的人太少將於事無補,而強醫金供款比率亦必須多過3%,否則融資作用不大,但委員亦同意,若供款比率高過5%,市民難以負擔,故認為介乎4%至5%的供款比率較可行。

市民月薪隨時被扣近10%

至於月薪要達什麼水平才要參與供款,諮詢文件也沒有既定立場,只列出介乎8000元至2萬元以上的香港勞動人口分佈,文件並假設強醫金供款比率介乎3%至 5%作出精算 ,從而得出各種融資款額,市民可以從數據中,預計哪種供款比率可得到怎樣的醫療服務,作出令自己最受惠的選擇。

融資方案中有建議供款比率3%至5%,若連同每月公積金供款5%,市民的月薪隨時被扣除近10%。維護中產權益的「三十會」表示,要詳細研究過諮詢文件才作回應。

政府今日早上10時45分會向立法會議員簡介醫療融資諮詢文件,市民可在11時登入特別網站http://www.beStrong.gov.hk閱覽文件,政府會在下午召開記者會公布詳情 。

明報記者 談誦言

浸聯會籌億元辦私立大學

浸聯會籌億元辦私立大學
或選址培正教育中心 打造基督教學校一條龍

2008年3月13日

【明報專訊】浸信會聯會拍板成立大學籌備委員會,從速籌辦基督教私立浸信會聯會大學,研究方案包括﹕利用位於九龍區的培正教育中心或新界的浸信會神學院,或聯合浸聯會轄下教育機構,升格為基督教色彩濃厚的私立大學,冀貫穿浸聯會由幼稚園至大學的升學一條龍。據悉,委員會有信心透過浸聯會或培正校友強大網絡,可籌得逾億元作為開辦費用。

浸聯會高等教育發展研究委員會上周正式通過成立11人大學籌備委員會,決心籌辦私立大學,由前退休政府測量師、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客席教授鍾鴻鈞擔任委員會主席,其他成員包括財務專家、大學學者、中學校長等專業人士。私立大學的名稱及成立年期均未有定案,但一切「從速進行」,由於計劃初稿是以培正教育中心為基礎,曾考慮成立「培正大學」,但現時較傾向成立「浸信會聯會大學」。

成立時間選址未決定

小組成員、培正教育中心發展總監葉賜添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浸聯會希望為本港學生提供一個富基督教教義的大學教育,加上本港未來數年缺乏大學學額,故研究設立一所私立大學。他指出,現時正研究幾個不同方案,包括發展位於九龍的培正教育中心,或位於烏溪沙的浸信會神學院,又或聯合其他浸聯會屬下教育機構,成立私立大學。現階段未決定成立大學時間表。

香港浸會大學也是基督教背景,浸聯會消息人士形容,浸會大學相對於外國基督教大學,宗教色彩較為薄弱,加上受政府資助,開辦課程及收生均有限制。浸信會聯會期望私立大學於各方面均更具彈性,建立宗教色彩濃厚的基督教私立大學;私立大學雖然不獲政府資助,但以樹仁大學為例,同樣可獲得一筆過撥款資助,加上對浸聯會籌款能力有信心,可應付財政需要。消息人士說﹕「浸聯會對設立大學具信心的原因,是由於獲政府鼓勵。」

美國「取經」 或掛鹇海外大學辦課程

據悉,浸聯會期望開辦私立大學愈快愈好,亦會考慮與海外大學掛鹇開辦學士或以上的課程,加快成立進度。浸聯會於過去幾個月多次到美國「取經」,考察成立基督教私立大學的方法及汲取經驗。

浸聯會最初研究利用明年落成的香港培正教育大樓,作為大學選址,大樓樓高16層,8樓以上為培正教育中心,可為800至1000學生提供專上課程。培正教育大學耗資2億元,當中1億元由校方籌募。大樓明年落成以配合120周年校慶。

明報記者

天主教成立私大成功在望

天主教籌獲巨款
成立私大成功在望

2008年3月13日

【明報專訊】政府大力鼓吹院校成立私立大學,繼樹仁大學正式升格後,多所院校亦紛紛宣布有意籌辦私立大學。據悉,天主教大學已獲得巨額捐款,課程質素及師資均達水平,成功在望。至於浸信會聯會辦大專課程只屬起步階段,但「浸聯會人士」於大專界有強大網絡,有助籌建私立大學。

政府撥款資助 團體紛紛籌辦

據悉,政府擬撥款資助私立大學,開辦更多大專課程或大學課程,紓緩副學士或適齡青年達大專資歷的升學問題,自資院校將可獲撥款提升設施及師資。2006年升格的樹仁大學獲政府撥款2億元設立基金補貼營運成本,相信將來符合資格成為私立大學的院校,亦可獲得類似補助金。在政府鼓勵下,自資院校密鑼緊鼓籌募設立私立大學,繼理工大學計劃把轄下的香港專上學院及專業進修學院合併成為私立大學後,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近日亦成立專責小組,研究把學院轉型為私立大學。

另外,積極籌備的浸聯會目前開辦極少數大專課程,大學籌備委員會成員葉賜添期望私立大學從發展專上學院開始,如培正教育中心將開辦文憑課程。他又指,大學界別中有不少「浸聯會人士」,如培正中學校監兼前浸大教授楊國雄、公開大學環境學系主任何建宗、科技大學前校長吳家瑋,以及浸會大學校長吳清輝均是培正校友,相信能獲得支持,有助盡早成立大學。另外,曾向浸大捐款2億的富商顧明均亦是培正校友。

Wednesday, March 12, 2008

蔣震工業慈善基金

願教育種子,神州開花
蔣震20億基金 盼內地人人有書讀

2008年3月12日

【明報專訊】「如果我力量大一點,我想確保全國學生都能得完整教育。」

做人要慷慨無私,知易行難,但對於工業慈善家、震雄集團主席蔣震,要實踐似乎毋須花多少力氣。85歲的老人家,早已決定財富不分予妻兒,18年前就把全副身家設立「蔣震工業慈善基金」,捐助工業發展及教育。至03年基金總值約20多億元,已捐予各院校及培訓計劃的金錢數以億計,不過,他仍有心願,希望有朝一日,教育的種子能在中國遍地開花。

盼內地有14年免費教育

蔣震一生奮鬥,生於山東的他來港雖近60年,但仍不擅廣東話,滿口是外人難以理解的「東東話」(廣東話加山東話),但他口中一句「愛國愛港」,相信無人敢異議。

1990 年,蔣震將公司名下全數股份捐出成立基金,鼓勵工業發展及各院校教育,至今本港大學均有他捐助的獎學金。只讀過4年小學的他,深知教育重要,希望中國的下一代均能獲得基本教育,人人都有機會發展所長。他告訴記者,最希望全國學生均能獲得14年免費教育,為何是14年?他說﹕「6年小學、加6年中學,再加2 年專科訓練,這就是14年。」

蔣震希望,能夠透過金錢改善香港、內地及台灣的工業及教育,「建設好中國,並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但我可以在經濟(捐助)上做工夫。」他說,自己曾向妻兒明言﹕「爸爸的錢是不會給你們的,你們要自己發展自己,我這錢是要為中國做事的。是要為香港、中國做事,不會分出去的。」

財產捐出 不留子女

蔣震笑言,給家人「飽飯吃」就可以,無需要把財產留給子女,且他已預留家族10%財產成立基金,供子孫升學,但畢業後就個個要自力更生。他形容,當年決定不留財產給子女的另一原因,是不想重蹈某家族上法庭爭家產的覆轍,認為「那是很醜的事」,結果家人對他的決定無反對,連大反應亦都沒有。

已退休但仍任公司主席的蔣震,現時繼續天天回公司,與職員聊天、閱書及看報紙。他挑選繼承人時原來相當實際,要求繼承人要維持公司賺錢,若連續兩年盈利下跌就要下台,由其他人接手,「(要)全心為公司,(盈利)只有上升,不會有下跌的機會」。他以自己為例,多年來就從未試過在大市上升時出現利潤下跌。公司上市後,他又要確保年年派息,更要派出一半的利潤,「賺1億得派5000萬」,「這才對得起社會、對得起股民」。

女兒惹官非 指「人有失敗才有成功」

蔣震育有六女一子,一門多傑,近月身為太平洋興業前主席的女兒蔣麗莉遭廉署起訴,但蔣震強調自己沒因此而不開心,對女兒仍有信心。蔣震形容,蔣麗莉是眾姊弟中「最聰明、讀書最好」,雖然「太聰明會被聰明誤」,卻認為她遇上挫折,才會成功。

蔣麗莉遭起訴,蔣震曾帶同一家總動員陪女兒出庭。對於官司,蔣震認為「無問題」,又說﹕「她有沒有貪污、騙人?由法律來判她、來調查。要是沒有犯,就公平了。」他認定「人有失敗,才有成功」,既然不是聖人,若遭到打擊,可從中學懂及糾正處事方式,「或者人一時之間會有貪念,做錯事,將來會洗心革面,做得更好」。

說到「洗心革面」,蔣震亦留意到最近長時間佔據報章頭條的陳冠希,他說,陳冠希年輕、「靚仔」、聰明、家底好、有錢。不過今次所做的卻是「大錯特錯」,但老人家對年輕一代很是體諒,「年輕人,錯也是正常的」。回說「豔照門」,記者問他有沒有需要以事件教訓子女,他答得肯定﹕「我的孩子,不會這樣。」

只管供書教學 不管兒女政見信仰發展

子女走上不同的路,如蔣麗芸從政、蔣麗萍唱歌。蔣震對於兒女的政見、信仰及個人發展方向從不干涉,「有人贊成民主黨、有人贊成民建聯,我從來不管他們。」蔣震說,只要給予孩子完整的教育就行,以後的路由他們自己負責。又笑指和蔣麗莉性格不太夾,故沒有叫她回公司工作。

在嚴厲的父親影響下,7名子女均努力讀書,更全部取得外國升學的獎學金。蔣家有差不多30多人,如此一個大家族,逢周日都有個不成文規定,就是留在家輪流負責煮飯,共敘天倫。蔣震稱,吃飯時不談政治,只談家事。問及如此多家人,為何不出外晉餐,他就說﹕「出去吃不合衛生,又不合經濟原則。」

由於熱心公益,小學未畢業的蔣震獲得多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昨日他更與學者麥德華教授、陳坤耀教授及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同獲得香港大學頒授榮譽博士。

明報記者 曾媚

田家炳教育基金

善長田家炳 心境開朗養生
2008年3月12日

【明報專訊】現年88歲鮋教育慈善家田家炳樂善好施,歷年資助近300所兩岸三地鮋大學同中小學,噚日佢又出席捐款畀科技大學鮋鳴謝儀式。田老先生在場同記者分享鰦佢鮋養生之道,原來佢除鰦勤做早操同對食物健康有要求外,仲有最緊要鮋四字真言﹕心理健康。

田老先生話,過去數十年,佢每日都會做自創鮋早操,飲食亦好講究,必定食糙米同青菜。Emily諗起報館個櫃全部都係肥膩鮋零食,真係自愧不如。

早前,一名田家炳小學校長捲入非禮案,田家炳話無深入了解詳請,「可能是有校長自作多情,應該好小事!」佢又同記者講,並無因為呢鱓新聞而唔高興,一直都保持心境開朗。今次已經係佢第3度捐款畀科大,捐出300萬元畀科大鮋高等研究院,成立「田家炳教育基金」,推動國內同香港科研學術交流。

天主教聖公會循道拒註冊

天主教聖公會循道拒註冊
各師各法設民主校董會

2008年3月12日

【明報專訊】《校本條例》立法近4年,至今全港近千所中小學之中,約七成仍未註冊成立法團校董會。距離法例規定09年7月1日,學校提交法團校董會章程草稿的限期愈來愈近,部分辦學團體堅決反對,天主教香港教區、聖公會及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等大型辦學團體各師各法,自設可吸納教師、家長等代表意見的「民主校董會」,但堅拒遵照條例註冊為法團校董會。

據悉,天主教香港教區已向70多所天主教學校進行調查,發現家長教師對於教區所提出、採用「兩層架構」的建議回應正面。「兩層架構」是指教區於校董會之下,設立「校政執行委員會」讓家長教師參與校政。教區亦對成立法團校董會,採取拖字訣。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學校教育部執行幹事袁天佑指出,該會學校拖延拒絕成立法團董會,支持天主教繼續上訴。

聖公會則成立聖公宗(香港)中學、小學監理委員會有限公司,將80多所津貼學校管理權名義上轉予「聖公宗」,將來學校即使出現訴訟,亦毋須校董會及聖公會負責。教育局發言人稱,截至本月7日共有298間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約百多所學校承諾於本學年內成立,估計今學年完結前,法團校董會學校將增至400間。當局會繼續向未成立的學校提供支援,協助學校於限期前成立法團校董會。

辦學團體法團校董短缺

辦學團體法團校董短缺
中華基督教會總結經驗:大部分不熟學校運作

2008年3月12日

【明報專訊】天主教香港教區就《校本條例》上訴司法覆核結果,明日正式上庭。支持條例的辦學團體總結4年成立法團校董會的經驗,至少出現四大困難,包括校董人數嚴重不足、大部分校董不認識學校運作、校董會權力大令校長「雙重效忠」及有可能出現校董罔顧辦學團體理念。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學務總監許俊炎接受專訪時指出,該會共有50多所中小學,22所已註冊成立法團校董會,07/08學年將有10多所學校註冊。成立法團校董會的優點,是可增加家長、教師及獨立人士參與校政。該會曾擔心選舉家長或獨立校董,或出現有人刻意於校董會生事的情。結果經驗指發現從無校董存有搞事的心態「入局」,因此延長家長校董的任期年份,由一年延至兩年。

提供基礎培訓 校董「惡補」

不過,許俊炎表示,經過 4年籌辦法團校董會,發現數個難題,如校董人手嚴重短缺。辦學團體於每校派出8名校董,「每校8個,若我們有50所學校,即要400個校董,到哪裏可找 400個義工校董?」他指出,校董不能就任多於5所學校,加上多數校董事忙,擔任3所學校的校董已是極限,招募校董非常困難,需不時邀請教會信眾參與。

大型辦學團體均面對校董水平問題,許俊炎解釋,即使校董人數足夠,七成校董非來自教育界,對於學校行政、財務及學生成績表現等一竅不通,難以有效監管學校。中華基督教會為校董「惡補」,包括﹕提供16小時的基礎培訓,恆常舉辦各類校董培訓,加強校董對區會辦學理念及實際監管學校的理解。

誰是老闆? 校長或「雙重效忠」

此外,成立法團校董會之後,辦學團體亦失去以往「完全控制學校」的安全感。許俊炎指出,即使是委任校董,或因不理解辦學團體的理念,在投票上與辦學團體的決定相違背。另外,校長任命由法團校董會簽署,但遴選則由辦學團體決定,校長易產生「誰是老闆?」的疑惑,將來校董會與辦學團體發生爭執,更可能鬧上法庭。他期望,教育局能完善條例,釋除辦學團體的憂慮。

教育局發言人指出,條例要求法團校董出任不多於5所學校,希望校董有足夠時間及精神投入管理學校。當局理解個別辦學團體,初期未能即時配合要求,將按個別實際情考慮豁免,作彈性處理,並指該局自2000年起舉辦校董培訓課程,今年同樣委託院校開辦8個校董基礎培訓課程;另又舉辦分享會及到校探訪與校董會面提供意見。

【系列之二】
明報記者 曾媚
七成半教師拒當法團校董
港大研究﹕近半憂承擔法律責任

2008年3月11日

【明報專訊】天主教香港教區與教育局於《校本條例》爭持不下,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逾七成半教師不願意參加《校本條例》下的法團校董會,當中近半數憂慮需要承擔法律責任。據悉,該研究獲得天主教香港教區重視,將列入教區的參考資料,供陳日君樞機參考,將來有需要時拿來與教育局「談判」。

憂無暇兼顧行政決策

本報獲得由港大學者完成的研究報告,該報告調查了約600名中小學教師對《校本條例》的看法。研究發現,僅24.3%教師對成為法團校董感興趣,其餘七成半均不願意成為教員校董。當中,逾五成指原因是無暇兼顧學校行政及決策制度,亦有近半數是因為擔心要承擔法律責任(見表)。

報告指出,有教師誤以為成為校董後,需要為學校所有政策及事情負法律責任,甚至擔心若捲入官司糾紛,或要由自己承擔賠款。報告又指出,大部分拒絕成為校董的教師,均感到沒有時間參與,或懼怕增添額外工作。他們最期望法團校董會能對學校作出監管,以及在人事管理及學校財務上提升學校。

天主教香港教區與教育局分別委託大專院校進行《校本條例》的研究,教育局委託港大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張國華的研究仍未完成。天主教香港教區委託教院學者的研究,調查約70所天主教區轄下中小學推行「天主教模式」的校董會的情(於校董會之下設校政執行委員會,加入教師及家長代表,但不註冊成為法團校董會),初步結果顯示家長、教師均感滿意。調查報告將加入港大有關教師擔心加入校董會的研究結果,供陳日君參考。

天主教區將研究列入參考資料

張國華正為教育局檢討校本管理情,研究暫未完成。他分析上述教師加入校董會的研究,指「正如不是人人都想做立法會議員,教師不想做校董,是很正常的事」。他認為部分教師是對擔任校董有誤解而感憂慮。

研究校本管理多年的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副教授龐憶華說﹕「家長、教師流動性均較強,較難長期承擔校董之職。」他表示,教師校董於校董會與校長平起平坐,又要代教職員發表意見,處事需要拿難準確。

教局:法團校董毋須負法律責任

教育局發言人回應指出,現時已有298所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全部都設教員校董,據教育局了解,學校在選舉教員校董方面沒有困難。

發言人又稱,法團校董會是獨立法人團體,能夠以本身的名義享有法律權利或承擔法律責任,個別校董毋須為校務負上個人法律責任。

發言人表示,教育局定期舉辦簡介會、經驗分享會及校董培訓課程,加強辦學團體及學校對校本管理的認識,亦會探訪辦學團體及學校,解釋及協助學校盡早成立法團校董會。

【系列之一】

Monday, March 10, 2008

環團促租金捐慈善用途

時代廣場公地所賺租金
環團促八成捐慈善用途

2008年3月10日

【明報專訊】銅鑼灣時代廣場早前因有保安員阻礙市民享用地面公眾休憩用地,又曾把公眾地方租給咖啡店圖利,引起輿論關注及抨擊。環保組織「環保觸覺」昨日批評,時代廣場做法乃不合理地佔用公共空間,建議廣場應把過往藉出租公共空間賺得租金的其中八成,捐出作慈善用途,以示公平,但時代廣場昨未肯就此回應。

環保觸覺並希望,政府將來在新勾地表的賣地章程內,清楚列明公共空間的用途及發展商權責,以及訂明一旦違反上述章程的罰則。

環保觸覺稱據其調查,時代廣場的公共空間(包括地面公眾廣場)為3017平方米,估計商場最多可藉此換取逾1.5萬平方米的額外商業樓面。該會認為,若額外商業樓面是由提供公共空間得來,那麼時代廣場把公共空間作商業用途(如曾舉辦收費的展覽、曾把公眾地方租給星巴克咖啡店),便屬雙重得益,並不合理。

環保觸覺指出,上述不合理地得來的租金,若假設有兩成是水電成本,那麼餘下八成收入,廣場理應捐出。

Thursday, March 06, 2008

樹仁校監叮囑籌款勿施壓

樹仁校監叮囑籌款勿施壓
省錢不設籌款部門 校友自發捐30萬行政費

2008年3月6日

【明報專訊】政府甫推出10億元第四期大學配對補助金,院校就爭相籌款配對,已派出7.5億元。10所院校中,唯獨首次加入配對資助的樹仁大學最不為金錢所動,不願花費行政開支成立籌款部門,籌款計劃亦全靠校友自發擔起,籌得30萬幫助學校籌款。校監胡鴻烈及校長鍾期榮更千叮萬囑﹕「不可以讓任何人士受到 (募捐)壓力。」

正當各大學出盡人力物力向外籌款之際,首次參與配對基金的私立樹仁大學卻未見任何大動作。身兼校友會大學配對基金籌款委員會主席的校董張舜堯解釋,校監胡鴻烈夫婦是讀書人,頗具「靠自己」的傲氣,過往沒有主動籌款的經驗,「以往靠捐款而成立的助學金及獎學金,全是社會人士主動提出」,故兩老亦未為配對基金動容,反而靠校友主動提出承擔籌款工作。

張舜堯引述胡鴻烈夫婦,「擔心成立籌款部門會增添行政費,倒不如節衣縮食,將現有資源用於學生身上」。不過,一群校友主動提出承擔籌款工作,於上月成立委員會,但邀約慈善家聚餐、成立網頁及聯絡校友,樣樣要錢,校友除了義務參與籌募工作,更主動捐出 30萬元作行政費。張說,校友有情有義的表現,顯示出真正的出錢出力。

籌委盼2萬校友各捐2000元

成立僅兩周的籌款委員會,已展開兩大籌募計劃。張舜堯透露,委員將約見認同樹仁教學理念的慈善家,亦會聯絡30多年來合共2萬多名畢業生,希望獲得支持。「若每名校友捐 2000元,我們就很快達標。」委員會現時僅得數千名畢業生的聯絡,需先蒐集校友聯絡資料,張強調,胡鴻烈夫婦叮嚀負責籌款的校友,千萬不可因為籌募捐款而向慈善家或校友施壓。

雖然其他大學已取去配對基金的7.5億元,樹仁卻不擔心籌款成績會落後。張舜堯表示,政府規定為每校預留最少4500萬元直至年底可供配對,只要現時展開工作,希望屆時籌足款項,作為學生的獎學金及校園基建費用。

第四輪配對基金之中,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均籌到超出補助金上限的4.55億元,各配對2.5億。科技大學暫未宣布有否達到上限,理工大學則獲日本富商康本健守2億元捐款,公開大學亦籌到近1億元。浸會大學、嶺南大學則以籌得4500萬下限為目標,分別已達成及即將籌得。

明報記者 曾媚

城市義務教育免學雜費

城市義務教育免學雜費
財政首錄盈餘 民生大派糖

2008年3月6日

【明報專訊】總理溫家寶發表昨日宣讀的政府工作報告,重點為加大中央對農民及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財政投入,其中支援農民投放最多,支出達5625億元,增幅為30.3%,其次是教育,支出1561億元,增幅為45.1%。溫家寶宣布,從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的學雜費。

印花稅大增 原預算10倍

財政部向全國人大提交的報告顯示,去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長32.4%,多年來首次錄得盈餘,正式告別了入不敷支的赤字年代。報告指出,全國財政收入比預算超出 7239億元,其中4168億元是中央財政超收,主要原因是去年中當局大幅增收股票印花稅,全年股票印花稅收入2005億元,是原預算的近10倍,超收 1826億元,其次是出口退稅政策調整,減少退稅400億元。

教育支出增45% 農業增30%

由於財政收入大幅增加,中央政府可以放手推動各項改善民生的社會建設,2008年將加大對農民和糧食的補貼力度,同時增加短缺農產品的進口,確保供應充足,以壓抑食品價格漲幅。

此外,中央政府在08年的施政重點還包括推進醫療衛生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中央財政用於醫療衛生支出預計為832億元,增幅25.2%,用於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762億元,增幅為24.2%。

Saturday, March 01, 2008

中國教育藍皮書發表

中國教育藍皮書發表(19:55)
2008年3月1日

中國教育藍皮書《深入推進教育公平周六發表,承認教育發展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仍然很多。

組織調查的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楊東平說,2007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優先發展教育,繼續深入推進教育公平,優先發展和投資教育正在形成風氣,農村免費義務教育順利推進,國家建立了新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6所師範院校實行師範生免費政策,中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

據對城鄉居民進行的調查顯示,公眾的教育滿意度有所提升,滿意度均值為3.538分,各項指標的滿意度都在3-4分之間,即公眾的教育評價介於“一般”到“比較滿意”之間。

他說,與此同時,教育發展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仍然很多。在農村基本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之後,教師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突出問題,城市流動兒童的教育則成為最為突出的教育公平問題。高等教育正在進入提高品質、內涵發展的軌道,但由於治理結構並未改善,高校貸款風波,高度行政化弊端、教育腐敗和學術腐敗等問題仍在繼續暴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藝術的功能

藝術資助座談會:藝術的功能

給城市寫信 letters to the city: 藝術的功能